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
2021-01-15严新锋
[摘 要]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正由规模导向的发展向质量导向的发展转变。《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了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标准,从专业能力、汉语语言能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方面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文章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中课程体系、教师教学、学生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和学分结构、激励教师加大国际化教学的投入、强化来华留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以及建立规范管理的标准流程等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趋同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025-03
教育部2010年9月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构建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来华留学教育条件、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的评估[1] 。2016年10月,教育部首次开展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并授予首批27所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证书,正式启动了全国范围内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管理的工作。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2](以下简称《规范》)。这份纲领性文件是专门针对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规范文件,为指导和规范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为开展来华留学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标志着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转折期。目前,学界对来华教育现状的认识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仍未形成统一标准。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实现了由规模导向发展阶段向质量导向发展阶段的转变。但是在快速转型时期,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
1.趋同化课程设置忽视了个性化的异质需求
随着各高校留学生规模的扩大,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对留学生的培养提出了趋同化的要求。课程方面的趋同化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教学的安排、课程考核的执行等方面。但是留学生总体上专业基础水平与中国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让他们用汉语学习又给他们增加了不小的学习难度,而留学生的培养方案设置却很难协调这一矛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纯讲授式的授课形式使留学生很难对知识点进行消化和理解,进度导向的教学安排使留学生也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再加上留学生受限于自身的汉语水平,教师授课时对语言规范性、语速等未有意去控制,导致留学生听不清、听不懂的现象较为普遍。
2.课程结构体系与留学生培养目标不匹配
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水平上,还包括《规范》中强调的汉语语言能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而在留学生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设计中,各高校基本是采取趋同化的设置,跟中国学生一样,专业培养方案中主要的课程设置是语言文化和专业课程,包括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基本上是空白的,因为中国学生的培养中没有这一方面的需求。
3.课程考核方式强化了留学生的不适应感
对课程的考核,中外学生基本趋同化,留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综合应试能力较差,表现在:第一,留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够,用汉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较低,甚至连读懂题意都需要借助工具书,用汉语书写和表达更是困难;第二,留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锻炼的方向不一样,使留学生不适应中国大学的考试方式;第三,留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其在思考问题时也会与教师的思路相左,产生偏差。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留学生的接纳态度偏向消极
通过对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教师对来华留学生的总体评价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语言沟通不顺畅。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尤其是对专业领域词汇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第二是留学生的成绩处于整个班级的下游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班级的整体水平。第三,教师自身事务繁多,不愿意花费额外精力和时间给予留学生额外的指导或特殊的照顾。第四,学校方面未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未能给教师足够的激励。
2.单向讲授式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目前高校本科教学的模式主要是讲授式,教学模式相对比较保守,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不能根据对象采用灵活的施教方法,这使学生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掘出来。留学生在吸收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他们的听力速度也跟不上课堂的節奏,结果整堂课他们都处于十分焦急的状态,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针对留学生进行教学细节设计,如语速适当放缓、使用短句表达、适当关注留学生的反馈、采取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等,以适应留学生的学习。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强化和执行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执行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第一,大学师生资源比例不协调,班级学生人数众多,个体水平差异较大,教师想根据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基本不太可能。第二,大学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监督和检查的机制并不完善,主要依赖于教师授课中的关注和期末的课程考核,而课中的关注是需要教师花费较大的精力的。第三,从市场理论角度看,作为消费者的学生群体发生了改变,但是服务产品的供给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会导致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产生矛盾。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从需求出发,改善教学供给,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留学生方面的问题
1.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总体不高
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的判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生源国平均教育水平。生源国的平均教育水平,代表着留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养。这是生源质量整体的最宽泛的评价,但是忽略了个体差异。第二,留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表现。留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研究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前期表现,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判断学生学习等能力的主要依据。第三,留学生前一阶段毕业学校的水平。学生毕业学校的整体水平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在留学生招生实践中应用普遍。第四,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汉语水平是留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留学生汉语水平虽然与专业水平无直接联系,但是汉语水平的高低与其专业学习过程和效果直接相关。从以上方面可以判断,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总体上还不高,主要体现在国别上以不发达国家生源为主,大多数来源于其所在国的中等水平教育机构,汉语水平能达到国家要求的HSK5级水平的并不多。
2.留学生学习资源投入不足
来华留学生的学习资源投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资源投入、资金资源投入和心理资源投入。学习时间投入方面,必须要有详细的计划安排和明确的目标任务,保证充足的时间投入,才有可能达到学习目标。但是整体上留学生学习时间投入不够,客观上留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环境、办理签证等;主观上,留学生时间投入的意愿也不够强。资金资源投入方面,留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再加上他们不善于进行学习资料的筛选,使得其对学习资料的投入不多。心理资源投入方面,留学生需要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去完成,首先要认清自身的不足,其次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学好,最后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始终积极主动对待学习投入。而这几点恰好是留学生较难做到、较难长期坚持的。
3.留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
