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2021-01-16钱怡徐嘉禧周春霞

公关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职业倦怠

钱怡 徐嘉禧 周春霞

摘要: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人物,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前沿和趋势聚焦于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工作满意度,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当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以推测其发展趋势,为后续使研究纵深化提供理论背景。

关键词:高校教师 工作满意度 职业倦怠 研究综述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我国高校教师倦怠程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1 ]。因此,了解目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并提出有效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控制其职业倦怠发生的具体措施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在参考1935年到2020年与“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主题相关文献基础上,梳理二者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推测其发展趋势。

一、教师工作满意度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

1.教师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首次由美国心理学家R.Hoppock于1935在《工作满意》一书中提出。《商务词典》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因员工对其工作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满足感(或缺乏满足感)。工作满意度被普遍认为是衡量个人或多数员工对其所任工作满意程度的工具,对工作起正向激励作用。

国外将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划分为整体型、期望差距型、构面型三类。整体型定义下的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对于工作的综合情感反应[ 1 ];期望差距型是指人们在工作中的收获和他们期望值间的差距决定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2 ],正如Santhappar(2005)所言,員工对其工作的期望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之间比较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其工作满意度;构面型定义则认为工作自身构成因素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在Weiner(2000)看来,工作满意度有赖于工作自身特点。其中Hoppock(1935)最早提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身心对其工作环境条件的满意程度。国内许多学者基于Hoppock所提出的理论,进行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武向荣认为教师工作满意度作为一种主观判断可分为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 3 ];较早开展相关研究的陈云英等人认为教师工作满意度指教师对其工作、所从事职业、工作条件的主观感受[ 4 ]。

2.教师职业倦怠

20世纪70年代中期,Freudenberger和Maslach首次引入“职业倦怠”的概念。在Maslach看来[ 5 ],职业倦怠主要发生在为人服务的职业领域,其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丧失工作动力以及情感上的疏远淡漠,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是该概念的三核心,该定义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我国学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枯竭是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独有维度,生理衰竭是中国教师在职业倦怠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 ]。国内学者汪鹤飞[ 7 ]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中所表现出的由于工作压力、心情紧张及成就感较低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莫华善等学者认为,在教师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产生的一种生态危机现象就是教师职业倦怠。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职业倦怠时,主要基于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并将其应用在各个职业领域。

二、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1.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国外主要用于测量工作满意度的问卷有: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SQ)能全方面衡量工作满意度[ 8 ];工作描述指数法(JDI)能够有效评估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其信效度普遍受学术界认可。国内学者在参考经典量表基础上,修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测量工具,如张克勇制定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此外,我国许多学者多以冯伯麟的工作满意度五维度为参考坐标编制测量工具。

按照测量维度划分,教师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可分为单维和多维。单维是从总体上探讨员工对工作是否满意,而多维则对工作满意度进行指标维度的区分,并通过问卷法或访谈法收集工作满意度情况,常用问卷有JSS、JDI、MSQ量表。

2.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目前国外学者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简称MBI)[ 8 ]应用最广,影响力最大。MBI职业倦怠问卷系列中专门用于研究教育行业工作者的MBI-ES,拥有不同语言版本,其信效度均得到了验证,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9 ]。我国学者的许多问卷量表也根据MBI进行修订得出,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大多沿用MBI-ES量表。

国内主要采用MBI-GS、李永鑫编制的量表CMBI[ 1 0 ]、王国香等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徐富明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以测量教师职业倦怠。

三、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教师职业倦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外学者将其划分为内容因素和环境因素。内容因素可视为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而环境因素更倾向为保健因素。根据Mullins(1999) 的研究,工作满意度受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一系列变量影响。国内学者周浩波通过质性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由组织管理、工作生态、个体特征、情绪感知、价值实现和外部环境六个维度组成。

许多研究普遍将影响因素分成四大类,分别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属于宏观层面,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措施、政府保障、行业环境、文化氛围等,但都较难改变。且当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不匹配的工资水平的矛盾会给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和缓解职业倦怠带来巨大挑战;学校作为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的组织,校园环境、组织结构、组织认知、物资资源投入以及组织支持等方面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情况,这些因素也是学校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降低其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教师更容易感知到学校组织的促进作用,但阻碍作用的影响力更大;从职业来说,教师一职相较于其他职业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要求教师教书,重要的是还要育人,教授的对象充满了生命力和差异性,此外,由于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长效性和长期性,明显区别于传统职业,因此许多学者针对工作资源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开展研究;教师的人格特征从个体根源上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感,个人因素为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一般难以改变。李莹莹、方明宝提出高校教师的情感衰竭源于道德绑架,其人格解体与重复无意义的劳作挂钩,尊严丧失引起的无价值感使其出现职业倦怠。随着信息网络迅猛发展,高校教师若无良好的调适能力,极易出现职业 倦怠。

