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2021-01-16徐岩

公关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徐岩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的回应,又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力度、构建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

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1 ]。高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和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对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美丽中国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实现美丽中国离不开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贯彻落实党的新时代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美丽中国赋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新的时代内容

美丽中国作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赋予高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和视角。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有关生态文明的教育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体系,高校课程设置中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必修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只是散见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或部分选修课中,这种方式难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密切联系新时代新思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多方面创造性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高校紧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体制、考评机制等各方面制定系统完整的组织计划[ 2 ],不断丰富和拓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美丽中国明确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要求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是否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拥有善待自然的高尚品质[ 3 ]。以实现美丽中国为目标,注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通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和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生态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新型人才,以满足实现美丽中国对人才的需求。

二、美丽中国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

1.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过程来完成的。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除了相关专业外,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建立起长效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生态文明教育也仅仅停留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能够接受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生比例相当小,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缺乏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更谈不上生活中的自觉践行。因此,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把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在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如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科学等相关课程,通过系统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生态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特点,选编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的教材;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大学生一方面能接受到生态文明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实践强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加深对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力度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当前高校普遍缺乏系统课程体系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2018年版新修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调整了框架结构,更好地体现了中央精神、更加适合教学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这些新变化不仅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野,也为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原理课程中注重挖掘生态伦理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概论课程中要突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现状,明确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和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结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和生态法治意识,提升在实践中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紧跟时代主旋律的課程特点,贴近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利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结合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新举措和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使学生全面掌握当前形势与党的政策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党成立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探索。

3.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既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绿色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强化了生态文明的熏陶和教育。首先,从整体上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打造生态人文景观,形成花草繁茂、绿树成荫、湖水荡漾的美丽校园,激发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提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并把美好的生态情感转化为自觉的生态行动。其次,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从节约型校园整体规划到使用节能减排设施的学校低碳行为,从“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到“请保持公共卫生”,从“请随手关灯”到“节约用水”等无处不在的宣传标语,作为无声的育人载体,吸引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关注,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再次,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网络论坛等手段,采用征文、摄影、绘画、演讲、图片展示等方式开展生态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法制观念。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媒體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便捷、信息容量大以及受众人数多的特点,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媒体平台,开辟生态环保教育专栏、发布最新环保信息、关注生态热点问题、解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分享交流环保经验和体会等,激发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4.创新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指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开展主题演讲、校园生态环境的实地考察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研等活动,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和应用;根据学校实际,组织环保社团、绿色社团、志愿者协会等,进行生态道德宣传和环境保护活动,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并自觉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对家乡水土资源、环境污染、空气质量进行调研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反思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知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深刻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激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使命感。

5.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水平和效果的不断提高,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积极探索与环保法律法规相适应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管理和评价体系,如涉及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管理体制、文明标准、行为规范,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良好机制,建立客观、合理的考评办法、奖惩机制和目标体系,将大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行为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与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评优树先、入党、就业等环节挂钩,以此激励、引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以生态文明观念约束自己,形成保护环境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习惯。

(责任编辑:刘占行)

参考文献:

[1]王敏.刍议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J].时代报告,2021(1)100-101.

[2]陈烈荣.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探讨,2013,(1).

[3]刘子英等.高校本科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8):130-13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