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
2021-01-15杨小东
杨小东
(蚌埠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几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全面推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型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创新型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时代发展需求,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应用提供客观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水平。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性理念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需作出与时俱进的转变。从发展需求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着眼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深刻认识其自身的发展需求,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进一步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顺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减缓,社会对人才需求向创新型、综合型转变。为提高高校人才就业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发展的根本方向。
首先,从人才培养来看,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发展需求。受高等教育全面普及的影响,社会岗位供应能力早已无法满足当前巨大的就业需求。一方面,国家“双创”思想的提出引导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1];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对于高校人才的要求从过去单一知识文化素养转向多元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不仅顺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需求,同时还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教学理念。
其次,从时代发展来看,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不仅要从“精”的角度培养人才,同时还要从“新”的角度引领时代潮流,以新颖的角度和思维去影响和教育人才,从而在社会发展中掌控知识创新话语权,进一步提升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竞争水平。
再次,从高校本身来看,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在发展需求。在高等教育中,各学科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融合,教学主体可通过双创意识对高校学科知识进行重组,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教育的深化与扩展[2]。
(二)提高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素养 随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不断推广,双创教育思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比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人才培养也逐步呈现出教师队伍与学生群体的双重发展,有效提升了教学主体的创新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教师队伍素养提升。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双创理念的渗透使教师群体立足于现代社会需求,充分结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进行启发与引导。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革。要想在课堂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需从自身实践能力和理论高度入手,充分把握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和行业动态,为学生提供前沿化的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再次,在教学管理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广泛的知识要求极大程度拓宽了教师的涉猎面积,从校内到校外,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得到了专业而全面的提升。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素养提高。学生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是教学成果得以应用的终端环节。首先,双创教育开发了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而在逻辑思维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探究或团队协作等形式逐渐完成知识融合与创新,进一步促进自身素质提升。其次,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促使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岗位,转而研发社会运转机制中的缺漏环节,在此过程中通过历练逻辑思维,提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再次,强化了实践应用的思维。随着双创思想的传播,高等教育更为关注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在知识探究中增强实际应用意识,并逐渐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
(三)加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融合,开创了校企合作新型教育平台。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人才融合。在就业过程中,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提升,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应势增长。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大学生依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彰显了院校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需求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需通过专业指导和实践训练落实创新理念教育,这要求高校对社会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入和融合,双创教育的发展使学校与企业从目标分立逐渐走向资源共享[4]。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理念融合。随着世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全球化为背景,对人才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的渗透,这在本质上与企业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四)丰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成果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水平,同时,在双创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高校实践创新成果得到丰富,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
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理论知识的发展。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扩充了应用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双创教学理念的革新顺应了社会需求的转变,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现代化创新意识[5]。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丰富了理论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技术丰富了应用型教育形式,并使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加强,从而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了理论教育体系。从教育本身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将双创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是对高等教育本身科学理论知识的完善与丰富。
另一方面,丰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实践成果。首先,丰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经验。在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中,院校不仅要为企业项目提供专业性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还需对项目活动进行专业化设计,沟通并解决各个环节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上述复杂流程会提升应用型院校实践经验,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案例资源。其次,丰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需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配合创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再次,丰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成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通过企业的项目融资进行实训基地的创建,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创新创业的思维推动了新产品的研发和创造,从而丰富应用本科院校创新教学成果。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从目前我国创新创业的发展程度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仍存在多方面不足。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真正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深入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多重性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
(一)课程设置偏失,学生参与度较低 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学生进行专业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传统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占比存在偏失,教学主体较为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不足。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双创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培养兴趣。
