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大别山红色文化话语研究
——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021-01-15王雪迪
蔡 潇,王雪迪
(黄冈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十九大以来,塑造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了重要的新时代历史课题,传承中国红色文化,继承革命红色基因,既是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必然要求,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新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要求。
一、回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必然要求。新时代的历史站位中,“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9,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国际国内不确定不稳定性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坚守红色意识形态阵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必然。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马克思主义纲领性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开头就明确共产党人必须向全世界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2]399。在这篇经典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现状,阐明了“两个必然”既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以及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不同形态中的统治思想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质问:“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2]420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意图,“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435。只有在物质层面的彻底改变才有可能在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人类的解放不是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2]151,“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2]152。早在19世纪40年代,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就被马克思恩格斯厘清了,他们阐明了意识形态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关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2]178,物质关系是首要的。自马克思恩格斯开始,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的。
(二)列宁论意识形态话语权 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是非常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中,列宁阐明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他认为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话语体系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3]。列宁还就出版自由、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等多种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题进行了发散性论述,坚定阐明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列宁认为如果不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厘清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思潮,那么作为无产阶级“它就不可避免地会瓦解,首先在思想上瓦解,然后在物质上瓦解”[4]。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列宁识别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异质意识形态,他深刻指出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伪装成马克思主义的危险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扎根,必然使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攻击更加频繁,更加剧烈……”[5]1。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5]307。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是在与敌对意识形态的每一次战斗中获得的,其理论的生机勃勃正是在批判否定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所获得的。
(三)习近平论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每一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不光是“姓马”还要“信马”,陈先达认为:“这个道路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6]。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工作、宣传工作、文艺工作都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指导,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强调文化自信重要性,重视对青年人的引导,建立健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正在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显示中国存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在场”,而不能缺席。任何背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其本质必然是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7]326。
二、话语: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守正创新
中国红色文化包涵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等核心关键词,与不同地域相结合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红色文化形态。大别山红色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西柏坡红色文化、延安红色文化等都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因与具体地域相结合又具有了独特的历史地理特性。子红色文化系统既具有中国红色文化的基本核心关键词,又具有独特的革命历史阶段、历史地理环境的特性,涌现出不同的红色文化物质状态、人物历史事迹、红色革命遗迹、红色革命精神。闫茹冰定义红色文化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各族人民以社会主义为信念,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在完成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历史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8]。也有学者探讨了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关系问题,贾晓薇认为:“红色文化基因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革命文化、党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9]。从汤红兵开始,国内学者对红色文化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吴佳丽则认为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无论学者们对红色文化下宽泛还是狭窄的定义,红色文化都必然包涵着这样几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与建设。国内学者也都把红色文化界定为物质和精神两种存在形式,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属于中国红色文化大范畴内的。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大别山地区人民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饱含着“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①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一系列人物、事迹、遗迹、精神等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形态总和。十九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大别山红色文化同样面临着守正创新的重大课题。
(一)守正:坚持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红色底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我们必须首要厘清的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底色问题,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底色是红色,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而不是其他什么颜色。有学者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最早的革命牺牲代表着烈士和鲜血的红色成为了革命的代表,随着巴黎公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红色逐渐进入到马克思恩格斯所领导的工人运动中,成为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象征。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国旗就采用了红色作为底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的党旗也都采用了红色作为底色和主体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也采用了红色作为基底色。红色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紧密联系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制斗争中逐步稳固下来的。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党旗和党徽都参照苏联的样式进行了不同形制的设计,但总体颜色是红色。据党史史料记载,中国共产党在秋收起义期间打出的第一面旗帜就是红色底色的镰刀和斧头标志的旗帜。虽然在国共合作期间的旗帜有一些变化,但到1927年中共中央正式确立了使用红旗的基本原则。到1943年,中共中央确立了党旗的基本形式,红色依然是底色。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第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正式出台,红色是底色,上面是象征工农的镰刀与锤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都采用了红色作为底色,一直延续到今天。其间中国共产党不断对党旗的形制进行规范化,1996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党章修订和党内法规建立健全,对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规范化也进一步到位。红色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底色[10]。坚持中国红色文化的底色红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系列的基本原则,红色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基底色。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颜色革命”,社会主义中国首要的就是坚持红旗不倒,坚守中国红色文化的阵地,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
