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2021-01-16郭紫怡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本天命统治者

郭紫怡

(河南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谈及家国之事总是绕不开民这一关键性要素。国之发展需要民,国之富强离不开民,国之兴亡亦取决于民。民是国的最为基本的组成要素,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儒家先贤便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统治阶级与人民关系的本质。民本思想在我国两千余年的传统社会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历史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之一。当代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化版本,两者都强调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都在肯定一切国家行为中人民的重要作用。虽然民本思想的提出已经距当代足足两千多年之久,但其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在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道路上,不能忘记任何曾经属于自己的辉煌,更何况是对于当代有着宝贵价值的精神和思想。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而言,我国先秦时期提出的许多思想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如“天人合一”思想、“天下大同”思想等,当然也包括本文探讨的民本思想[1]。然而包括民本思想在内的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当代而言,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社会发展促进价值的同时,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再续辉煌。

一、民本思想的渊源及哲学基础

(一)民本思想的渊源

1.商周时期的“敬德保民”

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初步形成,当时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天命所归,便将民众的意志比喻为天意,因为商朝和西周的开国君王都是领导人民起义的君王,其在坐上王位之后便需要极力证明其王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于是便说明自身是顺应民众的意志,而民众的意志就代表着上天的旨意。从此便形成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雏形。在商周时期,天命的地位逐渐下降,而民众的地位逐步上升,统治阶级越来越认识到民众对于其统治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到了西周时期,在见证夏商两朝灭亡之后,其统治者更是对民众的力量有清醒的认识。民本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原文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商周这段历史的总结,也可以认为是对商周时期形成的“敬德保民”思想的发展与概括。

2.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民本思想的起源之一。儒家思想认为“仁”是一切关系的根本,自然也包括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有关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仁爱关系方面,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统治阶级要体恤和爱护百姓,同时也认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主张统治阶级要以诚待民,尊重民众的意愿[2]。同时孔子也主张“欲安天下,先安百姓”,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认为统治者只有普施德政,以仁待民,才能够做到天下太平。孔子并没有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性描述,但却处处从“仁爱”的角度来阐述其对于民众的博爱和关注。孟子秉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更进一步地在孔子的基础之上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性描述,形成“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两千余年的重要治国思想。

(二)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

1.性善论

人性唯善,方能以人为本,才能以仁为怀。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了民本思想,也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基础上完善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是在肯定人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其认为人有四心,即仁、义、礼、智。有此“四心”,人方区别于动物。“四心”之首当为“仁”心,即对于同类具有恻隐和同情之心。从近代哲学观点来看,孟子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极为正确的。人首先具备动物的属性,即类的属性。对于同类,人更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善而非恶,这是由人类种群的发展需要决定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人类才会形成地球上任何动物都没有形成的社会系统。统治阶级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其自然应秉承善的本性,否则其他同类也不会认可统治者的存在,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者的社会组织行为。

2.天命观

天在中国古代是有着无上地位的。对于天,孟子主要解释为三个层面,其一便是物质的天;其二是无尚的道德法则,是最高真理;其三便是人格之神,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黄天上帝”。关于天的解释,先秦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各执所词,但也基本趋于一致。而命通常与天联系在一起,可以解释为决定和主宰着人的生命际遇的超自然力量[3]。在民本思想诞生之前,天命之说非常神秘,认为天命是上天的旨意,是无可违背的。但随着商周两朝的更迭,处于社会顶层的统治阶级渐渐认识到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比天意更为实际。随着民本思想雏形的出现,统治者越来越相信“民意所向即天命所归”。再至后来的孟子时代,更加确定了人民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作用,也更加认为天命即民心,民心即兴替。

二、民本思想的内涵

(一)兴亡由民

上古时期我国社会实行的是禅让制,部落的首领由上一代首领禅让产生,尧、舜、禹三位上古明君之间的禅让故事至今仍被传颂。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天命的神威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即便是天命所归,部落首领的产生也兼具着“天受”和“民受”的双重色彩,因为不论是舜,还是禹,都是备受人民爱戴的首领。及至后来商代夏,周代商的历史循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民对于一个王朝兴替的重要作用,夏商的灭亡无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暴政导致民心丧失,最终导致政权的更迭。

(二)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在总结夏商西周的兴亡,以及东周以来诸侯国的兴衰之后,得出了民为国之根本的道理,并将这一道理作为其民本思想的核心,也最终衍生出了影响后世许多朝代的“民贵君轻”思想。在人类社会形成之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便初步形成,究竟是民为贵,还是君为贵的讨论在孟子系统性提出民本思想之前一直被热烈地讨论着。民本思想的提出彻底点明了民与君之间地位的对比关系。民为国家的根本,自当应重于君[4]。孟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最贵,其次为社稷,再次才为君。社稷象征国家政权,有了民才有政权,有了政权才会有君的存在。

