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庄思想看体育教育的“道”:以体育教育理论和体育竞技态度为中心

2021-01-14林千枫孟涛王刚杨志涛

山东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活动自由体育教育

林千枫 孟涛 王刚 杨志涛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活动;老庄思想;自由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5-0010-05

The way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Chuang Tzu's thought: Centering on the the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competitive attitude

LIN Qianfeng1,MENG Tao2,WANG Gang3,YANG Zhitao4

(1.School of Education, 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Jeonju 56754896, Jeonbuk, Republic of Korea; 2. Shanghai School Sports Evaluation Center, Shanghai 200000, China; 3. School of P.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4. School of P.E.,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0, Henan,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finds Taoism, the Tao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ideas of Lao Tzu and Chuang Tzu. In particular, Taoism insists on Mu-wi, emphasizes the laws of Nature, and emphasizes freedom and pleasure. Therefore, Taoism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Tao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Tao of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is found in Taoism, focuses on “Physical Education - Theory of Educational Approach” and “Sports - Theory of Attitude”. The idea of Taoism's “Tao of Mu-wi, Tao of Nature, freedom, pleasure” will provide meaning to the discourse of Educational Approach and Practical Ethics Theory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activitie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Lao Tzu and Chuang Tzu; freedom; amusements

提起东方哲学,首屈一指的便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从两者的思想体系来看,儒家和道家都强调了“道”的思想。但是道家的道不是人为性的,而是“无为”的。即,根据自然之道,按照自然之理进行“自然的行动”。所以老子思想认为人们不能违背自然之道,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活动。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自然”和“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无为自然的思想观念,但是他的思想和老子思想又有所不同,他认为虽然顺应自然之道很重要,但是也不能被“道”的观念所束缚。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要从“自然”所带来的框架与束缚中脱离出来,做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本研究试图从老庄思想出发,来寻找体育的“道”。并试图提出老庄思想对当今体育教育的意义。特别是老庄思想主张的无为、顺应自然、自由与游戏等思想对当今体育教育的“道”也具有相当的意义。

1 老庄思想的特征和意义

1.1 老子和庄子思想上的差异

道家否定了儒家以道德本性为根据来理解人类的思想,以扩散人的道德本性为目的形成的把所有人类统一化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说,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来说都是不同的。

所谓的老庄思想是以老子和庄子思想为基础,而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基础,所以,即使在孔孟思想和老庄思想内部,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哲学家,而孟子是战国时代的哲学家,所以身处不同的时代,决定了他们思想体系的差异。老子生活在秩序崩溃的春秋时代,人民生活疾苦,所以老子考虑的是如何建设新的文明秩序,让人们生活幸福。例如《道德经 80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庄子主张如何从有限的生活中向著无限的自由中进发,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自然,道法自然”,而庄子认为自然与人间是对等的,特别强调人类的自由和游戏。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有”和“无”这两个对立面的范围内得到生长,也就是“有无相生”。老子认为,这个世界的“有”与“无”两个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中,万事万物得到了生长和发展。就像在《道德经 2章》中写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那样,自身的对立面才是自身存在的依据。这也是世界存在的形式和运转的法则。这个原理包含了万事万物,所以人类世界也不能例外。

而庄子思想与老子的“有无”思想不同,庄子认为这个世界的产生于变化和存在是因为“气”的聚集与分散而出现的。在《庄子·大宗师》篇中写道:“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认为,天地,即宇宙,是在单一的“一气”中存在的。所以,庄子认为人类和人类以外的事物没有明显的分别,人类不是通过人类特有的本质而存在,万事万物都是通过气的自然聚散过程而出现或者消失。

所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都认为混乱的社会统治和自然的运行相关联,而庄子更倾向于个人的绝对自由和游戏。这也就是老庄思想的差别所在。本文也就在和强调通过“人为学习“来恢复礼和秩序体系的儒家思想不同的道家思想之中来寻找体育的”道“。

1.2 《道德经》和《庄子》的特征与意义

在老子与庄子的著作《道德经》和《庄子》之中能够寻找到老子与庄子各自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认为,普遍的“道”的终极统一就是社会理想。《道德经》在文学上,与同时代的记录历史或者轶事的作品不同,这部作品以其精练的文字,鲜明地表现其神秘主题的高度浓缩的文体而著称。例如,在《道德经 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 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以及《道德经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在《道德经》中,具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但是《道德经》的主旨“无为自然“意味着除去人类意识中的知欲,按照朴素的本质来做事。也就是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智人智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意义。所以,按质朴的本性行事,指的是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那样,这就是无为,自然。