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仍侧重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播,通过基本的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念渗透[6]。很多高校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对于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尚不科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此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应当由浅入深,但根据学者周桂瑾与俞林调查研究发现,应用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规划双创课程时,仅仅在大一学期或大三学期开设类似《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单一选修课程,未能形成体系化教学,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不系统[7]。
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很多院校的教学形式单一落后,与现代化课堂的融合性不强。如很多高校实创基地的建设,现代化应用科技稀缺,互联网覆盖面积较窄,无法与全球化技术实现及时高效的对接。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赖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播和经验传授,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限、创新意识不强。
再次,从兴趣培养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少兴趣引发机制,大部分学生出于修学分目的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对于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缺乏正确认知。这是由于高校在进行教育专业化时缺乏一定的引导机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架构[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模拟训练的参与度低,无法形成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二)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指导不足 从师资队伍水平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多方面的改革难题。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水平较低,与校外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较弱,在教学实践中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教师的个人素养来看,很多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在课堂上专注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双创思维的能力提升和思维构建,割裂了创新创业理念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内在关联。因此教师对于社会发展趋势无法形成正确的预判,在实践中起不到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作用。学者郭涛在其论文中明确指出,高校现有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指导学生创业往往力不从心,对具体院校进行调查可发现该现象确实存在[9]。例如,通过调研得知,金陵科技学院在进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调查时发现,47%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不了解,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专业课程教学,还需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双创教育时难免会出现授课方式、内容不科学等问题。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中,传统课堂模式仍然是教师的首选形式。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应用、教学实践的设计到教学成果的评定,所有环节都由教师决定。这种单向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觉醒,使学生在独立探究、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分析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相应提升,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相应下降。
再次,教师的桥梁作用薄弱。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渠道主要来自于教师与企业搭建的项目平台[8]。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资源投入,教师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但在实际沟通中,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僵化,教师项目意识不强,从而削弱了校企合作平台的影响力,无法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
(三)实践基地匮乏,教育生态环境不佳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实践基地的资源投入与环境建设存在很大不足,教学主体无法在现有的实践基地环境中及时进行知识内化与应用,从而影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首先,基地建设不足,资源平台较少。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先进且完善的实践基地是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环境基础。但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创新创业基地的资源投入较少,项目设施较落后,难以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素养的培养需求。同时,教师对于基地建设的应用能力薄弱,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仅停留于课堂理论范畴。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基地发展缓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不佳。
其次,与社会需求脱节,应用理念滞后。实践基地的创建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同时还承担着衔接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素养的重任。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中,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成熟,校企之间沟通不畅,供需双方的交流较少,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综合需求。
再次,双创文化氛围不浓,学生认知度不高。相较于普通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教学需求较高,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成本较高、损耗量较大,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念制约。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出于现实原因,不得不削弱实践基地的实际效用,因此很多双创基地就形同虚设,难以营造双创文化氛围。由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不足,同实践基地接触较少,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认知度低。
(四)基础保障缺乏,学校资源流通不畅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基础制度的保障性差、资源流通不畅等困境,这一现状不仅制约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能力发挥,同时也降低了其实践成果水平,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弱和减退。
首先,双创激情不足,激励机制薄弱。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师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应具备极大的双创兴趣和热情[9]。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理念灌输、教学改革、项目投入、资源引进时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缺乏优越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师生对创新创业的参与度不高,优秀的双创成果稀缺。
其次,教学系统缺漏,管理机制不全。从当前情况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制度建设上存在不足。如管理机制中的评价考核标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中仅依赖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定,学生通过专业性考试即可修到相应的学分,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能力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甚微。此外,还有前期审批制度、校企合作的融资制度、创新创业项目落实运行制度等,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系统中都存在不足之处。
再次,资源流通不畅,后期保障乏力。从双创教育的本质来看,资源的融合与流通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学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需依赖现金资源、项目资源、团队信息资源等全方位保障来实现。但就目前发展来看,大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协调、资金投入力度小、专业性团队融合度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发挥程度较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后续发展难以为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近年来,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输出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深入分析现阶段的发展瓶颈,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完善应用型评价机制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课程设置偏失,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为从根本上革新现行教育体制,院校应当不断优化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占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在实际创新与创业中的应用型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双创能力。
