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措施分析
2021-01-16谌莉
谌 莉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深化产教融合背景
长期以来,推进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2014年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高职办学。产教融合的政策推进由教育部转为国家发改委。[1]由此可见,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已不再是以学校作为深化改革的单个主体,而是作为国家的宏观政策,通过财政手段结合地方建设规划予以推进。
在政策红利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意愿将被激发,成为破解当下产教融合瓶颈问题的推动者。产教融合带来的人才培养变革,对产业转型的支撑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产教融合对国家经济竞争力保持和推动作用得到肯定,产教融合的研究逐渐从教育领域扩大到地方行政和行企层面。
二、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产教融合特征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发展战略措施,是将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融合是将多个主体融为一体,产生新的产教融合体。基于现有政策措施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高职产教融合既不是产教合作,也非校企合作,因为产教融合具有机制的一体化设计、系统性资源共享、多领域共同发展以及专业群与产业群融合的基本特征。
机制的一体化设计指通过产教融合政策的宏观设计将商品生产、职业教育与培训融为一体,使高职的产教融合具备商品生产和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系统性的资源共享指产教融合企业既从事品生产,又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与培训,同时高职院校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二者相得益彰,能够达到企业、员工、学习者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多领域的共同发展是通过企业和高职教育的资源共享,产教融合有利于补齐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的短板,使高职人才培养实现动态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有人才支撑。专业群与产业群融合则指企业发挥主体办学作用,参与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比较完整的教育服务,加大技术、资产、设施、管理等要素投入,使专业群与产业群融合。
三、产教融合深入改革面临的困境
多项政策的颁布证明产教融合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机制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高职院校优质发展的必由之路。[2]部分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改革中存在改革意识不够,实施深化改革的措施较少。不可否认,产教融合改革的困境既是发展中的必经过程,也反映出过去以学校为单一主体推进产教融合存在较多问题。
(一)主体单一,缺乏动力支撑
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导致和本科人才培养区别不明显。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和社会背景因素,也因院校对自身定位认识不准确而产生。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一,主要原因如下:
1.人才培养缺乏准确定位
缺乏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专业培养目标照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复杂,但技术不精,未能根据行业的更新迭代更新培养有针对性的,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低,造成企业选人和用人难。企业对校企合作意愿不强,校企合作陷入困境。
2.教育模式缺乏变革
企业的盈利性质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促进产业的快速更新。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它的稳定性,难以跟上行业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不断变化中的行业变化和人才需求脱钩,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3.教训封闭,缺乏真实反馈
学校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性使得实习实训阶段的学习流于形式,尽管高职院校购置了教学模拟软件和实训软件,但软件开发的时效性、仿真性、模拟性和市场的真实工作环境存在差距,大部分软件对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缺乏有效性。此外,教师长期在学校授课,未能及时关注最新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即使拥有零散的信息,也无法及时调整教材和课程进度。加之自身的技能水平不足,致使学生理论学习宽泛,实训实操时针对性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根据毕业生反馈,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更多关注专业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提前对课程与相关行业市场实施调查,适度增加实践课程的安排次数,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
(二)制度单一,缺乏机制保障
在早期的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出台政策推进产教融合。作为单一主体,学校对行业发展的动态与技术更新的程度信息不畅,采取措施和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对企业的激励,导致产教融合出现过于理想化的现象。企业由于利益诉求未能得到充分考虑,或利益分配不够合理,消极参与。缺乏双向投入的基础上进行产教融合,合作形同虚设,效果不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在当地产教融合调研会上指出:“现阶段参与产教融合的大多数为工科院校,工科专业注重实操,与企业的结合容易,通过制度把产教融合战略引入财经类院校,值得探索。”
(三)形式单一,缺乏活力支撑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如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订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论证,共建实训室建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但职业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产教融合理论学习空白,缺乏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教师有固定的教学任务,院校没能提供教师在工作时间进入企业顶岗锻炼的认定方法,以致教师重新回炉提高技能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院校政策的制定缺乏对教师的技能发展提出绩效考核,教师对执行产教融合政策,推进具体工作流于形式,产教融合实施工作成效低。
