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反思

2021-01-16尹建强姜献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理论课思政

尹建强,姜献生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关键课程”。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普遍不佳是不争的事实。实践教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创新乏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优质发展的重要制约。

由实践教学的改革而倒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改革,既能破解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更能增强大学生在实践思维、实践能力和实践品格上的获得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和有滋有味”尤为重要。近年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认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型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着显著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突出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实践的价值,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人作为自然界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一,实践是人自我证明的唯一手段,体现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唯一目的,具有联结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间的“现实性力量的关系性存在”。[1]个体借由实践的活动,构建此时此地的对象性认知与自我认知,对象性认知与自我认知借助实践活动得到确证。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不难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唯有回归实践,才能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德性教化。此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从根本上解答了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与实践的内在结合问题。经过实践的认识,具有易懂性、可信度和持久性。思政课作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习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不断“演练”,形成固化的行为并实现大学生思想情感的重塑,破除先验于他们头脑中的虚妄镜像,实现由实践重构的对象性认知与自我认知。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原理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思政课作为连接受教育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媒介,既要从理论层面回答受教育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解释需要,又要从实践层面回答受教育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引领需要。思政课作为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合一的课程,兼具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双重特质,改变世界的特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给予受教育者“实践活动的持续性锻造与实践品格的持久性锤炼”。[1]思政课实践教学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力与实践力,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地有效融通,使受教育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受教育者的实践思维、实践能力和实践品格是新时代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

中央政策文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深刻而准确认识,为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性与拓展性作出了明确地顶层要求,实践教学必将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载体与新常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一)对实践教学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应有的共同认知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已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现实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实施部门和思政课教师对中央这一明确要求缺乏足够重视,尚未形成共识。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部门从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安排以及教学计划实施方面将大量实践教学的学时、经费与场所配置在高校应用型专业上。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受传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局限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的理论教学“窄门”中而“津津乐道”,将实践教学视为思政课无足轻重的存在,更遑论实践教学改革。缺乏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向同行的认知与认同,割裂了生动活泼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因果联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每门课程都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课程。任何对思政课中某门课程属于理论课程,某门课程属于实践课程的二元对立的“潜意识”都是对该门课程的严重误读,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误解。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贬抑性价值态度,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相通的偏狭式理解,阻断了思政课不同载体间互联互通的可能性。

(二)实践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叠加融合缺乏有效路径

实践教学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与德性教化的有效路径,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持续性锻造与实践品格的持久性锤炼”的有效路径。从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设计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推进实践教学的纵深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破解的又一困境。高校都立足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即立足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区域之中。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其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极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的教学内容。地方资源以何种路径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践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的运行过程中,尽管已明确实践教学的价值,仍无法破解实践教学的学时、实施时间、经费、场所和安全方面诸多难保证的困境,无法使用于实践教学的地方资源在制度和体制层面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耦合与对接,致使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处于游离状态,这些困境反过来又成为制约实践教学叠加效应发挥的“天花板”。学生在“标准严格、管理松散”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前表现出无奈与无力,既无法实现其自身“实践活动的持续性锻造与实践品格的持久性锤炼”,又无力抗拒实践教学的考核指标要求,对实践教学的发展展示出“貌合神离”之态。

(三)实践教学的制度设计与考评方式缺乏实质性创新

新时代,不断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意识不足是实践教学缺乏价值引领力、现实渗透力和持久吸引力的根本原因。调查显示,现阶段实践教学缺乏创新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以及组织实施环节存在缺位。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具体教学层面受制于学时、实施时间、经费、场所以及安全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精准性与多样性设计,往往毕其功于一役,一套实践方案或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希冀承载所有的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的组织者简单易行,对实践教学的受教育者则千篇一律,无视受教育者的生活经历、能力倾向、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等情况。

当下实践教学形式无非是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或参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则是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单一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极大地背离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目标。尽管高校在逐步进行“课堂微社会”“微博课堂”和“国史国情体验馆”等实践教学新探索,多属于现象层面的创新,未能涉及实践教学创新的理念层面。毋容置疑,忽略受教育者个体差异的模式化的实践教学,单一的考评方式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开展思政课微型实践教学

