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结核超声误诊1例报告

2021-01-15

肿瘤影像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右叶团块占位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上海 200032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2岁,2019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肝占位性病变”收治入院,患者无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CA12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均为阴性。磁共振成像检查考虑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胆管来源恶性肿瘤可能大。二维超声表现(图1A):肝右叶及左内叶见90 mm×49 mm混合回声不均质团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短线状彩色血流,阻力指数为0.48。超声造影后肝内病灶10 s开始增强(图1B),15 s达峰值,18 s开始减退呈稍低回声(图1C),门脉期(图1D)及延迟期均呈低回声改变。超声诊断:肝左右叶实质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胆管来源恶性肿瘤可能。患者既往发现肝多发占位性病变5年余,抗炎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具体不详。2017年,于外院因乳腺脓肿复查CT提示肝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肝恶性肿瘤,穿刺活检提示轻度慢性肝炎,脓肿消退后肝内病灶未见明显变化。后经随访观察,2018年10月、2019年2月于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肝右叶混合回声占位性病变,穿刺均见脓液。2019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于肝右叶肿块内取活组织两条,病理学检查提示肉芽肿性病变,伴大片坏死,考虑为结核。

图1 肝结核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各期表现

2 讨 论

肝结核是一种罕见的肺外结核,而原发性肝结核在所有结核病患者中的占比不到1%,由于其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常易误诊[1]。本例病灶二维超声见一90 mm×49 mm混合回声不均质团块,形态不规则,病灶内见偏心性囊性区,病变范围大,边界模糊,超声造影提示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快速增强并快速减退,门脉期进一步减退,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低回声改变,超声表现与胆管细胞癌有相似之处。大多数团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声像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楚,多呈稍高回声与等回声[2],而其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快进快退”,可表现为整体增强[3],与本例病灶超声表现相似,因此误诊。然而本例病灶二维超声仍有其特点,病灶内见大片状坏死,血流阻力指数较低,无肝内胆管扩张表现,相较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较少出现大片状坏死,且病灶内彩色多普勒血流阻力指数较高,与本例病灶表现不符。肝结核临床报道例数少,超声表现多样,超声分型尚不明确,有学者将肝结核超声分型分为弥漫型、肝被膜型、实性团块型及囊实混合型[4]。本例病灶属于囊实混合型肝结核,此类肝结核超声表现为混合性回声区,中央回声低,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内可有钙化灶,需与肝脓肿鉴别[5]。囊实混合型肝结核多见于被膜下或靠近被膜处[5],超声造影可表现为环状增强或弥漫性增强[6],而肝脓肿可出现蜂窝状增强,可与之鉴别。本病灶超声造影见动脉期快速整体增强并快速减退,易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混淆,但其内见大片状坏死,周边胆管未见扩张,CDFI阻力指数较低,可作为鉴别参考。肝结核临床报道少,其病程演变过程中超声表现不一,对于难以鉴别的病灶仍需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

猜你喜欢

右叶团块占位性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通道压裂支撑剂团块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钆塞酸二钠对肝右叶局灶性病变及肝右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测量的影响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含铁尘泥自还原团块固结机理及强度劣化
CT和MRI对肝右叶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探讨
肝尾叶与右叶径线及比值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冷轧酸再生团块破碎机堵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Glisson蒂横断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在肝右叶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