《庄子》的寓言性在全书中随处可见。例如,《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冰,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韩愈对此在《原道》篇中写道:“坐井而观天 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所以可见,与儒家思想那种直接教导形式的教育理念相比,庄子更喜欢采用引导自身意识觉醒的寓言形式来完成对人的教导。

庄子概不参与社会,将终极关怀放在“逍遥游”上。庄子强调的是万物价值的相对性。例如,庄子万物一齐的思想,即《庄子·秋水》篇中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思想。所以庄子认为,人的生与死是一样的,因而死本身也是合乎道的。

1.3 从老庄思想来看体育教育哲学的“道“

按照老子思想,宇宙的森罗万象都可以看作是依存于“道”而产生并发展的。这个“道”的本质,就是自然。老子认为的“自然”,也就是老子认为的“德”。我们人类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为了获得内心和身体的“道”,是需要“无为”的。只有离开自我,即无为,才能掌握真正的自然之“道”,这也正是老子的心身观。所以,老子认为的无为,与人类内心的“德”相关。一年四季,花开花落等等自然现象,都是依存自然之道的秩序。所以老子认为,越朴素才能做到越幸福。这也就是老子的“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从自然中诞生的人类,本就是遵循着自然的道而存在,原始的人类没有思想的枷锁,所以最初的人类是自由的。但是人类自己创造了制度和法律,把人类自身陷入了拘束的泥潭之中。而人类又崇尚自由,所以追求自然的人类总是试图从人为的制度和法律中脱出和逃离。而且,人类本质带有动物性冲动的本能,所以人类的打、踢、抢、扔等行为也都是出自于自身这种根源性倾向。带有动物破坏性和暴力性本能的人类,让这种动物本能得到合理的宣泄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为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按照合适的途径解决冲动本能的方法也是必需的。暴力性和破坏性这种人类非理性的性质,也是人类具有的本质之一。所以这种人类本质,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宣泄。这就是通过身体活动得到宣泄的办法。体育活动中的跑、跳、投、打、摔等形式与人类本质冲动具有相当的一致性。通过这种一致性能够让人类在享受体育活动的同时,宣发内心冲动倾向。从精神层面来看,欣赏电影、聆听音乐也可以让这种非理性的本质得到发泄。所以体育活动和精神层面的活动,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净化非理性行为的艺术活动。

从这一点上来看,庄子的绝对自由的行动论,在于人类幸福与享受这一点相关性上来看,具有很大的意义。庄子认为,人类本质性的问题是个人的“自由与解放”。即,从拘束与压迫中脱离出来,就是庄子的自由论。所以由此来看,老子和庄子都强调为了人类朴素的幸福和人类本来自由的面貌,要遵循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就是自然而然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道”。这种道,是“德”,也是天地调和的理由。而庄子比起老子,更主张自由的人类。庄子所说的自由,是个人不接受任何人干涉的绝对性的自由。庄子“上天入地唯我独尊”和“森罗万象”,都是相对存在的。所以庄子的自由观,就是“自由的我”“独立的我”。从庄子思想来看,宇宙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但是从老子思想来看,万事万物都是和对方协调存在的。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怀着像水一样谦逊的“德”的人,就可以按照自然之道和对方协调。这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包容思想。

体育的本质,就是追求自由。体育活动,是一种有趣的身体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自身是能够感受到享受的。所以,怀着一定的目的来进行身体活动的话,体育的乐趣就会丧失。所以,为了能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并长期享受乐趣,在体育活动中是不能脱离体育的本质的。一旦脱离了体育自由的本质,比起享受,带来的更多的则是痛苦。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理由是因为体育是他们的工作。没有眼泪与汗水,在竞技体育的世界中很难坚持并且存活下来。坚持高强度痛苦的训练,是极具危险性的。所以,运动员经常无法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因为他们总是在胜败与伤痛中进行体育活动。在这样的立场上来看,即使是为了健康目的的人在成为运动员后也是无法享受体育的乐趣的。所以,那些怀有特殊目的而运动的人,例如为了减肥、社会关系、公司活动都是无法享受体育乐趣的,反而结果即使是有趣的体育活动也会逐渐丧失趣味性。

所以,根据老庄思想来看体育活动的话,体育活动应该以其本质的自由与乐趣为基础而展开。根据《庄子·至乐篇》:“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庄子·天道篇》:“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的游戏论就是无为的游戏。这种“至乐”看似没有任何目的、意义,但是这种看似“无乐”的游戏,才是最大的乐趣,也就是庄子说的“无为则俞俞”。无为的乐趣才是真正的乐趣。所以,带有娱乐性、娱乐性、自由性的体育活动,如果带有其他人为的目的,那么真正的体育乐趣就会丧失。

