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路径

2021-01-15刘珊珊汪忠国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育人思政

刘珊珊,汪忠国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从以往单一的学生思政体系向多维度的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和环境思政在内的思政体系转型和发展。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要求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高等教育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更进一步凸显和显现。相较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更经常,更持续,更深入。立足学生思政的基础上,做好做实做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充分释放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量和动力,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特色性的根本。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内涵

“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高等教育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1]。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基于对高校课程育人环境的基本判断和对课程育人作用的深刻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内化内含于课程过程当中,释放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2]。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围绕课堂革命的展开,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堂革命,关键是教师参与,重点是思政教育,路径是内容创新,目的是学生发展。

(一)基础是课堂革命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高校基于对目前课堂教学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从高校课堂教学前沿来看,高校课堂教学由于教学环境的恶化、教师主体的隐化和学生状态的变化,而出现了教学育人作用的式微,进而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指引和导向。在这样一种形势下,高校课程教学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难以有效地得到保障和实现。因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于课堂革命,在于高校能从内而外的开展对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净化教学环境,唤醒教师意识,恢复学生状态。课堂革命的实施与实现,是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离开了课堂革命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高校课程思政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课堂革命的彻底深入,才能破除制约课程育人作用的理念阻碍、机制阻塞和改革阻力。

(二)关键是教师参与 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教师。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也在于教师主体。失去了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没有高度和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与精神要义需要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进行传授和讲授。教师的参与和配合,是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要想充分释放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与功能,就必须将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点,要始终把教师课程思政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课程思政评价的重要标准。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看到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才能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推动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朝着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去发展。

(三)重点是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从内在本质来理解,核心是课程,而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当我们在理解思政课程时,要充分认识到其思政属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要善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原理和原则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现实定位和发展重点。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保障专业课程的思政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也必须把如何更好地完善和保障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功能作为出发点,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与功能作为立足点,进而实现课程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关键作用,坚持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本位。

(四)路径是内容创新 课程的思政作用与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既不是一个陌生的提法,更不是一个新生的词汇。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准确而言是相对隐性的育人功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和实现的。不同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被赋予了更高的育人作用期望和功能期许。那么问题来了,课程思政的作用与功能被放大,其突破口和发力点又在哪儿呢?很明显,路径在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和传达,在于内容创新。高校课程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课程讲授观念,在兼顾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变迁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授课程内容,并且呈现形式需要进行必要的语言转换和对话创新,让课程更有时代感,更有趣味性,更有思政力,更有情感度,直联学生,直到学生,发挥课程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和导向功能。因此,内容创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

(五)目的是学生发展 课程思政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和推动学生发展。无论是课程思政的形式创新,还是内容丰富,最终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而妄谈改革和创新,都是没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因此,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本质内涵便是促进学生发展。以课程思政强大而隐性的育人作用,“润物细无声”,推动学生的言行改变,推动学生的价值观矫正,推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不断将学生导向向上向善的光明坦途。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定位和目标与以往的单一的课程育人功能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以往的课程育人定位和目标是一种精英化的小规模的价值理念,而新时代的课程思政的育人定位和目标则是一种普及化大规模的价值观念。在这样一种宏伟的育人定位和目标的指引下,势必有更多的学生在大学的课程学习和专业教育中实现成长成才的梦想,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价值

进入高等教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国外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方向,如何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就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现实而长远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是教书育人,所有课堂都必须具备发挥育人功能,分工协作是关键[3]。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强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和价值,强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是净化课堂环境的根本举措,是完善思政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满足学生发展的有效选择。

(一)强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净化高校课堂环境的根本举措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以课程教学为抓手,在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融入价值观教育。在高等教育进行新时代的大环境中,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净化高校课堂教学环境是有重要意义的。课堂革命,就是针对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在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自身的课程素养和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甚微,没有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课堂育人功能缺失。强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从总体上形成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和课程育人的敬畏,推动高校教师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育人实践活动。

(二)强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完善思政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是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和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了学生思政、教师思政、环境思政和学科思政的一个重要补充,强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是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立足课程,发挥课程的隐性育人作用与功能,能够与学生思政、教师思政、环境思政和学科思政形成育人合力,共同致力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

(三)强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满足学生发展的有效选择 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在课堂。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视野和视界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学习而得到养成、习得和拓展的。因而,强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做实做好高校课堂教学的根本体现,也是提升高校课堂前沿育人质量的根本体现,对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显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为指引学生向上向善,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的偏差和对课程思政的有限探索,导致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存在着教师意识不足、教学设计固化、思政元素有限、育人方式显性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意识不足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应然主体。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也在于对教师主体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的强化。通过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作用力度来看,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足是一个十分显性的问题。

从高校教师角度出发,大部分教师不仅仅只是负责教学工作的单面手,更是负责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在内的多面手。因而其自身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难以有效将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协调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教师无心教学的情形。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也难以有效地传达和传递到教师末端,部分教师并未从国家发展的高度和学生成才的角度的综合考量,对课程所承载的育人作用和功能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因而也就难以从内心激发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和参与。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也是一种被动应付的心态去完成上级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发挥课程所具有的深刻而深远的立德树人作用与功能。高校教师这一意识的不足和缺位,是当下课程思政所面临的最紧迫和现实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意识统一到立德树人的高度上来,统一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中去,课程思政也就无法真正地落到实处。

(二)教学设计固化 课程思政是一种与传统课程教学所不同的教学过程。传统教学过程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借助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在知识由教师占有者向学生占有者输出和交接的那一刻,课程教学过程就已经完成。课程思政则不同,高校教师和学生主体,在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双中心下进行交互,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更是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必要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而言,如果高校课堂教学设计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回应学生的诉求。

