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转型创业型大学的重点与路径
2021-01-16汤俊雅李家新
汤俊雅,李家新
(1.佛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佛山 528000;2.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点在于能有效地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学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应用型高校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须改变自己的运营模式,适应新的需求。[1]从该视角观察,创业型大学是许多应用型高校选择的转型发展道路,通过建设创业型大学,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和全社会的创新创业。
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
创业型大学的产生源于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和大学响应,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状态。[2]在响应过程中,创业型大学逐渐发展出特定的内涵,将自己区别于传统的大学。在我国提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之后,创业型大学迅速升温,许多应用型高校提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然而,创业型大学有其特定的内涵,而非标签,更不是口号,为防止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创业的热潮中被标签化,需要对创业型大学的内涵进行学理上的阐释。
(一)知识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特征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延续中世纪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机构,进而发展成为现代的创造新知识并将其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的复杂组织。[3]学者普遍认为,创业型大学不仅能为自己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也能反哺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但大学仅生产知识并不能为自己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知识只有转化为资本,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系列转型。大学的创业活动依赖于对知识产品的资本化,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专利开发、技术转让、新企业孵化以及创办知识企业等是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词。
从实践来看,实现知识资本化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和创新,大学通过研究解决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的实际问题,换取资源回报,实现学术知识资本化。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并及时将创新研究的成果资本化与市场化是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关键。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是以实际问题和市场为导向的,其人才培养也以应用研究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应用研究,通过项目制和问题式教学等方式实现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所培养的创业型人才通过创办公司等方式与大学合作,为大学注入资源。由此可见,创业型大学动力的两个引擎:即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学术知识资本化的逻辑之下。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强调实际应用与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及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化追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应用型高校转型创业型大学有其重要基础和天然优势。
(二)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型大学的关键动力
“创业”一词的内涵指一种自力更生和敢闯敢拼的创业家精神。如果大学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中都具有创业的态度,并能在不同层面上积极主动,可被定义为创业型大学。[4]对创业型大学而言,独立自主是前提,其重大行动都是基于自身的意志,是在仔细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需要基础上深思熟虑作出的判断,而非被动听命于外部力量。体现在创业型大学非常重视战略规划,通过战略规划制定符合自己实情的发展道路,自主确定组织的核心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5]不难发现,每一所创业型大学都是“有特色”的大学。创业型大学一般诞生在资源紧张的不利环境中,政府经费的削减、社会声誉的低下、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边缘化以及大学满足市场需求能力薄弱,导致大学难以获得支撑长远发展所需的资源。资源的困境导致大学必须自力更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通过学术知识的资本化获得来自社会和市场的资金。在实践中,即便是同处不利的资源环境,部分大学也会选择保守观望,不愿冒改革的风险。只有那些有雄心壮志、敢闯敢拼和敢为人先的大学才会主动改革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投入到市场中去冒险,去寻找发展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用型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相对弱势的地位,使其具有转型创业型大学的迫切需要,积极的创业家精神和合理的战略规划,应成为引领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三)组织制度的协调定位是创业型大学的重要支撑
创业型大学是指称大学整体的概念,是一所大学学术活动、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以及文化气质的整体定位,而不是指向大学局部的某些特点。创业型大学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需要学校内部的教师、学院与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合力。为此,学校需要进行整体性的组织重组,以便对外部需求做出积极响应。[6]创业型大学坚持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大学发展新的学术活动,形成新的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这些要素以价值观为核心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共同形塑着创业型大学。局部的创业行动不能与创业型大学简单画上等号,不能把创业型大学当做标签随意往大学身上贴,应对高校内部的组织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与变革,而非仅将创业作为纯粹的理念或自我标榜。毋容置疑,应用型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必须根据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理念对其内部的组织与制度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与协调定位。
二、应用型高校转型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重点
把握创业型大学的内涵有助于明确怎样的大学才是创业型大学,而掌握发展重点则有助于应用型高校在实践上明确如何建设创业型大学。
(一)发展成果转化型的学术组织