人的思想存在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非脱离人自身实践而孤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纯粹地从思想指向思想,而是通过预先考察人的实践去追问人的思想。要实现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路径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型实践教学,由“实践活动的持续性锻造”实现受教育者“实践品格的持久性锤炼”,一点一滴累积实践的效果,久久为功,最终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观和政治观的重塑。“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3]高校思政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基础课,而是具有极强实践性特征的应用课程,是“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材料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4]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需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型实践教学,升华实践教学的价值,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内涵,完善管理机制和考评体系。

(二)升华实践教学的价值

微型实践教学以更强的操作性升华了实践教学的价值。所谓思政课微型实践教学是指规模小、时间短、经费少以及难度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教学规模较小。以个体学生或者团体小组的组织方式进行,可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面。实践活动时间较短,每个实践项目短则几分钟、几十分钟,长则几个小时。与此同时,学习任务单一。每次实践教学只进行一个小项目,每个项目仅需完成一个单纯的任务,简单易行,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教学难度小,具有更好地交互性。教师可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生也可在教师一定的指导下完成,甚至可独立完成。所需经费少,只需较少的经费开支或不用经费开支亦可进行。显而易见,发挥效果的途径特殊,每次微型实践教学的效果以“润物细无声”般的点滴之功,实现了受教育者实践品格的持久性锤炼,看起来影响性微,但因其渗透性强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觉悟力与实践力的效果更加牢固。

微型实践教学的这些特点,有助于精准化和精细化地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其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形成的问题与困惑,利用课内外多样化实践教学及时给予回应,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推进。

(三)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内涵

微型实践教学的形式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内涵。微型实践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聚焦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各种类型的微型社会实践内嵌于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程的实践内涵不断充实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断接受微型实践活动持续性锻造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型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一是语言文字类,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或文字进行的实践形式,主要有对时事、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点评,微型宣讲、微型诵读、微型社会调研报告、微型访谈、微型参观考察、微信、微博以及创作微型小说、散文、微型诗歌和微型戏曲;二是视频作品类,即学生通过自拍和制作微型视频作品的方式进行的实践形式,包括微电影与微视频;三是艺术创作类,即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开展的微型表演类实践形式,如戏剧、小品、音乐、书法、雕塑、油画、素描和摄影;四是情景模拟类,即学生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进行的实践形式,如:微型模拟法庭、角色扮演;五是竞赛类,即学生通过竞赛方式进行的实践形式,如微型知识竞赛、微型主题演讲比赛和微型辩论赛等;六是社会服务类,即学生通过向社会提供某种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的实践形式,如科技社区服务、养老院服务、福利院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政策宣讲服务。精致多样化的微型实践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不同层级学生的参与度,从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向度知识传递形式,过渡到“你我一起探索”的教学相长的知识交互叠加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鲜活,更加有温度。

(四)完善管理机制和考评体系

微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完善了管理机制和考评体系。按照“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3]的总体要求,组建校党委总负责,各部门具体执行的从校党委至各二级学院院长再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成的三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层层负责,层层落实,从管理体系上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通,重视和关注微型实践教学,校党委负责把握实践教学的政治方向,协调微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时、经费、场所和安全等相关事宜。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在微型实践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全流程中进行精准考评。

1.确定活动目的与设计微型实践教学方案

明确每个微型实践教学项目的教学活动目的,项目对课程教学与学生成长有何意义。精心设计微型实践教学方案,明确每个微型实践教学项目实施的形式、方法、时间、基本要求、评分以及标准,活动步骤多的项目要有事实步骤的引导,关系到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项目,还要设计安全注意事项,需要经费开支的,要有经费预算。

2.认真组织实施与有效评价反馈

每个微型实践教学项目的关键在于组织实施,有效的组织实施要求教师不能只把方案发放

给学生,或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就放任自流。每个微型实践教学项目要取得教学实效,教师须在活动前有所布置、动员和指导,活动过程中要有监控、督促和引导,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归纳和升华。

每个微型实践教学项目得到组织实施后,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微型实践教学活动结果给予价值上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无论采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或是终结性评价,要避免教师“垄断”式评价,既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要有学生相互间的评价。

3.完善教师自我评价机制

教师应对学生参与微型实践教学活动过程、结果以及自我评价进行总评价。这样的评价反馈,既是对每次微型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更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破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形式和轻内容的考评结构,有效构建起精准地覆盖各层级学生的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教与学相长的激励机制,创建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校间以及教师与学校间的正反馈机制,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理论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