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历程回顾、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2021-01-15陈含笑
徐 洁,陈含笑,尹 鑫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此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的部署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此远景目标的指引下,对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和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力量。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100年历史,在此期间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党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梳理建党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脉络,归纳整理建党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经验,深入探究爱国主义教育的未来趋势,对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历程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爱国,是人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回溯建党100年历史,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经历了自觉萌芽、曲折前进、稳步发展、跨越式提升四个阶段。
(一)爱国主义教育自觉萌芽时期(1921—1948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深入各个层面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以激发全国各族人民自尊心与民族意识觉醒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国内各党派之间日益激增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革命实践,赋予了爱国主义更为具体和丰富的内涵。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围绕发动民主革命创建民主共和国这一主题进行。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真正的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华民族。1925年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制定的《中国现时的政局与共产党的职任议决案》也明确指出,全国各阶级的共同口号是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中国统一。1928年,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对“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作出了解答,坚定了共产党人以革命推翻压迫的信心与决心。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通过土地革命,发动人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没有明显表达,但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这一愿景实为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毛泽东强调,爱国主义就是保卫祖国,反抗侵略,实现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因此,抗战期间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发动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为主题。1935年,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要发动每一个爱国者参与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中。中共中央于1937年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明确提出要进行全国军事和人民的总动员,强调国家至上,发动各行各业的群众参与抗战。由此,爱国主义教育也上升至救亡图存的新高度。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对爱国主义做了划分,爱国主义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类型,我们的爱国主义是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属于正义类型[2]。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民众和抗日战士进行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教育,坚持利用《抗敌报》出版画报,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对部队干部通过军政干部学校、党校等进行抗日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对青年学生和群众宣传抗日民主和爱国主义道理,增强民众战争观念,促使他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阶级意识的觉醒。”[3]其中,关于“爱什么样的国”,也是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议题。1939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造就的民主共和国与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的区别。此后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完整而清晰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1941年,刘少奇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为新的中华民主共和国而奋斗。1943年,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22周年的历程报告指出,中国“整个经济发展过程,推动着人们去消灭封建制度,建立民主主义的新中国”[4]370。可见,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前提。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迎来了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制定了争取和平、反对独裁内战的方针,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光明的新中国建设构想,为全国人民的报国之志和爱国之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自觉萌芽,中国共产党因时因地发挥一切积极力量来促使民族觉醒,不仅振奋抗战精神,增进国家认同感,也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爱国主义教育曲折前进时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党的政权与地位,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围绕新中国、新社会、新制度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以此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同与热爱。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但新生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但是,当时的大多数人民群众处于文盲状态,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艰难起步。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5]同年,《中国少年儿童队章程(草案)》针对儿童教育也提出要培养儿童爱祖国的好思想与作风,努力成为优秀的中华儿女。1951年召开的全国学生第十五届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中国学生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在全体学生中努力普及和加深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努力提高知识水平。随着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期间资产阶级是国内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1953年,毛泽东在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代表谈话时提出要在资本家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愿意同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靠近的先进资本家[6]。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日渐提升,全党内外拧成一股绳,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开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也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推进添砖加瓦。如,1954年,《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启示》中提出要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献身社会建设事业的意愿,树立国家至上的观念[7]。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爱国主义的内涵也由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为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教育运动。1957年,社会主义教育在各个领域展开来,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高潮。期间,教育部颁布《关于对中学和师范学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联合通知》,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明确了中青年的任务与学习目的。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工业上、农业等都开始“全民大办”。实践证明,“大跃进”等违背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造成了经济上与政治上的混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降低。在此期间,人们的爱国情感不够理智,因此,增强人们的理性爱国意识是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一切学校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与此同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在各级各类学校展开,《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196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高等学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中阐述培养目标时,也强调学生首先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8]。此后,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都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阐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在培养目标上,强调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等品德;在课程与教学上,将爱国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相结合。然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低谷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简而言之,虽然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曲折中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爱国主义认同教育稳步发展时期(1978—2011年)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也随之转向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8]。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袤土壤,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绽放出极具时代特征的花朵,步入稳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范围,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纳入其中,逐渐将爱国主义教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爱国主义教育也由此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广泛的联盟[9],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针对当时“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的错误言论,1981年,邓小平提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相结合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根据这一阶段的教育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出台政策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将《共同纲领》中的“五爱”作了修改,将“爱护公共财产”改为“爱社会主义”,由此“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也成为了国民公德的基本要求[10]275。教育部于1983年颁发《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阐述了爱国主义的历史性、规范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广泛而丰富的内容素材。为响应号召,社会上积极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热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8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为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党中央于1988年颁布《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观念。党的领导人也曾就爱国主义教育在多个场合做重要论述。1989年,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中国革命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11]1990年,江泽民在纪念五四运动报告会上作了《爱国主义与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的重要讲话,阐述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价值,明确指出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共产党也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导向。《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壮大爱国统一战线联盟。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推进。1993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开展广泛、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目标,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之间的关系[12]。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系统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实施对象以及一些具体的措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届六中全会,其中专门针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了重要论述。江泽民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11]。1999年党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将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等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以此来宣传新中国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10]363。
进入新世纪以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内容。这一时期,利用重大历史活动、事件、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特色之处。例如,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结合国庆节、建党节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也颁发政策文件指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0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开展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保障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功能发挥。2009年,《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对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要求。不仅是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这一时期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在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遵循,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国家认同觉悟,将自我与祖国的生命相联系,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在思想和行为上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好准备,将爱国热情转换为报国行为。
