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高频超声表现分析

2021-01-15陈开良吴文婷

肿瘤影像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声像真皮边界

陈开良,吴文婷

1.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海南 海口 570102;

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海南 海口 57010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DFSP)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真皮的皮肤恶性肿瘤,可累及皮下软组织及肌层。主要发生在躯干及四肢近端,临床上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手术切除后易复发等特点。由于肿瘤位置表浅,高频超声较容易对病灶进行探查评估,并作出初步诊断。本研究总结分析DFSP的声像图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19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DFSP患者59例。其中,男性35例,女24例,年龄1~68岁,平均年龄(39.37±15.59)岁;<20岁5例,20~50岁42例,>50岁12例。病程6个月~42年。51例肿块表面呈暗红、紫红、暗紫色(图1),8例呈正常肤色;40例隆起于皮肤表面,19例未见明显隆起于皮肤。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

图1 DFSP的外观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的Logiq E9、德国Siemens公司的Acuson S2000、荷兰Philips公司的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5~12 MHz或9~15 MHz。通过纵、横、斜多切面观察并记录病灶位置、边界、形态、大小、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采用Adler半定量法对血流信号进行分级[1]:0级,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星点状血流或1支血管;Ⅱ级,较丰富血流,短棒状或条状血流2~3支;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支或以上血管向病灶内延伸,或交织成网。

2 结 果

2.1 一般特点

59例患者中,发生于躯干34例(胸壁5例,乳房4例,腹壁9例,背部9例,腹股沟7例),四肢19例(上肢13例,下肢6例),头部6例(头皮3例,面部2例,额部1例)。单发56例,2例2个病灶,1例3个病灶。6例为复发患者,最多复发4次。1例肺部转移。

2.2 声像图表现

59例DFSP中,50例位于皮肤及皮下层,9例位于皮下层,与皮肤层不关联。44例边界清晰,15例边界不清。40例形态规则,19例形态不规则。肿块最大径0.5~10.0 cm,纵横比均<1。39例后方回声增强,20例后方回声无改变。12例内回声均匀,47例内回声不均。15例内部回声呈低回声背景下,见散在点状和/或短线状高回声(图2A);25例内部回声呈低回声背景下,见片状和/或裂隙状高回声(图2B);16例内部呈低-弱回声(图2C);3例内部呈高回声。血流Adler分级:0级1例,Ⅰ级8例,Ⅱ级25例(图3A),Ⅲ级25例(图3B)。所有患者均未见液化、钙化及淋巴结转移。

图2 DFSP的二维超声声像图

图3 DFSP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3 讨 论

DFSP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间质瘤,多发生于躯干、近端四肢以及头颈部区域[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组患者以20~50岁最常见(42/59,71.2%),男性略多于女性。尽管DFSP有一定的局部侵蚀能力,但很少发生转移,表现为惰性行为[3],而当发生转移时,常累及肺脏和淋巴结等[4]。该病发病可能与单纯外伤或手术[5]、烧伤[6]、放射性皮炎[7]及疫苗接种[8]相关。

DFSP通常临床表现为无痛、质硬结节,外观常见为紫红色,少数病灶表现为正常肤色,本组患者中,病灶呈正常肤色为13.6%。DFSP大多数病史较长,可能会被误诊为良性病变,本组患者中,病史最长达42年。病变通常发生于真皮及皮下(84.7%,50/59),少数与皮肤不相关(15.3%,9/59)。DFSP可表现为斑块、小的孤立性肿物、成簇的结节、直径几厘米乃至超过20 cm的肿瘤[9]。在本组患者中,大部分病灶隆起于皮肤表面(67.8%,40/59),有研究[10]表明,病灶平均可在7.6年内不隆突。

DFSP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因肿瘤呈弥漫性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所以手术过程需广泛切除以防止复发,而肿瘤一旦完全切除预后极好[11-12]。有文献[9]报道,DFSP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可达43.5%,而本组患者中复发率只有10.2%(6/59),其中1例,复发4次。复发的患者在临床上有时会被误诊为瘢痕疙瘩[13]。

组织学上,DFSP是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浸润性软组织肿瘤。DFSP由细长的梭形细胞组成,呈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4(+),SMA(-)、S-100(-)、Desmin(-)[14]。

通过对本组DFSP的声像图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特征。① 位置,发生于躯干最常见(55.9%,33/59),其次为四肢(30.5%,18/59),最后是头颈部(10.2%,6/59),大部分病灶与皮肤层关系密切,极少数与皮肤不相关。② 大小,差别悬殊,本组患者最小约0.5 cm,最大约10.5 cm。③ 边界,虽然病灶呈浸润性生长,但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晰(74.6%,44/59)。④ 形态,病灶形态往往呈规则状,少部分略呈分叶状。本组患者所有病灶纵横比均<1,表示病灶呈水平生长,所以常被误诊为良性病灶。⑤ 回声,大部分病灶内回声不均匀,声像图主要有3种表现(第一,病灶内部回声呈不均质低-弱回声;第二,低回声背景下,见散在点状和/或短线状高回声;第三,低回声背景下,见片状和/或裂隙状高回声);病理学上,肿瘤细胞表现为低回声,纤维组织表现为高回声[15],二者相间排列时,病灶内就会出现在低回声背景下,见各种形状高回声镶嵌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⑥ 后方回声,病灶的后方回声增强与否,取决于病灶内部的纤维成分的含量。纤维成分越多,后方回声增强不明显;纤维成分越少,后方回声增强明显。⑦ 血流,大部分病灶血供丰富,以Ⅱ级、Ⅲ级为主。⑧ 淋巴结转移,本组患者无一例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中,DFSP需与表皮样囊肿、脂肪瘤、真皮纤维瘤、钙化上皮瘤等进行鉴别诊断。① 表皮样囊肿,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典型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散在无-低回声裂隙,或“洋葱皮”样改变。通常内部无血流信号。② 脂肪瘤,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常见于皮下脂肪层,典型者病灶内可见平行分布条纹状细带状高回声,一般无血流信号。③ 真皮纤维瘤,发生于皮肤,声像图上因是否伴有出血或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出现不同的内部回声,呈混合回声或较高回声,病灶内血流信号稀少。④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多为椭圆形,位于皮肤下,与皮肤关系密切,典型者病灶内部呈低回声,边界清,可见钙化岛或宽大弧形钙化,多数病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

综上所述,DFSP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对于与皮肤关系密切,内回声不均,在低回声的背景下见各种形状高回声镶嵌,血供丰富的病灶,需要考虑DFSP的可能;此外,高频超声可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显示病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并能动态观察、反复实施操作,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猜你喜欢

声像真皮边界
中国皮革协会重磅推出真皮标志宣传片
“真皮星尚我做主”微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别给真皮汽车座椅穿“马甲”
汽车内饰用浅色耐污真皮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