首先,引入企业理念,明确项目需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应用应着眼于社会企业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双创教育时,应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从而将教学理念与企业理念进行高度融合,以提升大学生未来的应用能力[10]。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优化教学课程时,还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需求,真正把双创思想落实到实际应用中。以衡水学院为例,自2012级开始,院校在制定创新创业学分制时,根据企业实际运营需要,将其细化为调查报告、专利申请、成果应用、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环节,共计10个学分,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操能力。
其次,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应用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创建现代化的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国际型网络创新实训、双创比赛等活动的参与,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水平。例如,调研获悉,保定学院在构建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实践需求,将实践课学分比重提高,要求每门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课时占比不少于总课时的30%,形成了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需求。
再次,创建校企联动机制,完善应用评价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要主动寻求企业单位的双创项目资源,创建从项目设计到成果展示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要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通过专业化的标准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水平,为大学生构建实践应用能力数据库,从而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师资素质,丰富应用型教学形式
师资队伍能力素养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指导不足的问题。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要夯实专业化理论素养,还需形成高效的教学思维模式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言传身教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
首先,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提高应用型教师比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通过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合作,构建完善的教师培训渠道,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指导。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通过校企合作下的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双创素养。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院校通过主动组织学术交流会,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深度交流与学习,并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锻炼,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创型教师。
其次,引进企业型人才,促进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为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适当引入企业型社会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由于企业单位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度较高,新兴事物的信息资讯较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型人才教师可大大缩减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11]。同时,社会型人才实践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效加快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进行转化应用的速度。例如,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保障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聘请了一批企业导师为大学生定期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形成了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相结合的教学队伍架构。
再次,创建双创团队,丰富教学应用形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可大力借助信息技术的传播,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客观上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专业化的双创团队,对师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服务和管理。在实践应用中,团队通过提供信息资讯、项目引入、实践监督、成果推广等多样化服务,保障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顺利完成。以滁州学院为例,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以及服务中心等多个机构,并在各学院设置双创工作小组,专职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制度基础与组织保障。
(三)扩展资源融合,创建应用型校企平台
资源引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保障。在提升教学实力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着重克服基础保障缺乏,资源流通不畅的现实问题。通过与社会企业的现代化合作,不断扩展资源融合,创建多样化发展平台,从而实现互利双赢的最佳途径。
首先,加强校企融合,打造社会需求型应用平台。高校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重要标准,尤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与企业的融合,创建便捷高效的“社会-高校-学生”型应用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及时获取社会发展的前沿资讯,在专业化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例如,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通过发挥省科技项目优势与校友企业资源,通过企业联合建设成“量化星工场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产品交易虚拟仿真实验室”“大学城投资者教育基地”等多种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有效转变了固有的学院-学生的运行机制,极大程度丰富了江夏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资源。
其次,加强国内外融合,连接国际型应用平台。在国际大融合背景下,高校不能在闭门造车的环境中掌握创新创业的主动权。只有加强国内外技术和理念的高度融合,积极寻求内在发展的突破点,以全球性视野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应用平台,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12]。
再次,加强跨学科融合,创建文化型应用平台。随着知识外延的不断扩展,学科之间的界限感越来越弱,学生对知识的融合性逐渐增强。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逐步增长。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跨学科融合,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为文化的发展与交融也提供了一定的应用平台。
(四)打造实践基地,营造应用型创新环境 要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发展,院校必须解决实践基地匮乏,双创教育环境不佳的问题,从而为学生营造创新型氛围,促使其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自主创新意识,并在具体实践环境中进行创新创业开发与应用。
首先,创建现代化的创业园。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园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地教学环境。通过对政府机构和企业单位进行融资,提升创业园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性能,对师生进行免费指导和培训,从而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创新创业兴趣。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院校通过融合林海农林生态公司现有项目,将原有的农学院单项实习基地改造为集商学院、美学院以及设计学院等多个院系的优秀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在林海苗木花卉校企合作教育基地支撑下,大学生能够获得林海农林生态公司高管、相关高水平技术人员以及专业实践教育老师的指导,从而实现农业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创新。
其次,开创企业入驻的形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需积极利用社会创新型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邀请企业入驻校园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在共享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对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的宣传力度,优化学生参与项目的导向政策,从发展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机会[13]。
再次,丰富创新创业的交流形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如创办双创沙龙,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组建双创团体;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进行校园讲座,分享创新应用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开办创新创业成果展览,营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生态氛围,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产生兴趣。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其建设的“福州市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及双创群体提供开放、舒适的环境设施,促使不同类型创业团队在园区内进行深度交流与互动,从而促使创新创业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使得双创教育更加日常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社会环境的必然选择。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深入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校企合作等现代化形式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和能力。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针对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