APP下载

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制度性困境、成因与机制构建

2021-01-16韦仕英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应用型

韦仕英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2020年5月28 日,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此次会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众多话题中,高等教育仍然是重要的话题之一。高等教育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随着近些年民办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逐渐增加。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但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模式上长期处于“四不像”的尴尬地位。一味模仿我国的公办高等院校发展学术,但学术科研实力又有所欠缺。民办高校面临迫切的转型需要,转型成为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1]。鉴于民办教育的重要性,全国人大代表林腾蛟提出,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要不断加强对民办教育的重视,提升民办教育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速度,使我国民办高校可以向社会不断输出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提案得到媒体和公众的普遍认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这就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延续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民办高等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逐渐发挥作用。由于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转型的时间较短,因此,在转型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当中遇到的制度性困境进行详细分析,并且根据民办高等院校的实际条件分析制度性困境形成的背后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帮助民办高等院校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实现向应用型高校的顺利转型,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助力。

一、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制度性困境

1.政策惯性的阻碍

由于高等教育对我国目前和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我国向来很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所谓政策,就是政府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实行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能够表明整个国家的价值导向。我国为了扶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最初始的“211工程”“985工程”发展到当下的“双一流”高校建设,我国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3]。2013年开始,我国政府意识到社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一向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实力较为雄厚的学校,往往是以学术见长的。使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往往需要几年的锤炼才能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人才,极大程度耗费了企业的人力培养成本。在此背景下,我国从2013年开始注重应用型高校的培养,民办高等院校向来学术实力较为薄弱,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更加适当。因此,从2013年开始,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开始向应用型高校进行转型[4]。

为了积极引导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民办高等院校的战略转型保驾护航。但这种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政策的生命周期理论,完善的政策需要经历新生期、上升期、繁盛期,然后再到衰退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经历了长时间的以学术为主的培训方式,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所有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而且整个政策的导向也不可能一下子扭转,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初期受到一定质疑[5]。因此,在战略转型的初期面临着巨大的政策惯性困境。尽管有一定政策扶持,但扶持力度并不足以应对转型过程当中的困难。这种政策惯性困境使民办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在政策的扶持下把握发展的机遇,进而实现合理科学的转型。

2.学术至上的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的建立向来是以学术为基础的,我国较为顶级的高等院校都是建立在雄厚的学术实力之上。学术型人才、专业的实验室以及研发中心等资源都会向顶尖的高等院校倾斜。相比较之下,民办院校的学术实力相对较弱[6]。在这种以学术价值为重的高等教育培养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之前的几十年内都倾重于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应用人才的培养。虽然在近些年民办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型,但之前几十年中形成的学术惯性,已经给民办院校带来了一定制度性阻碍[7]。民办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倾向于学术逻辑,为了实现民办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应该在一定时期内突破这种学术惯性。改变目前单纯以大学教师为主,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模式,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总体而言,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大多数面临学术价值的困境,这种制度禁锢了民办高等院校的转型步伐[8]。

3.市场规则的限制

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需要消耗各方面的资源,民办高等院校想要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进行转型,不仅需要持续稳定的生源资金保证整个院校的运行,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应用型高校的标准,民办高校需要向社会不断输出各种人才和创新要素。与此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发展教学。从中可以看出,民办高等院校转型的过程当中,市场始终和民办高等院校保持活跃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市场能够向高校提供生源和培养学生所需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市场又会吸收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市场既是民办高等院校的供应者又是消费者。因此,民办高等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因素[9]。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市场规则下,市场上良好的生源等各种资源都倾向于流向顶级的学术型高校。例如,目前我国最优秀的生源和优秀的大学学科都集中在学术见长的高等院校,学术实力较为雄厚的高等院校从社会上吸收大量的资金、生源以及软硬件设施,并且在培养学生过后将良好的毕业生输送到社会当中,和市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相比较之下,民办高校获取的资源相对较少。市场规则对民办高校形成“偏见”,民办高校的招生较为困难,也很难从市场上吸收优越的财力、软硬件等资源。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当中资源匮乏,受限于当前的市场规则,这种“市场偏见”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制度性困境[10]。

