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格列净治疗初治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
2021-01-15王维艳
王维艳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科,广西 桂林 541001)
目前针对糖尿病患者,临床广泛采用药物加以治疗,而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控制葡萄糖吸收,控制肝糖异生,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以维持正常胰岛素和血糖水平[1-2]。作为一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可对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加以抑制,可促进排泄尿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水平[3-4]。因此本文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为时间段,选取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即分析了初治2型糖尿病中达格列净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为时间段,选取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中女15例、男15例,年龄为35~68岁,年龄均值为(40.3±2.8)岁。B组中女17例、男13例,年龄为34~69岁,年龄均值为(41.3±1.9)岁。C组中女14例、男16例,年龄为35~69岁,年龄均值为(40.6±3.1)岁。三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三组均行运动指导和饮食指导,每日测量空腹血糖1次,仪器为罗氏血糖仪,门诊随访1次/4w。采用安慰剂(产自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治疗A组,口服,1片/次,1次/d。采用达格列净治疗B、C组,其中B组采用达格列净口服,10 mg/次,1次/d;C组采用达格列净(Ⅲ期临床研究药物,(规格5 mg/片,产自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口服,5 mg/次,1次/d。采用二甲双胍挽救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即口服,500~2000 mg/d。三组均持续治疗12w。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如HbAlc(糖化血红蛋白)、FB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等变化及不良事件(肝肾功能损伤、低血糖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处理数据。计量数据可行t值检验,计数数据可行x2检验,以P<0.05评定组间差异。
2 结 果
2.1 三组血糖相关指标变化对比
在HbAlc、FBG、2 hPG等指标上,三组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B、C组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三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三组治疗后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伤、低血糖等不良事件,仅1例发生尿路感染,口服0.4 g左氧氟沙星,1次/d,经对症治疗后治愈。
表1 两组血糖相关指标变化对比(,n=30)
表1 两组血糖相关指标变化对比(,n=30)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A组相比,#P<0.05。
组别 HbAlc(%) FBG(mmol/L) 2h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8.7±0.9 8.3±1.1 10.6±2.5 8.7±2.4 16.6±3.7 14.1±3.1 B 组 9.2±0.7 7.3±0.8#* 10.4±2.4 7.6±1.1#* 15.6±3.8 10.8±2.2#*C 组 8.3±0.7 6.7±0.3#* 9.8±1.4 7.0±1.1#* 12.8±2.7 10.4±2.2#*
3 讨 论
SGLT2是一种葡萄糖转运体,在肾近曲小管S1段呈特异性分布,其主要负责重吸收约90%左右的葡萄糖,而其余的10%由SGLT1负责。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SGLT2抑制剂于2013年被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纳入其中[5]。对于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达格列净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其可有效减少患者肾脏重吸收葡萄糖,且可增加机体能量消耗,而促进尿糖排泄,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一项24 wⅢ期临床试验表明,达格列净与安慰剂相比更能显著的降低患者的HbAlc水平,且可不会引发任何低血糖事件,但在治疗过程中,其主要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因此临床需予以重视。另外达格列净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6]。本文的研究中,在HbAlc、FBG、2hPG等指标上,三组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B、C组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伤、低血糖等不良事件,仅1例发生尿路感染,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因此可见,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达格列净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达格列净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且可避免肝肾损伤、低血糖等,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