从学习能力和被关注方面看,留学生在班级里是弱势群体,学习很难达到中国学生的水平,也较容易被教师忽视。再加上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分开住宿,较少参加班级活动,因此留学生在班级缺乏存在感,很少被纳入班级一起管理,这就使得他们心理上缺少一种安全感,总担心会遗漏重要的学习安排和通知等信息,这对其自信心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管理方面的问题
1.总体趋同化管理存在较大困难
虽然从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学校层面都提出了来华留学生管理趋同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很难做到趋同化管理。部分高校对留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构,去掉了专门的留学生管理部门,所有权限包括招生、教学、管理等都放在专业学院,这样趋同化管理导致的结果是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业极为困难,心理承受压力增大,退学率增高。而且这样的趋同化较难实现《规范》中所提出的“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目标。生活方面也有学校试行中外学生同住,但成功的案例极其少见。对学习和思想层面的管理,也有不少高校建立了留学生辅导员队伍,但是管理内容和形式也与中国学生的辅导员管理体系有根本区别。因此,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趋同化是有条件和限制的,完全的趋同化是不太可能的。
2.高校固有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高校在其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有机制和管理体系。这种机制和体系的形成没有考虑到来华留学生大规模增加这种外在条件的变化。2000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以9号令的形式公布了《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标志着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留学生管理提供了参考规范。各高校也陆续开始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在留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国际交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形式的学院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汉语生的学习和管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却给主要依靠专业学院进行教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矛盾。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就是现有的制度设计不适合留学生的管理,但是又缺乏针对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明确管理制度,因此在实践中产生了种种矛盾。
3.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体系
在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中,存在问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标准。留学生总体所占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高校留学生人数比例在5%以下。同时,留学生的学习专业分布较窄,只涉及学校的少数专业。另外,留学生在班级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因此,留学生对高校整体的管理影响很小,得不到学校战略层面的重视,规模的制约使得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管理还处于非标准化的状态。但是,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这种非标准化的管理会导致管理效率较低,同时也容易激发矛盾,是目前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可见,标准化的管理是留学生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来华留学生大规模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一)增加课程体系设置和学分结构的靈活性
在学分制总体要求的框架内,针对留学生培养目标中专业能力、汉语语言能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四个方面的分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学分比例。允许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有所不同,具体可以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学分替代机制来实现。在课程考核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调研、讨论、报告等方式提高参与度,尽可能取代应试性考核。
(二)制订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国际化教学投入的积极性
首先,引导教师建立国际化教学理念,这不仅仅体现在用英文授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课程国际化的考核标准,并给予对等的资助。其次,在高校整体层面,将课程国际化作为一个常态,纳入一般的课程建设中,即使没有留学生,也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课程建设。最后,改革单纯讲授式的课程教学方式,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加课程辅导的方式,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思维过程的培养而非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上。
(三)强化对来华留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激励
教育是一项服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代表着来华留学教育服务的质量。服务是一项全方位的过程,因此,过程管理对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首先,进行总目标分解,分阶段实施。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来华留学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体系,将最终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制订阶段性的细分目标,分阶段实施考核,逐步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其次,合理引导和管理,保障学习资源投入。来华留学生可能会由于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文化差异等的影响,对学习投入表现得不够主动,行动上偏向迟缓,需要外部较多的引导和管理,比如,上课情况排查、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和总结等,保障其有足够的学习投入。最后,开展心理疏导和激励,帮助留学生建立信心。来华留学生在人数和语言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在班级中属于弱势群体,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常被边缘化对待,诸如做小组作业时,中国学生都不太愿意跟留学生组队,留学生汉语语言使用的不标准和不通顺也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等。因此,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开展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认清自身的劣势,通过学习不断进步,增强自信心。
(四)建立来华留学生规范化管理的标准流程
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中要协调的外部机构以及内部职能部门很多。标准化管理是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获取竞争优势的软实力[3]。就来华留学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需要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培养过程管理流程。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目标分解,确保任务分配的标准化。根据《规范》要求,明确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将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制订标准化的培养方案,据此确定各教学和管理部门的任务。比如,对于如何实现来华留学生专业能力目标,可由其所在学院制订合理可行方案和措施,保障目标实现;汉语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则由汉语教学部门来安排标准化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应由留学生的归属管理部门制订统一标准的实施计划来确保目标达成。第二,确保培养过程的相关操作流程的标准化。这里包括培养过程中使用的相关表格、办事流程等需要在中国学生相对成熟的制度流程基础上进行调整,制订与留学生相匹配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减少沟通成本,提高服务管理效率和质量。第三,标准化处理来华留学生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在管理的实践中,需要处理的问题种类繁多,在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早期,管理基本都是个性化甚至一对一处理,没有实施标准化流程和方法。但是随着留学生规模的增大,同样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制订标准化流程和选择处理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教外来〔2010〕68号 [A/OL].(2010-09-21)[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 教外〔2018〕50号[A/OL].(2018-10-09)[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3] 孙晓红, 侯亚茹. 辽宁沿海城市本土化零售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效率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28):77-81.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20-07-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来华留学质量保障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课题CEAIE-RE-HG-Y-2021-12);东华大学高等教育规划课题(218-99-0243019);东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严新锋(1982-),男,安徽安慶人,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留学生教育管理,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