(四)爱国主义教育跨越式提升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承前启后的新发展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和激励中国人民爱国奉献的时代强音,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在党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各类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要求。教育部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于8月份印发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对“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这一要求的重要意义、实施路径、方式方法、组织领导体系等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路。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出台,提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长效机制。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要坚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造的主旋律。2015年,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学习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主题进行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爱国主义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13],提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坚持“五个必须”,此重要论述有助于为爱国主义教育理清思想认识。2016年教育部党组颁布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明确解答。2018年,《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推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新时代自觉弘扬与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将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中[14]。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以及方法途径等作出了重要阐释。整体来看,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准确历史定位,让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促使青年一代勇于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拼搏,用平凡人生铸就不平凡的价值。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总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流淌着爱国主义的血液,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历史,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与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爱国主义教育根本原则 “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15]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征程,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始终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根本原则。
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我们的爱国主义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爱国主义,是正义的类型[2],要让全国人民看到,共产党多么爱国,多么爱好和平。此后,这一原则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文件政策中表现得更加清晰。《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在培养目标和内容方面都强调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品德。此外,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到这一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总的来说,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不可分割。只有继续坚持这一基本经验才能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实施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等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文件政策。建党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类型、具体内容、要求上都作出丰富的论述,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理论基础。邓小平领导下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应该爱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16]82,将爱国视为最高道德标准并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江泽民对爱国主义理论进行了拓展与深化,加大了对爱国主义的重视程度,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时代色彩。胡锦涛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中,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爱国主义教育视野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党中央和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诸多文件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中国少年儿童队章程》《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启示》《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文件中已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此后,《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央宣传部关于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等也都对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总之,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才能保障其实施成效,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坚持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为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以来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在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时期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由此带动发展各级各类人民群众,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实践表明,对共产党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建立最为坚固和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使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做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关键期,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确性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怀,践行报国之志,成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不懈奋斗者。新中国成立之前,各级学校教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党校、军政干部学校对党员干部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最具有代表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与军事干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教育得以恢复,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大中小学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党的最新思想与理念,进行国情与党史宣传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诸多政策来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贯彻落实。1994年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里程碑,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随后,爱国主义教育政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始终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正是因为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为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对象,才使得一百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得以不间断,因时因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这一基本经验无论是在现今,还是未来,仍需继续坚持。
(四)坚持以群众性爱国主义活动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实践活动的一种,一般意义上来讲,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实践载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广泛的爱国主义活动作为主要载体,在这一过程中,又以群众性爱国主义活动开展最为广泛。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各地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激起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爱国情感。“20世纪80年初,共青团中央联合九个单位下发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建议》,倡导在全国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主题教育活动。”[16]90国家教委办公厅也积极倡导“三热爱”教育活动。由此“五讲四美三热爱”形成了统一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此外,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各种以学习先进人物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也同时出现。例如,2009年制定的《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详细阐述了如何围绕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本国情和形式政策六个方面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整体而言,开展群众性活动,一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何时人民始终是第一位;另一方面也将党、人民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家”的事,无论何时都不可以置身事外,这对于增强人民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爱国主义教育经过历史的沉淀,有着明晰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基本经验。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呈现出长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深度聚焦青少年学生教育主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开拓创新多样化教育实践载体的发展趋势。
(一)长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 党的智慧结晶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是党和国家取得辉煌成就的核心力量。因此,高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长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其引领作用是关键。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在思想层面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亟须科学的理论思想来武装头脑,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来自各方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在实践层面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基于此所制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意见、指导纲要等,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基本框架,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基本内容以及实践路径。长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要注重几个方面:首先,思想的产生建立在强大的领导核心之上,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建立核心领导力量;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与时代目标融合,让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最后,基于时代背景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17]。
(二)深度聚焦青少年学生教育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始终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坚持面向全体人民,而全体人民中的青少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坚力量。青少年学生是指接受学校教育的大中小学学生,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度聚焦青少年学生这一重要实践主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增进对党和祖国的深厚情感,践行为祖国做贡献的报国行为。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的优秀人才,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学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人生价值目标;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有思想、有活力,能够在思想层面激荡出爱国主义的浪潮,在行动中践行爱国行为,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深度聚焦青少年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充分开展学校爱国主义课堂教学活动,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育人价值。其次,“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政教师的培训以及思想理论课程改革,将思想政治课作为爱国主义的主阵地”。最后,开展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度。
(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结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永恒内容。“中华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思想文化及其物质结晶中具有共性、相对稳定、比较突出的色调,包括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性格气象等。”[18]其中,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进步意义和永恒价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9]。它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家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与昂扬的斗志顽强拼搏,总结历史发展经验,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促进伟大祖国的发展和进步。革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与英雄人物,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构筑成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谱系,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能够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一方面,有利于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之间的逻辑层次和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帮助青年树立更加高尚纯粹的价值追求”[20]。为坚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利用各种形式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其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开展多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四)开拓创新多样化教育实践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能够承载和传递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和内容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载体,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16]207只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开拓创新多样化教育实践载体,才能扩大爱国主义对全社会的影响,有助于真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其目标和内容需注重具体化与可行性。因此,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能够使其更加具体形象,将抽象的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转化为现实;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教育实践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于多种教育实践载体,在整个社会进行宣传与教育。由此能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爱国情感表达、价值追求和国家共同理想。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的多样化,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和国防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内容建设,提升其质量水平。其次,注重运用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仪式和礼仪。例如,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仪式与礼仪。最后,通过国家重大节日开展主题庆祝或者纪念活动,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凝聚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