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韩家凹“古村落活态保护暨马氏家族衰兴史”的思考
2021-01-15方建增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维系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浓乡愁。然而,城市扩张和工业迅猛发展,大批农民入城务工,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农村没有了学校,老人就医困难,愈来愈多年轻一代农民倾心选择,城市优越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势所必然。随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大幕的拉开,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村落保护也提上了重要议事议程。作为基层民协组织,应当走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前列,为传承乡村农耕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古村落活态保护;传承;利用與发展。
2021年11月7日,立冬日,我们河南省林州市民协主席团一行十几人,冒着飞飞攘攘的雪花,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上,走进太行山深处的传统村落韩家凹村,对韩家凹村“古村落活态保护暨马氏家族衰兴史”进行研讨。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地里位置
韩家凹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石板岩镇西北7公里处,海拔1300多米。据林州市民俗专家王买金编著的《林州地名考释》书中记载,清朝顺治六年(1649)韩氏首迁于此,因地势低凹,故起名韩家凹。另有韩家凹马氏十五代后裔马良义说,韩家凹年代久远,小时候也听老人说过,以前有个韩世忠的在这住过。那时尚小,长大后,才知道韩世忠是南宋高宗时一位抗金名将,他可能在此住过,也可能在此地屯过兵,所以叫韩家凹。附近有多处烧窑遗址。
韩家凹村辖东韩家凹,西韩家凹,龙脖三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全村原有115户,349人,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亩。听村支书元文林讲,现在全村有80来人,而且都是老人。
来到韩家凹,环顾四周,才真正感觉到为什么叫韩家凹了,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酷暑结冰的太行奇观冰冰背;10月万木凋零,这里满山遍野,红叶似火,好不壮观。有专家称,这里红叶胜过北京的香山红叶和八达岭红叶。这里是抗战革命老区,早期很多共产党,八路军129师在这里活动并牺牲在这里。所以有人嬉说,为什么这里红叶特别红?是革命鲜血染红了它。这里还蕴藏有抗战红色文化。这里有“翰墨林”、“地天泰”、“直而温”(龙脖自然村)等古建筑,古宅院,古村落。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年代久远,马氏后裔第十三代传人马立朝至今仍然居住在里边,有其突出的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
古村落文化
据当地马氏后裔第十三代传人马秋玉讲,清乾隆年间,河南省林县姚村北冯家口马金生有三子,即马增林、马增山、马增奉。
马增林为长子生有马廷瑞弟兄五个。过去土地就是人的命根,没有土地,就难于生存,人多地少,家境贫寒。为了能找块栖身之地,马廷瑞随其叔父马增山、马增奉叔侄三人,徒步从姚村北冯家口村,攀越刘家梯,翻山越岭来到韩家凹。当时韩姓已有人在此地居住,深山老林,交通闭塞,人烟稀少,韩姓人看到马氏叔侄三人到来,便热情挽留。马氏也看到此地不错,便留在此地开荒种地。刚开始没有房子搭了个石庵,每年开春后上来种地,秋天收割完庄稼,把东西放在韩家凹,就回姚村了。在这里试种了几年,觉得是块风水宝地,就落脚在了这里。
马廷瑞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马维川,次子马维山。
马维川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生有五个儿子,就是大家说的五子十八孙中的五子,即:长子马吉麟、次子马庆麟、三子马平麟、四子马入麟、五子马清麟。马维川治家有方,儿子勤奋上进,从此在这里发迹,人丁兴旺,骡马成群,成为山里大户。有了钱便重视教育,请来私塾先生,培养后代读书,耕读传家。先建有东院,门楣原书写“马德江海”,又建了西院门楣书写“地天泰”,后建了上院(骡马院)。长子马吉麟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中了举人,形成了五子十八孙的名门旺族。清光绪年间,中举后政府把门楼修成五脊六兽,门楣由“马德江海”改成“翰墨林”至今;四子马入麟有胆识,有魄力,年轻时纵马云南贩卖茶叶,赚了不少银元,传说鼎盛时,有一个小屋里,全部剁满了用荆条筐装的银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 马氏家族兴衰史,有五百年的白皮松见证,树分三股、本是同根。
“地天泰”,“翰墨林”耕读传家,这可能就是马氏的家族文化。它见证着马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同时也在诉说着马氏的兴衰沧桑。
古建筑上的石刻,木雕,砖雕,经过200多年的风雨侵蚀,岁月洗礼,仍然风韵犹存。石刻(门迎风石)莲花、砖雕(檐饰)、莲花,梅花鹿、脊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天地、香台、锤布石、井台,特别是房屋的青石斗石,宽一尺有余,高60公分,长约5米。都是一锤一钻锻凿出来的,炫耀曾经的辉煌。木雕有,门楼花饰,花格窗等,做工精细,纹理清晰。“地天泰”,“翰墨林”六个大字,笔力饱满,遒劲有力,彰显了先人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是隐藏在太行山深处的一颗明珠,是林州市的宝贵财富。
