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以沈阳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为例

2021-01-15陈全文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电子电路基础课课程内容

李 姿,孙 昕,陈全文

(沈阳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为电类各专业服务的,能够为电类各专业课打好基础,其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电子电路、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体系中还融入了计算机科学、传感器、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知识[1]。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具有较为明确的知识体系,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操作实践三个主要内容,每个知识内容对应一个课程群。以电子电路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对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面对地方经济发展与新需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加快构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以驱动其实现电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新工科与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地方院校在工程教育改革中应找准定位、办出特色[2]。沈阳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具有电气控制、自动识别、通信电子等特色鲜明的专业。电类专业基础课在依据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探索了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1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多所高校都对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课程建设与改革[3]。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保障课题目标的实现。虽然上述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以沈阳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类基础课为例,信息学院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这三门课程之间有着一定的承接性,但其中电路课程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无法用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贯穿起来。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较为独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这两门课程需要利用企业真实案例、生活实例来让课程内容变得更为丰富。目前,课程中还缺少企业岗位中真实的工艺制作流程及如何运用三门课程进行综合设计、组装和调试电路。

2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电类专业基础课的改革以各专业新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从“知识”“能力”“素质”这三方面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将地方性、应用型的内容融入到电类基础课程内容中去,并通过理实融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课程内容设置时,重点强调前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3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

结合新工科背景,深入讨论电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调研报告,现从三个方面进行专业基础课的构建。

A.教学内容优化。信息学院电类专业主要包括电气、自动化、电信、通信四个专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略有不同,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电类基础课程的学时设定是一样的。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基础课程团队在制定各教学内容时做了相关优化,针对不同的专业,其课程内容稍有倾斜,更符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电气和自动化专业更倾向于培养控制生产一线、电力行业的维护、组装调试等应用型人才,故电路课程中更加侧重讲解三相电路的内容,模拟电子电路中需要侧重功率放大、反馈电路等内容,数字电子电路中侧重于组合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对于通信、电信专业而言,主要培养学生在通信、电子信息、自动识别等领域的设计、分析、维护等工作能力,故电路课程中更加侧重于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模拟电子电路侧重于讲解波形变换,数字电子电路侧重于讲解时序电路分析和模数数模转换等内容。

B.实践环节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电类基础课程是为电类各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还需要从多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电类基础课程团队经过调研分析,将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真实案例经过提炼、凝练,使其成为教学案例引入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岗位的真实需求。与此同时,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制作成为真实课件的电路,供学生课上进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从感性层面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电类基础课团队经过多年教学,逐步实现将仿真引入到课程中来。理论课程授课过程中,可将验证性的实践环节直接引入,带领学生利用仿真软件巩固理论所学内容,做好边讲边练边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课内实践环节,要设置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充分发挥课程实践环节的作用。电类基础课在实践环节中还要求学生按照“理论设计—仿真验证—实操调试验证”的环节来真实模拟企业岗位中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就能够明确企业工作流程,保证每一个设计环节的严谨性。

C.考核制度优化。为了能将课程体系的优化落到实处,最终落脚点是在考核制度的优化上。为了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电类基础课程组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注重过程性考核,突出实践性考核比例,配合期末的集中实践环节,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10%(课堂表现4%+作业4%+阶段测试2%)+课内实验20%+实践考核30%+理论考核40%。

D.学生创新性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是要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电类基础课程除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来实现学生的创新性培养,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去,并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本课程团队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了“简单电子产品设计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掌握了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后,积极参与学校的大创训练项目,2018年和2019年,电气、自动化、通信、电信四个专业共计申请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1项。学院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设立了分院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上述四个专业学生在2018年和2019年共申请分院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1项,同时,在参加省级各类大创竞赛中也获得了一定成绩。与本课程相关的竞赛有辽宁省电子设计竞赛、辽宁省机器人竞赛、辽宁省计算机设计竞赛(部分大类)等,2018年和2019年共获奖58项。

4 结语

沈阳工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各专业也逐步将新工科的模式融入到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中,逐步开展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基本实现了对电类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猜你喜欢

电子电路基础课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电子电路设计的实用技巧研究
电子电路设计中抗干扰技术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电子电路的常见故障及其检测技术探讨
电子电路常见故障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探讨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