红色也与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伟大牺牲精神相关联。大别山是中国革命三座名山之一,是与韶山、井冈山齐名的红色大山,是坚持武装斗争最久、红旗不倒的中国革命名山。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背后是44万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五四时期,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在大别山播下革命的火种后,大别山就创建了早期党组织;大革命时期,受他们培养教育的一批共产党员领导大别山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后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先后创建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陈少敏等开创鄂豫边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领导的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正是在异常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大别山军民发扬了前仆后继、英勇奋斗革命精神,付出巨大牺牲才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历史地位,在此进程中孕育了“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无论是在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星火燎原,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武装割据,无论是反抗外来压迫的浴血奋战,还是冲破黑暗迎来胜利曙光,大别山军民都塑造了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涌现并造就了陈潭秋、林育南、许继慎、易宗邦、汪厚之、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功绩。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红色也象征着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牺牲精神,隶属于中国红色文化谱系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也体现着大别山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英勇牺牲、艰苦奋斗的自我牺牲的家国情怀。
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大别山军民伟大革命精神的体现,蕴涵着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多维精神价值,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也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大别山是中国革命三座名山之一,是中国革命重要发源地。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深厚的红色文化传统,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遗迹、史料等红色资源,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精神财富,更是锻造文化自信、加强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充分珍惜、挖掘和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以传统先进文化资源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路径。
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要求当代中国坚守红色底色,大别山红色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守正。守正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守正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守正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守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守正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是贯彻“四个全面”,守正是传承革命精神,守正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易时移,无论新时代面临何种困难与挑战,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守正是使得中国共产党牢牢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大别山红色文化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当前“用好红色文化,有助于强化‘四个自信’,进而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11]。
(二)创新:跟上新时代新媒体的信息化快车 继承大别山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早日实现老区崛起。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奇迹,成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实现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地位,形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的支柱大别山精神,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别山的革命斗争史、大别山革命遗迹,以及大别山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都成为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红色文化在今天就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强化文化自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用红色廉政和党风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历经近百年,中国红色文化已经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中华民族要强基固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将各种优秀文化整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就总结凝练了“红船精神”,开始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构建。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了在新时代怎样传承红色基因的问题,2016年到安徽金寨视察,2019年到河南信阳视察。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军区某红军师时指出:“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2]。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巡遍红色文化区域,先后到了河北阜平西柏坡、福建古田、山东临沂、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河南信阳、江西于都等革命老区考察,关心红色革命老区百姓生活现状,关注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创新。2017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时,再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并铭记历史的光辉,要赓续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回信勉励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鼓励他们用创新方式让老区人民致富,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2018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中要求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要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只有在创新的形式中红色基因才有可能传承好,跟上新时代信息化新媒体的快车,方能做实做强包括大别山红色文化在内的中国红色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在与时代的对话中获得生命力,如果不能回答历史提出的问题,解决好历史的质疑,任何一种文化都将被历史所淘汰。中国红色文化是在回应中国近现代历史难题的语境下诞生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大别山红色文化则是隶属于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子系统,同样也必须回答好历史与现实提出的新问题。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红色文化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有影响力的文化……红色文化也必须经过继承、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9]。挑战是发展中的挑战,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在挑战和发展中不断回应时代,回应历史难题,方是大别山红色文化获得持续生命力的源泉。创新是大别山红色文化存续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必须跟上新时代新媒体的信息化快车,用微信、微博、网页等各种信息化手段借助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种媒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掌握新时代的新青年的目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开拓:新时代语境下文化自信的要求