马氏后裔第十五代良字辈传人马诚兵,听他二爷爷马周用讲,马吉麟中举人后成为京监生。监生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明清时期最高学府,又称太学或国学,由皇家官办,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京设立了国子监,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北京设立了国子监,到清朝就有了北京、金陵(现在南京)两个国子监,京监生就是北京国子监的学生,称京监生。在马氏良好家风的传承下,马氏后人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很多大学生、硕士、博士走出大山,到外边发展。
主要特点
韩家凹传统村落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然年代久远,但至今仍然有人居住。有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现存建筑已有200多年历史,传统建筑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韩家凹传统村落在选址,建筑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状况
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從“空巢”到“弃巢”。
城市优越的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愈来愈多年轻一代农民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韩家凹村的消解势所必然。
保护内容
在保护中既要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重在保护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保护必须是整体保护。
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保护。所以传统村落代表着某个时代建筑风格,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它的历史不是滞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态和立体的。
传统村落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
要摆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
韩家凹村传统村落的精神文化中,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家风族规、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是村落生命土壤”。
保护措施
传统村落被认为是农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 韩家凹村处于交通不太便利、经济落后的太行深山区,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将面临着年久失修、毁坏严重等问题。
说到古村落活态保护,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独立的话题,这应该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作支撑。
政府要积极做好传统村落登记上报工作,争取早日纳入市、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韩家凹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韩家凹的希望和出路。以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大峡谷AAAA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利用太行奇观冰冰背,太行韩家凹红叶优势,结合古村落马氏“翰墨林”农耕文化发展旅游业。
“翰墨林”见证了马氏曾经的辉煌。现在马氏后裔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动员贤德人士资助修缮是一种办法,对古宅进行修缮保护。
探讨一条商业模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结合民风民俗使其成为民俗文化。活化利用,产业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培育造血功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新的生机,新的价值,带来收益。
结语(发展前景)
韩家凹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又在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大峡谷AAAAA级旅游景区内,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南山泉水引到村里,拓宽改造进村公路。加大对太行奇观冰冰背,太行韩家凹红叶的宣传力度,举办各类向外推介活动,挖掘传统村落农耕文化。形成冰冰背,太行韩家凹红叶,马氏“翰墨林”文化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综合文化旅游项目。不单单是今天来看冰冰背,明天来看太行红叶,要四季有景,常年有客。冬至哪天正好下雪,韩家凹的雪也是挺美的,四周群山环抱,一层白白的薄雪,使一层一层的山坡,黑白分明,风光无限。袅袅炊烟,飘向天空,远远地就看到了韩家凹人间烟火,仿佛又回到了马氏“翰墨林” 五子十八孙的兴旺年代。韩家凹是个美丽地方,也是大有希望的地方。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点感悟和心得,仅供大家参考。本文得到了马氏后裔马诚兵、马良义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因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当的地方,敬请指正。)
作者简介:
方建增: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安阳市作协会员,《河南文学》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