显然,解决这些产教融合发展中的难题,要靠高职院校转变思路和观念,切实改进,为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提供机会和平台。当真实的产教融合成为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特征,高职教育才能成功进行时效性与动态化的人才培养。
三、企业主导下的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措施
面对产教融合存在的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需从战略角度进行主体方向的转向。战略的起点是对组织有清醒的认识。[3]以企业为主体,是当下高职教育对产教融合顽疾痛楚所采取的主要策略。产教融合的理念是校企合作的创新发展。解决“类本科式培养”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产教融合,把企业动态的岗位分析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据点。还应解决实训封闭难题,用真实动态的企业项目解决实训教学的封闭滞后诟病。解决教师积极性滞后的问题,需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参与,通过措施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产教融合工作落地。
高职院校转变观念应以企业主导的思路对现有措施进行修订,从“岗位解析、课程研判、个性推动”三个方面着手。岗位解析使专业和教师更清晰人才培养中的动态岗位技能变化,课程研判是促进人才培养良性循环的有效方法,教师职业化能力发展,则是推动教科研转化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这些实施措施都为克服学校作为单一主体下的校企合作带来的弊端,缩小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差异,实现包容性强、结果导向强的可持续性校企合作效果,实现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中的“资源融通”、“供需协调”、“利益融合”以及“愿景统一”的产教融合。[4]
(一)以企业主导持续进行岗位解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岗位分析主要由专业负责人或专职教师企业调研汇总意见进行。实际上,对企业的岗位解析应由企业主导完成,既有企业人员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解释,还有对目前工作岗位的技能分解的详细解释。学校组织解析会议,专业负责人和专职教师旁听记录。解释归纳的是企业实际操作人员、师傅和相关技术管理人员。教师通过记录总结,引导双方讨论和理论辨析。双方各自发挥企业经验积累和教师的理论优势,共同完成岗位解析。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基于该专业面向跨境电商贸易岗位,涉及国际贸易知识、英语能力、平台操作能力、运营技巧以及行业敏感度。相应岗位人员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应对能力,产品营销创新能力。仅凭购买的实训软件,教师很难看到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数据,难以及时将数据分析解析出岗位能力。显而易见,这样的岗位解析培养的学生将导致上岗竞争力弱。以企业为主体重新讨论跨境电商岗位,按照跨境电商行业变化迅速的性质,将岗位细化为跨境网络营销和跨境客服等关联岗位,关联岗位可设置部分相同的基础课程、不同的专项课程以及实训综合课程。
(二)以企业主导灵活进行课程调整
由企业主导根据岗位解析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围绕企业人员提出的核心能力与发展岗位能力进行。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员工或师傅对接,企业人员提出课程内容的方向,具体教材内容由专业教师适当加入理论知识,形成校企共同开发活页教材,做到随时增减内容。活页教材包括理论介绍、发展岗位技能训练、岗位核心技能训练和企业实操内容。通过学校制定政策保障,授课过程有企业技术员工和教师共同授课,形成教材内容源自产业,产业跟踪培养人才,人才对口产业发展的课程开发融合机制。
通过活页式教材的学习,教学内容始终贴近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内容,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可度。与此同时,通过企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讲座和就业分析教育,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能力、自身兴趣和企业意愿,自主选择岗位方向,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职业认同感强。针对实训内容,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在企业需求淡季采用仿真软件练习技能。在企业需求旺季,则不限大三学生,都可参加企业岗位实战演练,检验理论知识,培养岗位能力。
(三)以企业主导适时推进教师回炉学习
教师既是产教融合的受益者,也是产教融合的推动者。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可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在以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理念下,教师要有研判行业发展的初步能力,保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确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措施生效。总之,高职院校要将教师绩效考评的部分内容交给企业负责。企业重点考察教师在企业的技能学习成效、顶岗锻炼效果和参与研发等实际工作。校企双方在考评过程中,以绩效激励的方式引导教师克服困难,回炉学习。企业同样可根据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为教师提供发展计划。通过选派企业技能人员为师傅,帮助教师在企业顶岗锻炼中回炉学习,应用理论知识创造出科研转换生产力的价值。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再教学和再实践的双向学习反思过程中,成长为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四、结语
毋容置疑,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升级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经济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选择。企业主导深化产教融合是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顽疾的一种解决方法。以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实施措施能以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为本,重新梳理分工,帮助高职教育形成“行业满意、企业支持”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出口旺,进口畅”办学态势,破解校企僵化合作,实现全过程互动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