二、制度性困境的成因

1.政策模糊导致地位尴尬

我国对民办高校的属性缺乏清晰的定义。目前对民办高校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将民办高校定义为民办非企业,另一种是将民办高校定义为公益性事业。这就导致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当中缺乏准确的政策帮扶。虽然近些年我国政府致力于鼓励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但在基层具体政策执行的过程当中,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对于自身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知,这就导致很多政策无法切实的享受。很多政策当中民办高校应该享受到的条例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政策的模糊性使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当中缺乏强有力的保障[11]。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时间较短,因此,我国尚未形成一致的应用型民办高校的风气,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仍然关注学术能力较强的高等院校,使民办高等院校目前在我国的地位较为尴尬。

2.教学模式侧重学术导向

不同于德国等欧洲国家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向来忽视应用型人才的价值。我国之前的几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当中,始终将学术能力和学术实力作为衡量高校的重要标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于学校应用人才的培养并不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人才多元化的重要性,我国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加需要应用型人才。我国的人才结构应该向多元化发展。尽管我国相关政策认识到了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普遍社会风气中,仍然认为学术型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较为正规。这就导致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在建校和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仍然参考学术型学校,并没有根据自身应用型高校的特色而进行特殊的培养。我国社会普遍对应用型人才的价值没有普遍的认同,并没有在社会自上而下认可应用型人才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国仍然受限于学术惯性,阻碍了我国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步伐[12]。

3.“市场偏见”阻碍高校转型

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当中长期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仅没有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而且也难以形成和市场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的收费较高、文凭含金量较低普遍被社会所诟病,导致民办高校的招生形成一定困难,无法从社会上吸取优良的生源、资金及软硬件等资源。另一方面,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堪忧,也无法向市场输送合格的人才。这就导致民办高等院校容易陷入和市场的恶性循环当中。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一愿景有利于我国未来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但这一愿景在实践过程当中存在较大难度,也是由于我国社会普遍对民办高等院校存在较为严重的歧视现象。这种偏见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市场上优良的资源会优先流入实力较为雄厚的顶尖高校,民办高等院校获取的办学资源较为匮乏。民办高校毕业的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中也难以得到认可,这种社会偏见使民办高等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当中难以获取足够的资源,也难以向市场输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三、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合法性机制构建

1.清晰的政策进行帮扶

我国虽然不断提倡民办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但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向来重视学术发展,而且社会的各种有利资源也像学术型高校倾斜,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在应用型转型的过程当中缺乏清晰的政策作为指导,而且难以吸收到社会中的有利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制定清晰的政策,使民办高校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有法可依。政府不仅要鼓励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进行转型,而且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民办高校转型的帮扶过程当中,使民办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到社会的各种有利资源,加速整个转型的过程。例如,政策应该出台减税免息等政策,鼓励社会中的各行企业参与到民办高校的应用人才培养当中去,可以结成帮扶对象。对于专业吻合的高等院校形成一对一帮扶,企业当中具备一定资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走入校园,成为民办高校学生的社会导师。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可以进入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总而言之,我国的政策应该使当前社会资源向学术型高校倾斜的风气有所改变,使民办高校能够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有效有序实现转型。

2.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办学

由于我国在过去的长时间内始终以学术型高校的培养为主,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对自身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我国的顶级院校一样致力于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当中,管理者首先应该对自身的定位具有清晰的认识,设立明确的转型愿景。民办高校在转型后应该在社会内建立良好的形象,和我国目前已有的学术型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民办高校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应该将这一愿景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传递。改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固有成见。

民办高等院校在办学的过程当中具备一定自主权,是市场当中相对独立的个体,因此,可以根据我国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办学规范和目标。民办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并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办学模式、理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民办高校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应该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对转型的最终目标具备核心的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双师制”、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提升高校的应用性,培养模式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鼓励学生进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社会实践中心,组织学生定点进行实践,学校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3.构建良好制度环境

为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构建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该首先承担责任,对我国的高等院校进行分类处理。对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实行不同的管理条例,通过分类管理的方法改变我国以往的学术型高校一刀切管理模式。使我国对高校的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使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特色。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我国的应用型高校进行详细的分类,对于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应用型高校划定不同的拨款方式,使我国应用高校在办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利用充足的资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必然要求,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使我国实现中国创造的目标。因此,我国社会应该为民办高等院校转型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结语

虽然我国从2013年就开始倡导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但由于我国在之前的几十年内都以学术作为衡量高等院校的重要标准,因此形成的政策惯性、学术价值以及市场规则等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就为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造成了严峻的制度性困境。民办高等院校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应该清晰自身的定位,在政策的帮扶下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实现应用型转型。保障民办高校合理转型,使民办高校能够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需要重视的课题。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应用型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