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运行机制创新探究
2021-01-15李大伟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李大伟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8 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概念,“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机制保障是保障正常运行的有效调节,影响着目标达成、工作推进和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任务落实和目标达成十分重要。三全育人机制也只有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与实践导引,因此探究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运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三全育人”运行机制核心要素的逻辑关系
1.全员参与是前提。全员育人指高校育人体系的参与者范围与介入的程度,教师教学、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三方面全面统筹投入到育人中去。高校全体教职工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在各自本职工作中对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这其中既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也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各级各类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乃至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构建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形成高校校园内精诚团结的育人团队。全员育人旨在探索构建“人人育人”的格局,关注一切与育人相关主体的主动性和协同性。
2.全程谐振是根本。“全过程育人”的关键在于教育主体全程参与、全程管理、全程配合、全程协同。主要是从时间上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强调的“全程育人”将高校传统的短期教育变成了长期性的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无论是在日常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实践活动上,必须保证学生思政教育能够渗透到其中,让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散发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作用,这显然是三全育人模式为推进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全面覆盖是关键。“全方位育人”主要是从空间上强调在学校教育的内外各个方面,各种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合力的状态。不断推动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的完善,强调注重校内外联系,推进协同联动育人。抓好高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推进高校教育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同时要还要紧抓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体的联动育人。
二、当前“三全育人”的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
1.协同运转不够精准。当前高校“三全育人”虽然正在构建实施“十大育人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且机制内各个组成要素、各个发展模块均强调完善自身发展建设,但是由于统一的领导机制的发展、建设并不迅速和不完善,加之各个部门育人功能调动不充分,使得部门之间的统筹联系薄弱,要素间的整合度较低,导致各个部门的育人功能发挥尚不理想,育人合力尚未形成,最终导致立德树人实效性仍不理想的现实局面。育人机制运行中的目标统筹层级较低而各模块内部的纵向统筹度高,但要素模块间的横向统筹度较低,即各要素均是从自我发展完善的目的出发,要素间的目的协调统筹度较低,导致合作的整体实效较低。但机制良性运行,首先在于机制内部各要素有一致的目标,目标的分化将导致运行机制作用效果的分散,运行机制系统就相当于做无用功。
2.联动机制亟待创新。实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方面存在关联性的缺失,高校“三全育人”合力的发展落后于实际的发展需求,这造成育人工作开展范围的局限性,内容的狭隘性,致使机制运行与教育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性,进一步导致工作实效性不理想。“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范围的局限性与高校育人目标之间的不适应性,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主要集中于高校教育范围之内,导致育人与实践相脱节、育人过程盲区比较明显,使得工作开展的结果不能达到育人目标要求。
3.系统融合有待优化。高校“三全育人”系统建构的狭窄性与高校育人目标之间的不适应,高校“三全育人”的主体一般离学生范围和距离较远,学生学习接纳度不高,工作途径单一、育人方法发展创新不足,导致育人实效不理想,难以实现到达育人目标。主要是顶层上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整体上无法实时配合与应对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呈现出的思想特点,从而造成了各个阶段有效衔接不足,造成各阶段目标就不够明确。在总体目标下,缺乏融合的顶层的规划,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的优化机制建设上有所滞后。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运行机制创新构建的思考
1,整体性创新。加强育人机制的创新发展与完善,要打破各部门和各不同教育群体着相对独立的内部运行环境,需要充分推进其内部的育人力量的发展与建设。必须要化和运用党组织、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部门的育人功能,建构和落实各级部门的育人任务,充分挖掘学校“三全育人”的意蕴与文化,以各高校特有的精神文化育人资源来强化育人实效,强化机制运行的重要前提社会支持,需要社会舆论力量加强正向引导,同时加大舆论大环境的监管力度。实现家庭参与方式的转变,推进家庭文化与家风建设对于“三全育人”的推动。
2.网络化创新。“三全育人”的网络化愿景要求从多维度构建创新模式,创新体制要求在目标、管理、效果等因素形成切合形势发展需要的应对,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方法,形成新媒体新形势下“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革新与实效性的提升。当前以体系为驱动”管理理念的封闭问题日益凸显,已经难以适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已 经 难 以 适 应 以 开 放 为 鲜 明 特 征 的时 代 潮 流。这即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运用平台思维,主动转换管理理念,主动建构平台模式,主动重建驱动机制,更加注重开放、更加注重联动、更加注重协同,吸纳更多力量、开辟更多渠道、聚集更多资源,建构吸纳多方主体、聚集多方资源的育人平台,在网络端和 移动端共同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立体化“三全育人”传播矩阵。要积极建设移动端“三全育人”阵地,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现代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主动占领移动“三全育人”的网络阵地,将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移动端媒体进行分众传播,做到精准施教。
3.融合度创新。高校应总结融合各单位主体的三全育人经验,整合校内外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元素,让“十大育人”的内容更加贴近“实战”,以成效为本,解决学生知行不合一等问题。结合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指导思想,借鉴新媒体传播“中央厨房”的总体思想,运用互联网融合的思维,对于原有的元素与机制进行重新组合分配,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元素要素积极性的集聚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协调性方面,“攻防兼备”拓展教育空间的存在,创新寻求崭新的育人载体,进行跨时空、纵横向的“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四全”教育输出方式。[1]全面运用全媒体技术,使得“三全育人”参与主体通过全媒体样态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影响干预。改变“三全育人”环境通过垂直管理实现立体化空间的拓展。
4.共同体创新。深入挖掘学校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构建全员育人的“共同体”,在学校教育场域内,要系统梳理学校各个岗位的育人职责,明确所有的岗位都应具有育人功能,所有员工都有育人义务意识,强化参与主动性与自觉性。要回归立德树人,回归到各教育主体相互平衡的状态中,改革育人主体工作制度,尽可能的确保高校“三全育人”涉及部门之中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自主的承担相应的内容,从而形成一套自主改革体系,每一项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人头上。完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互联网平台内容的运行机制。设立专门部门进行协调运行管理。还应创立“三全育人”专门考评机制,督促与推进“三全育人”实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