教学设计固化,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如前文所述,相当部分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缺乏必要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意识,如此一来自然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上显得慢半拍、差一步,仍然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教学规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并未充分考虑到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和特别性。固化的教学设计,准确而言是固化的讲授教学方法,一方面在知识教育上无法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上也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很难从全新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教学呈现,很难从最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实际存在。这样一种固化的教学设计,必须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得到根本解决。

(三)思政元素有限 课程思政的一个核心是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和展现。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而言,难点也在于如何精准地将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元素有机嵌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思政改革步伐的推进,高校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中,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政元素融入有限的现实窘境。

思政元素融入有限的直接体现在于高校教师并未真正体会和领悟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并未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理念、理论,相关的内容和要素,有机地融合和体现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当中。这样一来,学生则难以有效识别课程思政中的教学重点,难以感受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难以激发自身对课程思政的内在认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思政内涵缺乏必要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没有对思政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思政元素的攫取和使用上显得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原因在于高校主体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时,对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和引导不足,导致专业教师在思政元素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上显得滞后。思政元素的有限和缺失,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是不相一致的,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如何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功能,是下一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四)育人方式显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也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受教、入境和自律的过程。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时候和很多场合,都是一种相对隐性的育人理念和方式。课程思政也不例外,也是一个隐性的育人过程,一个慢性的发生过程。在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显性化和直接化的趋势在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有相对明显的体现。

不可否认,显性化和直接化的课程思政育人方式,能够较为直观地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看到,过于显性和直接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课程思政与其他思政方式不同,这样一种育人方法,本身就具有其独特性,需要借助于课程这个载体,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相对隐性和慢性地去接受和感受思政的力量和魅力,进而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调整自身的实践方向。如果一旦陷入到显性和直接的窠臼之中,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进行讲授和传播,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导致课程思政可能成为一种类似思政课程,失去其朦胧的美和隐性的美。简单粗暴的显性会让学生失去探索课程教学中思政的神秘和魅力的动力,失去通过课程思政而慢慢进步,慢慢蜕变的机会,反而会导致事倍功半。

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要聚焦高校育人的价值本源,体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要求[4]。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系统化地对高校课程思政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动员唤醒教师意识、优化创新教学设计、精准融合思政元素、着力推动隐性浸润应该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这对于更好发挥课程思政的实际作用与功能,形成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和格局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一)动员唤醒教师意识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凸显。如何更好地动员和唤醒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意识,对于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唤醒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需要外力牵引和内力驱动同时发力。从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要立足于当下课程思政的实际,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强化对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引和培训,强化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责任,帮助教师深刻认识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优势和作为,推动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有所为有所成。如在组织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时,要将部分优秀专业教师纳入到参会对象,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势,更好地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担当作为。同时,高校也要对部分在课程思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宣传、报道和奖励,选树优秀典型,引导更多的教师主动加入到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去。从高校教师自身角度而言,高校教师要主动应变,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将自我的发展融合到高校的发展中去,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不断提升自身从事课程思政、创新课程思政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不断在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果和成效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二)优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前提、根本要求、基本依托和必要基础[5]。课程思政的基础在于教学过程的实现和完成。离开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再好的思政理念也难以有效传递,再好的思政内容也难以有效传达。课程思政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创新教学设计,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教师要将优化创新教学设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工作,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6]。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丰富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互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让课程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隐含的思政内容得到更好地体现。如教师可以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研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延伸,进而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的实施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重点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原则等对现有课程教学的呈现方式进行改革,让教学过程更有层次感,更有代入感,以更好地体现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和要旨,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精准融合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思政元素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不足和缺位反映的是高校课程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漠视和淡化。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是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要进一步强化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显著功能,强化对教师主体的培训和指导,转变专任教师观念,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元素”[7],让他们对于思政元素能够形成更加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同时也要推动形成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引导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和特色,有意识地进行思政元素的精准融入,让课程内容能够与思政元素相融共生,相得益彰。从高校教师的角度而言,高校教师要身体力行,改变以往单一的知识教育模式。如教师可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将这些日常的思政元素变成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图像、视频、符号等元素,并在平常的课程之中恰当地进行处理和融入,能够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对接和融入。同时,提高对思政元素的敏感性,善于在生活中、研究中去发现思政元素,并精准地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实际的课程讲授和传授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从课程中感受到思政的存在、力量和魅力,成为课程思政的受益者和获得者。这些思政元素可能是主流价值理论,可能是主流文化符号,也有可能是主流发展政策。

(四)着力推动隐性浸润 课程思政是一个相对隐性和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课程为载体,以知识教育为牵引,传递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念,进而达到教化学生,发展学生的基本目标。因而隐性浸润应该成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路径。

在实际课程思政中,简单粗暴式的显性教育模式难以成为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但是相当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直接传授模式的课程思政模式就如同食用未通过任何加工的食物,味道可想而知。

因此,推动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浸润作用尤为必要。首先,高校要对课程思政的建设逻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要从整体上引导教师从隐性浸润的角度对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和功能进行理解和把握,引导教师不要以简单粗暴的线性思维去贯彻和落实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其次,高校要帮助教师准确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性和思政性,让他们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重点和要点,推动他们着力在如何以课程为起点和载体,更好地刺激和引发学生的思政思考和启示。最后,高校教师也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课程呈现方式和简单的思政输出模式,要从隐性浸润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实施的过程、运用的方法和发生的机制进行再造和改革,以更好发挥课程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和隐性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向上向善的好青年。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