老子在《道德经 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认为,生成-生长-消亡是森罗万象的秩序,这种秩序如果通过人为性而受到干预的话,人类就不会永久,会受到祸患。即,不理解自然之道的话,是不能追求自然之道的。因为依照老子的观点来看,万物的本质是维持不变的,是能够长久存在的。对此,老子在《道德经25章》解释为“道法自然“。

所以,从老庄思想来看体育教育论的话,体育教育就是要寻找体育活动中体育的本质-娱乐性,以及保障体育活动的自由性。从学生的角度来想,学生最希望的体育活动就是在运动场上自由地进行体育活动。这种体育活动能够使自身暂时从受到拘束的环境中脱离出来,从而感受自由与解放。但是为了安全地、最大程度享受娱乐角度出发,教师或者教练员需要作为观察者来保护学生。学生的娱乐是建立在没有伤痛的前提之下的。所以,一定的干涉也是必要的。但是干涉增多,就是妨礙到自由性,从而导致无法享受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但是教育从最初开始,就是有计划的,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老庄式的体育教育就是要使体育蕴含的自由性和娱乐性最大化。因为老庄思想中也蕴含了中庸之道。例如《道德经 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庄子在《齐物论》中也写道:“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表明,老庄思想中也含有做事“过犹不及”的想法。这种中庸之道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就是要保持“人为性地”教育和“娱乐本质的”体育教育两者的平衡。所以如果在体育中夹杂乐过多的人为性,那么必然导致体育“娱乐性”的丧失。所以这种维持两者平衡的状态,就是老庄式的体育教育论。

1.4 从老庄思想来看体育运动的“道

1.4.1 谦逊的体育运动精神

《道德经》中出现了骑马田猎和弓道相关的内容。在《道德经 12章》中写道:“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活动较为单调,不像现在这样有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春秋战国时代,驰骋田猎是贵族的游戏,是贵族较为有趣和具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但是,只是为了驰骋畋猎和放弃政事的事情,在中国古代许多王侯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例如,在《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记载:“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进谏说到:“国人皆以君为安于野而不安于国,好兽而恶民,毋乃不可乎?”景公说:“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其不可哉!”这就证明乐景公直言不讳要以田猎为乐。由此可见,大多数贵族在进行田猎得时候,内心确实已经到了放纵的地步。

但是,老子认为人要学会知足,自然之道就是知道到了什么地步的时候需要住手。《道德经 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与知足常乐这个成语有关。老子在《道德经 46章》中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所以可见,所有得祸事都是源于不知足。

体育不断展示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有不少消极层面。例如胜负造假、服用药物、暴力、不公正审判等等情况,都是当今体育的消极实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强调通过体育哲学和体育伦理来对其进行修正。体育比赛成绩固然重要,但比起结果(胜负)和利益,运动员们更应该具有人性化的一面, 即做到体育伦理和哲学兼备,具备多样的教养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具备多样的知识,在运动场上谦逊的风格,就是体育风尚,或者叫做业余体育精神。业余体育精神认为,即使是参赛获得第二名,获得铜牌或非奖牌的运动员,他们也都是体育人。即使某个运动员不是体育明星,他们也都是体育人。

另一方面,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然,但上善若水也是他的主要理论。老子在《道德经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最佳的善,就是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同时处于较低的位置,但也从不争取。所以水是具有谦逊和道德之物。于此可见,谦虚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关怀。放弃自身过度欲望,知足,以关怀和谦逊的态度来对待对方,是从过去就有的体育美德。所以急功近利的体育态度是做不到体谅和包容对方的。在享受和满足体育的同时,关怀对方,体育生活就会变得快乐。这就是体育业余精神强调的体育人的风貌。如果执着于胜利,对手就会成为敌人,而队友有时也会成为竞争者。如果执着于胜利和结果,在体育活动中必然会出现非伦理性、不道德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向表现“体育人道主义(sports humanism)”的选手颁发“顾拜旦奖章(Pierre de Coubertin medal)”在体育-哲学的立场上意义重大。那些具备业余体育精神而去运动的人来说,他们运动理由之一就是大家都是朋友。因为业余体育精神的具备像老子说的水一样,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这些具备业余体育精神的人总是和其他的人具有亲密的关系。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不贪图胜利,着眼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娱乐性。这些人在体育赛场上总是能够做到关怀对手,尊重对手,谦逊地对待对手。这就是具备业余体育精神的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是体育运动员(sports-player)真正的态度。