四、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外研究重点聚焦如何有效干预职业倦怠或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但目前仍未有针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普遍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系统性干预措施。

国外学者将有效干预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按照时间先后划分为职业倦怠发生之前的预防措施以及职业倦怠发生之后的遏制措施;从影響因素角度介入,按照个人层面和环境层面两方面进行干预。国内也有许多学者针对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和缓解职业倦怠提出干预措施,如杨秀玉等人从职业倦怠成因分析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此外,陈敏灵、王孝孝对职业倦怠内涵的环境层面和个人层面及其延伸的具体角度说明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提高高校教师工资水平,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位认知,尊重其正当需求可有效降低教师职业倦怠,同时有学者认为[ 2 ]社会应该弱化对教师的职业期待,避免强加过多道德标准;学校等组织的管理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发挥组织支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提高组织认同水平,进而提升教师工作绩效。大力推进聘任考核与学术职业化进程,建立多渠道高校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高校教师心理辅导机构,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最新研究方向表明通过开展正念压力预防训练措施可有效缓解由于教师压力过大引起的相关症状;帮助教师争取认识其职业特性,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还可采用呼吸疗法影响身心结构以引起积极的心理变化。

五、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发展趋势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明显、严重,因此其研究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广泛性,其发展趋势和走向也向应用性靠拢。综合以往的研究,概括了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研究深入化,细致化,具体化

工作满意度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应朝纵深方向发展。目前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措施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横截面研究,多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和相关关系分析方法,没有办法做出因果判断,未来的研究应鼓励学者针对同一教师群体采用纵向研究。以往的研究已证实许多变量都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但是它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效果有限或者很小。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于研究影响效果显著的变量,并分析如何通过干预相关变量最终调节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使研究更深入。

2.增强研究应用性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教师工作满意度低及职业倦怠的原因更加复杂,未来研究更应聚焦于提出应用性强的干预措施,并重视措施干预效果评价。德国学者正在研究一种结合意识行为治疗法——“成就者韧性课程ARC”,并加强对干预方法效果的评价研究。Lia Schnaider-Levi(2020)等学者研究发现基于探究的压力减轻(IBSR)认知重构程序有助于提高教师幸福感,改善教师情绪耗竭等现象,今后需进一步评估IBSR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因果关系。

3.创新测量方法

利用大数据分析、内应研究进行客观测量,引入定量研究方法,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调查量表。如徐长江等人通过十年的元分析法了解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真实情况。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数据通过教师群体的匿名自我报告形式获得,未来应拓宽其他数据收集渠道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4.多视角、跨学科,实证性为主

实证性为主、构建多角度的多元化研究范式是大势所趋,李维和许佳宾等人便对9省20县5285名义务教育教师开展了工作满意度的实证分析调查研究工作。探寻学科交叉点,探索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空白域。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框架,探索新的研究主题,充实研究内容,拓宽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研究维度。

5.深入本土化研究

扎根国内教育行业背景,构建我国教师工作满意度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常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我国职业教师群体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由于国外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研究起步早,我国学者纷纷借鉴沿用国外经典理论和相关测量工具与评价模式,但环境因素影响其适用性,虽然我国学者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独特的教育环境背景,也开发出适用于研究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模型与量表,但本土化的研究仍亟待深入。

(责任编辑:刘占行)

参考文献:

[1].李昌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67-69.

[2].兰惠敏..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5):.143-145.

[3].武向荣..义务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1):.66-75.

[4].陈云英,孙绍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1994.

[5].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568-574.

[6].汪鹤飞..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4(10):.32-35.

[7].莫华善,张传月..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生态策略[J]..教育导刊,.2008,.No.401(9):.48-50.

[8].吴娴,迟景明,何晓芳..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研究[J]..2009,.07:.57-60.

[9].张克勇..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03(35):.23-24.

[10].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3):.556-557.

猜你喜欢

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职业倦怠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中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员工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我国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研究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