(一)大别山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自信 与时俱进地开发、传播红色文化是我们党保留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以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开发、传播大别山红色文化,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对党所领导创建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秩序的认同心理,进一步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为开拓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动力支持,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在语境转换为新时代的前提下,文化自信的彰显亟待红色文化的自强与发展,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新时代必须,同时还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宣传和新闻工作监管,强化国家安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时也提出了要重视革命老区发展,实现中部崛起,要继承红色革命传统,实现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革命文化的力量、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共同熔铸成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中形成的勇担使命、浴血奋战、不怕牺牲、不畏困难的红色文化理所当然是文化自信来源部分。在中部崛起战略的顶层设计下,湖北省革命老区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老区人民脱贫与否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大别山又是地跨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的山脉,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就发生在大别山区,大别山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形成了大别山红色文化、大别山精神。石仲泉把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先锋”[13]。这些都是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的价值内核也被传承下来,成为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
(二)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相对应的是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的国家安全已经不仅仅是军事安全、政治安全,还包括了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范畴。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文化安全、文化实力、文化自信都是重要的领域,当代中国要摆脱“挨骂”的境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7]18。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挨打”的境遇,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摆脱了“挨饿”的境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必将引领当代中国摆脱“挨骂”境遇,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目标。
文化自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7]18。对于文化领域出现的激烈竞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述:“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7]328。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哲学用哲学,身先垂范,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应用到对文化的批判分析中,体现了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需要坚守红色文化阵地,这是安身立命、强基固本的基石。文化自信的构筑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铭记历史、总结历史、反思历史、开拓未来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7]339。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革命史中的红色文化,反击反马克思主义的黑色和灰色文化。
(三)大别山红色文化话语权的塑造与发展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名山,孕育了大别山红色文化,形成了坚韧不拔的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大别山老区人民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走向逐步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精气神,大别山红色文化需要形成一定的话语权,有一个塑造与发展的历程。围绕着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形成了五个将军县:湖北红安、湖北大悟、安徽金寨、安徽六安、河南新县。这五个将军县涌现出了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徐海东、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洪学智、皮定均、李耀、张贤约、陈先瑞、梁从学、王海清、王德贵、吕仁礼、刘善福、许世友、吴先恩、张池明、范朝利、郑维山等等无数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将士。在湖北红安,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小小黄安(今湖北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②,湖北红安涌现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产生了两百多位人民军队高级将领,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红安14万优秀儿女壮烈牺牲,深刻体现了大别山老区人民伟大的牺牲精神和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7]351。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话语权是需要把握和塑造的,更是需要在新时代掌握群众的,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说服人。面对当代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挑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亦应当勇于亮剑,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红色文化反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塑造英雄、讴歌英雄,帮助当代青年和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话语权不仅仅要塑造,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在新时代的建设征程中,大别山红色文化以何种方式展示自己不竭的生命力是一个需要审慎设计的问题。作为革命老区,大别山在革命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在建设中也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话语权也是不断发展的。黄冈市曾打出了“多情大别山 风流看黄冈”[14]的宣传口号,首要的就是将帅故里的红色文化宣传,着力打造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基地,全市2016年接待游客就达2000万人次,红色旅游收入突破100亿。随着湖北省大别山试验区于2010年设立,大别山革命老区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在扎根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辩证统一推进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话语权,既传承了大别山红色文化又赢得了经济收入,一举两得、成效显著。随着“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随着十九届五中全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设定,大别山革命老区也必然迎来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当代的世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存的时代,话语权是两种制度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历史课题时刻,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的时刻,我们只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在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15]。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习近平,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作为中国红色文化构成要素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亦需要在新时代守正创新,实现新时代话语权的塑造与发展。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文化自信的来源。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守中国红色文化话语权阵地,对其他杂色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社会思潮敢于亮剑,守卫国家安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黄冈师范学院校党委书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兵同志概括的大别山精神“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分别从核心要义、鲜明特征、永恒主题、可贵品质四个方面凝练了大别山精神的实质。大别山精神的外延覆盖了地处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区,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军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建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包涵着红色基因,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大别山军民革命精神、革命意志、革命历程、革命史实等的综合凝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②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形成的反映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黄麻起义的历史事件,董必武为主要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