(三)爱民以仁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思想,认为君子应当以仁爱思想出世,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讲求“君子爱仁,而及万物”。统治者作为民之表率,更应当秉承仁爱的思想来对待百姓。以仁爱之心待民,统治者便可以做到得民,受到百姓的拥护,就像上古明君一样,被百姓推到统治者的位置上。做到得民之后统治者同样要以仁的思想来保卫自己的人民,让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孟子所处的时期正是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周王室渐渐失去了对于诸侯的控制,大小诸侯频起争斗,人民苦于战争而无可奈何。因此,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的思想来团结人民,用民心形成国家最为强大的防御,用强大的防御力量来守卫民心,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除此以外,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强调在治国方面要尽量轻省刑罚,对人民要以仁爱为本,以宽容为怀,实行善政、德政,让百姓可以获得更多的宽容和教化,而不是严酷的惩罚。同时能够体现仁爱思想的还有主张富民、教民,所谓富民即君主要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不至于被饥寒所困扰。教民则指教育,让人民可以获得受教育权利。在先秦时期,普通百姓是很难受教育的,而往往也正因为如此,统治者才认为民之刁蛮,需以重刑典之。而只有受教育,人民才会懂礼仪、知廉耻、明节义,才能成为国家之士,才能忠君爱国。

三、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民贵君轻”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人为本是我国政府执政的根本方针,强调政府的职能所在是为人民服务,一切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从本质上讲,当代的以人为本与儒家所强调的民本思想有些微不同,毕竟儒家民本思想诞生于封建社会,服务的是统治阶级。而且儒家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和“天命观”,而当代的以人为本思想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所指的人(民)是指更大范围的人民大众,而非民本思想中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民”[5]。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需要清醒认识到民本思想对于当代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借鉴价值,需要对民本思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合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民本思想中的民贵君轻思想。当代以人为本思想之所以能够深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是因为当代我国政府在民贵君轻思想的基础之上向前迈进了一步,以更具服务意识的姿态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民、重民、爱民。以人为本思想较比于民贵君轻思想少了一些阶级色彩,体现着平等性、民主性和进步性,强调统治者的存在意义是服务于人民大众,其责任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然而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之间依然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这也体现着当代我国政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二)制民之产体现着关怀民生

儒家民本思想明确指出制民之产,即富民、惠民的重要意义。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社会一定要建立在坚实而丰足的物质基础之上,最基本的是要做到让人民群众寒有所衣、饥有所食。当代我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在实现富民和惠民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民本思想涵盖的制民之产思想揭示了统治者与民之间的关系,重民生者则上下同心,轻民生者则上下离心。从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发展循环不难看出,每一个王朝走向没落时,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民生之荒废,而统治者却对人民的苦难不闻不问,渐渐的便是民心的失去,便是人民内部反抗力量的集聚。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大力发展经济,力图消灭绝对贫困,给老百姓的生活以最基本的保障的同时做大经济蛋糕,拓展经济发展渠道,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6]。同时政府也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出努力,让国家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百姓。可以说当代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的思想与儒家民本思想的制民之产思想是如出一辙的,都是以“仁爱”思想为根本的人道精神的弘扬。

(三)谨庠序之教体现科教兴国的决心

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教育的重视,如果说民生与民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的话,那么教育便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民本思想对于教育的重视不亚于当代,甚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通过教育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等等。从当代而言,教育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知识的竞争已经取代了传统时代武力的竞争,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视的战略部署。当代我国政府极为关注国民教育水平提高的问题,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让更多百姓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拥有成长为国之栋梁的机会与可能。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当代教育也越来越向着民本思想的教育思路靠拢,既重视知识教育,同时也重视德育教育,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完善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道德成长并重。民本思想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强调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关系与责任,这一点对于当代教育而言意义非常大,如果说知识教育塑造国家强大的身体,那么道德教育则是铸造民族坚硬的灵魂。当代政府应积极从民本思想之中提炼教育方面的时代价值,在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的同时实现以德化人的强国之本。

四、结语

民本思想涵盖中国传统社会统治思想的精华,时至今日,仍有值得借鉴和发扬之处。民本思想以“仁爱”思想为哲学基础,道尽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哲学参考。民本思想不仅在政治方面对当代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同时在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也对当代中国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对当代中国而言,对于民本思想的重视、研究和借鉴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是对民族复兴乃至人类未来的深入性思考。

猜你喜欢

民本天命统治者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兜底治疫
张山毅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天命夫人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浅谈天命通宝钱版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