1.4.2 平衡与和谐的体育竞技的态度

传统时代,弓箭运动作为贵族修身养性的运动,在贵族体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射艺作为周朝六艺之一,是贵族士大夫的必修课程,在先秦贵族士大夫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周朝,周天子选人的标准也和弓箭运动有关。《礼记·射艺》记载:“周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士大夫,士。”孔子就曾经评价射艺为:“才力足御者曰贤。”在《国风·郑风·大叔于田》这篇文章中也记载了共叔段射猎时候的场面状况。这些足以证明弓箭运动在贵族体育中的位置。

从老子来看,射艺与道也息息相关。《道德经 77章》中写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由此可见,老子认为射箭时候的姿势与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认为射箭的时候,上下左右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射箭的时候,高的地方调低,低的地方调高,拉得过猛或过松会使射箭弓的形状发生变化。老子以此为例,认为天之道就和射箭一样,通过调和与平衡来使万物协调。所以,世界上的一切,协调和均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比赛,也和射箭的道理相同。运动员经过不断出错,并多次对错误进行弥补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运动员。特别是在团体比赛之中,所谓的团队精神,即队友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打造协调的比赛队伍,教练员就必须让运动员各司其职,占据符合各自才能和素质的位置。如果想要比赛取得好的成绩,队伍之间需要紧密地、有组织地配合,所以整个团队的平衡和协调至关重要。全体小组成员要相互了解,协调一致。教练就像弓士一样,在团队的运营和管理上,适当地分配队员的角色,以使球队整体达到平衡和协调。在平时,队员们把握好彼此的优缺点,对于团队的平衡与协调也是很重要的。互相尊重和谦让,考虑对方从而形成队伍內部的协调一致,这就是团队竞技体育的态度。

2 结论

本文认为无为的、自然的以及摒弃过度欲望的“老庄思想”讲述的自由和解放,这将给现代体育的教育和体育竞技态度带来新鲜的希望。

首先,从老庄思想来看体育教育哲学的“道“,那就是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既要保证学生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不能过多地施加干涉,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不可毫无顾及地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这有可能会带来伤害,即体育教育理念要恪守中庸之道。

第二,从老庄思想来看竞技体育态度的话,那就是在竞技体育中要保持谦逊的体育精神。现代体育与经济和利益关系密不可分,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非道德性的体育伦理问题。而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是具有谦逊和道德之物。于此可见,谦虚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关怀。放弃自身过度的欲望,知足,以关怀和谦逊的态度来对待对方,是从过去就有的体育美德。具备这种像水一样美德的人,在体育赛场上总是能够做到关怀对手,尊重对手,谦逊地对待对手。这就是具备业余体育精神的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是体育运动员(sports-player)真正的态度。在竞技体育中要具有平衡与和谐的体育竞技的态度。老子通过射箭活动进而引出了天之道也就和射箭一样,通过调和与平衡来使万物协调。竞技体育和射箭活动也有类似之处,首先,经过不断出错,并多次对错误进行弥补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运动员。其次,队友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打造协调的比赛队伍,教练员就必须让运动员各司其职,占据符合各自才能和素质的位置。在团队的运营和管理上,各自适当地承担个人的责任,以达到球队整体的平衡和协调。

参考文献:

[1]郑文宝.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2]田成义.本体·认知·人生——老子与庄子哲学比较[J].北方论丛,2008(4):120-123.

[3]周铭哲.“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J].名作欣赏,2017(11):163-165.

[4]胡家祥.略论老子、庄子思想的异同[J].肇庆学院学报,2004(6):16-20.

[5]何石彬.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J].哲学研究,2005(7):39-44.

[6]黄柏青.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75.

[7]王西平.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J].人文杂志,2020(4):33-37.

[8]唐坤.论庄子万物一齐的平等境界[J].江汉论坛,2005(7):54-57.

[9]张艳婉. 儒家身心观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洪祖利.论庄子自由思想的自由性与非自由性及其当代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13.

[11]陈丽.上善若水的处事智慧 读《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J].中国宗教,2015(2):74-75.

[12]陈晔,李郁.自由、审美、育化:体育的三大价值诉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2):42-48.

[13]徐正旭,龚正伟.何以在体育中“学做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会议综述与传统成人理论回应[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3):46-51.

[14]Chatziefstathiou D. Reading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issues of gender and race[J]. Aethlon: The Journal of Sport Literature, 2008, 25(2): 95.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方勇.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7]戴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8]老子.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9]曾参.大学·中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0]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林千枫(1994- ),男,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史、体育思想。

通讯作者:孟 涛(1972-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学。

猜你喜欢

体育活动自由体育教育
闽侯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