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的航道工程课程链思政建设探索

2021-01-15付小莉丁晓玲蔡奕沈超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付小莉 丁晓玲 蔡奕 沈超

[摘 要]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全方位长期性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之一,港航建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航道是港航工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航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航道工程课程链为例,从思政建设研究出发,组建思政教师团队,科学提炼课程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实践教学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一带一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航道工程;课程链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014-03

一、“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开展航道工程课程链思政建设的意义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发展,以共同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合作交流[1]。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相关意见和具体规定,我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既是加强沿线各国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航道是港航工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建设的优先领域,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贯通沿海与内陆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航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十四五”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航道工程课程链就是围绕讲解航道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知识体系[2]。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他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4]。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以及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社会责任感[5]。

二、航道工程课程链的思政理念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在“一带一路”这个大框架的思想指导下开启航道工程系列专业课程链的思政建设。专业团队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从课程内容设置出发,针对航道开发利用、航道整治等问题,按照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导论、河流动力学、航道工程学、航道整治课程设计四门课程层层递进的关系构建航道工程课程链,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整个课程链的思政元素主要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港航工程行业、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明白港航工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普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知识,围绕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从天下意识与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学院归属与专业自豪等不同维度梳理本专业航道工程课程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见图1)。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导论是面向大一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一带一路”这个开放兼容的体系,树立“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理念,熟悉国际习惯、国际规则,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考意识,教育学生尊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其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观,从而引导其正确认识港航工程师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河流动力学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水流特性、泥沙运动特点以及河床演变规律的课程,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提供必需的河流动力学知识。其任课教师通过对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巧妙引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基本建设对社会、文化、政治等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家国情怀,引导其树立献身港航工程事业的信念。

航道工程学是航道工程课程链中最核心的课程。该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河流和航道的基本特征﹑航道规划和航道工程措施,掌握航道疏浚﹑整治,河流渠化以及通航建筑物与运河布置设计的基本方法,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航道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我国在水电、港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需要大量具有跨国职业资格的水利工程师[6]。该课程从培养国际化工程人才角度出发,教育學生要具备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系社会且有时代担当责任感、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是航道工程学配套的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航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让学生能够分析整治建筑物设计方面的工程问题,评估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工程建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门课程在“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线上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创新,对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推广价值。

三、航道工程课程链思政实践教学

航道工程课程链将“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融入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等重要环节,落实到相关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制作以及实践教学开展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组织“一带一路”专题讲座、建设“一带一路”航道工程案例库、开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共做课程设计等措施来强化实践教学的力度,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图2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航道工程课程链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导论课程通过邀请企业专家亲自讲述港珠澳大桥、大小洋山深水港、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雄安新区建设等典型工程案例和著名人物事迹,以及通过由国内到国外、从历史到现代的视频题材展示,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鼓励学生成为“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美丽中国”“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河流动力学课程的责任教授团队参与了科技部组织的“一带一路”考察项目,主持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了相关论著,建立了航道工程案例库。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都江堰等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阐述2500年来中国人民在河流动力学理论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杰出创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教材中的水库淤积、异重流知识,通过三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库、洋山深水港、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港珠澳大桥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重大工程建设成就,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们党确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必然性、科学性、实践性,增强学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通过突出讲解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河流动力学关键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航道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还有航道整治课程设计及实验教学内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多个环节的小组分工合作和讨论,让学生体验具体工作岗位的职责与要求,把友善、沟通、合作、责任、诚信、创新等关键词与基于过程的个人心得分享和总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上述职业素养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教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洋山港四期自动化无人码头运营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增强专业自豪感,并积极联络“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共做课程设计,合作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线下课程设计整合成线上课程。线上课程设计可充分挖掘BIM数据价值,通过AR技术强大的效果展现能力,注重做好实际工程设计教学的内容制作和提高师生沟通效率,实现实际工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直观化、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实际工程结构的认知,辅助学生完成工程结构形式的比选和设计。为了让学生体验不同环境下的航道工程设计,航道工程课程链教学团队开发了船闸工程课程设计在线教学系统和波浪运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并开放给全专业学生用于课程设计及相关实验。虚拟仿真教学围绕师生的用户体验,以“内容制作”为中心,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既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可提升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他们今后参与“一带一路”港航工程建设做好准备。

四、提升教师主动开展航道工程课程链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链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教师首先应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育人过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立德树人、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教学内容新和精、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修炼人格,培养有崇高理想和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充分体现同济特色“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通过线上授课模块的建设,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自主专题学习、线上课程设计模块以及自主虚拟实验模块的建设,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自主学习查阅文献、专题阅读和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实验,培养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继续深造或进入设计院、生产企业独立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此外,通过专题讲座和讨论模块的建设,引导学生在了解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关键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同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崇尚工匠精神。也就是努力把航道工程课程链建设成具有同济特色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

航道工程课程链教师团队由三位核心课程教师、两位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和两位主抓思政建设的教师组成,形成了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定期开展思政建设活动,形式多样且成效显著,例如集体学习由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的“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师德师风全员培训,开展学生座谈会,调研“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开展培养方案讨论会和集体备课等。

五、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国际化发展新格局对港航事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国在水电、港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需要大量具有跨国职业资格的水利工程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以航道工程课程链为例,从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出发,科学提炼课程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国际化优秀人才,为我国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国际竞争打好专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曹勤方.关于当前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中国水运,2020(4):76-78.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4] 陈道武.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164-166.

[5]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6] 许媛欣,赵军,汪健生,等.“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初探[J].大学教育,2020(6):14-16.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2020-07-30

[基金项目]2019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领航团队。

[作者简介]通信作者:蔡奕(1979-),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