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价值运用与路径研究
2021-01-16张静刘建军
张静 刘建军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充分配合教育培训,丰富课堂教育思想政治内容,营造优良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以《毛中特》教学为例,创新实践方法,拓展新渠道,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达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堂,高校,《毛中特》
大学既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又是大学生德育育人的重要教育任务。为此,必须找出高校思想政治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点,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丰富《毛中特》的学习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价值体现
1.“民本”思想为“以民为本”提供思想基础
现代民本思想改变了以往思想中的“民为奴”的思想状态,将人民群众烘托到社会的最高层次当中,使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人本观是以人为代表的,只有将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民放在首要地位,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发展以及素质发展,才能谱写美好明天。人们应当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他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的推动者,是未来的建造者。
2.“家国一体”思想为“中国梦”提供思想資源
“家国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华,是家族、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孟子说:“世界之根在土地,国家之根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世界、国家和家园的融合中,深刻地诠释了家与国、国与家的政治理念。这一“家与国融合”的政治观点,证明“忠孝合一”的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维护家庭、国家大义的优良传统。党提倡爱家与爱国的统一,促进了传统家庭、民族感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要加强人民的民族认同、使命感和自豪感。
3.“和”的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资源
和谐社会理论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和谐始终是一种美好的生存状态,和谐在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谐是多元的、对立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尊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合一”,传统文化注重社会个体的内在和谐。儒学中的“修身”、“养性”、“仁爱”等和谐社会理念,是一切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既促进了思辨哲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又对社会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本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对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各种性质的碎片化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些微变化,虽然碎片化的信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过多的负面信息让他们只喜欢看娱乐新闻、娱乐周边,喜欢拍摄录像,但是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1]。比如,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但是热衷于过圣诞节和万圣节等西方节日。由此可见,当前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很模糊,这是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2.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堂教育中缺失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当前,高校校园在营造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方面还做得不够,很多校园没有传统的文化气息。尽管有些高校开展了一些传统文化活动,部分高校虽然将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纳入了整个教育体系,但是也只是作为选修课存在,因此在课程开设中,只有少数学生报名参加传统文化课程,而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也并不是有多热爱这门课程,而是为了修够学分。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实际上并未实现。很多大学没有明确的文化教育目标。它们常常改进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的技巧,不教给学生文化学习的理念。老师教方法很重要。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灵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反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下降[2]。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1.营造育人氛围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校园,能够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能够使其以校园精神的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这种环境下,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和传承正能量,让学生始终对生活抱有热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责任感。学生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感受文化,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施文化教育。例如,在学校的休息区、公共活动场所张贴名言警句,安放名人雕像等,以此来让学生对《毛中特》知识有所认识。另外,学校还应努力丰富校园文化,并开展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如经典继承、朗读、社会实践等学习主题,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2.借助新媒体中渗透传统文化,抓住学生“兴趣点”
高校学生生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娱乐占据了很多学生的时间,读书越来越零散、零碎、娱乐化。因此,正确使用新科技,对更快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与传统教育课程相比,以信息技术为背景开展的网络课堂具有较强的教学优势,如在高校思政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内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有必要,可以将现代化教育手段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通过信息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文化洗礼中形成爱国精神和爱国素养,并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来传承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扎实,是教师的基本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形象生动,有趣,幽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从视觉、听觉、心理等方面下功夫,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美,唤醒学生情感的奥秘,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3.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学生生活实践,拓宽渠道
一是利用校园独有的信息宣传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如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通过整合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衔接起来,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精神;二是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学校社团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基本组织,可以通过举办文化竞赛、撰稿比赛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另外,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规范中,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礼貌友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在纪念传统节庆时,要做好学生文化思想的训练,让学生了解民间节日,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应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说,真理不如历史,不如地平线。通过先进的人物和行为,教师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利用丰富的改革开放先进文化资源,寻找与课程内容和“高”相关的切入点和随机点,让课程扎根,面向生活。
结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象征,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中。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融入新媒体,扎根学生心中,并付诸实践,高校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毛中特》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途径。 PR
本文系该论文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成果,2020JY221。
参考文献:
[1] 罗瑞. “课程思政”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教学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3):26-28.
[2] 隗宁,初晓. 三全育人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8):87-88.
(作者简介:张静,硕士研究生,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基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建军,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基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