创业型大学的学术研究部门常与产业界或政府密切合作,强调研究成果的转化。院系学术组织虽仍以传统的学科为基础,但能够与成果转化型组织开展有效合作,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知识支持,教师则可身兼两者的职位。在创业型大学中,传统学术组织体系和成果转化型的学术组织之间是互补、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些新型学术组织具有较强的自主运营能力,对学校财政的依赖性较弱,通过大量的政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资金,不仅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还能为学校财政贡献力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基层学术组织就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其体现于组织的经营与决策等多个方面,甚至可以进行独立的财务核算。这些组织的运作和企业类似,其创业活动的收入大部分自留,大学的创收来自于为这些研究团体和个人提供服务的服务费和投资回报。既有的组织结构中发展成果转化型的新学术组织,应成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创业型大学的重点之一。
(二)发展战略管理型的行政领导
创业型大学须有一位有战略眼光和精通战略管理思维的校长,拥有一个专业化和能将校长意图贯彻实施的行政领导团队。坚强的行政领导与自主运营的基层学术组织之间并非相互冲突的关系,行政领导核心实施愿景式领导,指导基层学术组织按照学校战略意图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分配责任,然后赋予基层学术组织充分的人、财、物支配权,保障其能享有充分的学术自主,能独立承担创业者的重要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战略管理型的行政领导推进转型,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至关重要。
(三)发展激励创业的分配与评价制度
由于创业的主体是基层教师,因此创业型大学一般会通过激励性的财务制度激发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创业活力。一般而言,创业型大学中的基层学术组织通过创业活动获取的资金大部分可以自主支配,大学仅收取少部分管理费和服务费,这种透明、激励性的财务分配制度让基层学术组织能够清楚地预见自己通过创业活动获得的收益,从而有效地激发基层组织主动创业的活力。创业型大学对教师实施更为有利的激励性分配制度,鼓励教师走出去与社会组织合作进行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进行创收活动。如麻省理工学院针对教师的“五分之一规则”,[7]允许教师在一周五天的工作日内安排一天时间用于对外的服务咨询或者创收活动。这项制度形塑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源于并归于实践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正是后来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基础。此外,创业型大学常通过建立一整套专利制度重构大学及其教师与企业的关系,专利制度对大学教师的专利所有权和利益分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建立了负责相关事项的专利管理委员会,帮助教师进行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获取创业收益。另一方面,创业型大学也通过将开展创业活动纳入业绩评价制度的方式激励教师和基层创业。大学层面与基层签订责任目标协议,将开展创业活动、建立创业组织、实施创业教育、获取创业收益等相关内容纳入基层的责任目标体系中,最后对完成的目标进行验收。创业型大学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边界,将专利开发、技术转让等创收性应用研究也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并使其体现于教师的评聘制度之中。从该角度看,进一步发展激励创新创业的分配与评价制度,应成为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注重点。
三、应用型高校转型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进入了普及化发展的崭新阶段,不少应用型高校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一些高校存在办学资源紧张,或办学与地方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他们应结合自身特点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将成为应用型高校较为理想的发展之路。
(一)充分解放思想,以创业型价值观引领转型
阻碍应用型高校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根植于领导与教职员工思想观念中的保守价值观,如果领导与教职员工的思想不解放,对创业型价值观始终有不认同或抵触的情绪,创业型组织和制度就很难发挥作用。要树立创业型价值观,应用型高校的校领导、中层管理干部以及教师三大群体是重要核心,三者需要进行密切的联络与配合。应用型高校的领导层需要统一思想,对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创业型大学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创业型大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在开展创业教育与营造创业氛围方面的先进做法。其次,通过召开中层管理干部大会,校领导向全校中层管理干部宣扬创业型价值观,号召中层管理干部学习领会。尤为重要的是,在全校教师代表大会上,校领导向教师宣讲创业型价值观,并要求将其渗透于教师的育人全过程之中,以创业型价值观影响学生,形成整体性的创业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创业型价值观的宣扬工作僵化和形式化,要活用各种沟通和宣传方式,营造氛围,让应用型高校的师生真正认同创业型大学价值观。
(二)实施战略管理,以强领导核心规划转型
应用型高校的领导核心要实现理念觉醒,主动根据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地方社会经济需求以及本校实际,设计清晰可行的战略愿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地方的重大需求和本校的实际,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并从宏观与整体层面规划转型工作。应用型高校的领导核心应实施愿景式分权管理,和院系协商确定院系的目标责任,然后赋予院系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激发院系自主运营的活力。应用型高校的领导核心还应打造理念崭新和执行有力的中层管理队伍,确保各项战略规划能够得以有效执行。
(三)创新学术机构,以结合地方需求的学科发展支持转型
对转型创业型大学的应用型高校而言,需要制定全校以及各学院的学科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与地方产业相关或急需的学科,把本校的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需求结合起来,重新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应以这些新的学科与学术机构为中心进行创业,为学科发展注入资源,为学校的创业工作提供整体性的支持。为实现这一目的,应用型高校需要不断盘活存量,协同校内外的资源,着眼国家和地方重大与新兴战略需求,建立多个跨边界、跨学科和以创业为导向的学术机构,支持学校的创新活动与创业教育,并为学校的各类创业活动提供充足与对口的各项支持。
(四)建设管理组织,以服务型行政管理机构体系保障转型
转型创业型大学的应用型高校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专利管理办公室和对外合作联络办公室等服务师生创业活动的行政管理机构,通过适当的机制建设,将其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部门充分衔接,而不能只靠科研处等单一机构来承担这些新功能。这类部门的工作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应熟悉创业信息、创业法规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创业保障意识和成果转化洞察力,能充分保障学校各项创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改革评价制度,以完善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励转型
以完善的评价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创业,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创业型大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激励、示范意义。转型创业型大学的应用型高校要通过改革评价和分配机制,允许院、系和研究所等基层学术组织享有大部分的创业收益,通过监督基层学术组织,将创业收益反哺于学校转型。制定清晰透明的研发成果产权和利益分享机制,允许教师采用转让与许可等方式合理转化研究成果,获取收益。在此过程中,应用型高校需要重点关注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在对教师各类型成果有效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将从事研发应用的成果和在创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创业教育等内容纳入教师的评聘晋升评价体系中。教师成果的应用价值、市场价值以及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价值,应与其学术价值获得同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