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混龄共享游戏”的实施策略探究
2021-01-14田苒
摘 要:混龄游戏中,幼儿的活动范围扩大、交往对象增多、操作行为频繁,幼儿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的事情也变多了,幼儿的知识视野和能力均得到更好的发展。文章立足幼儿发展需要,从混龄共享的角度阐述了在课程游戏化理论基础上促进幼儿开放游戏、共享空间和材料,促进幼儿认知综合能力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混龄共享;课程游戏化;空间设置;真实感
2016年,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游戏化》活动,但是怎样正确理解和实施“游戏化”,还并未有很明确的经验或者案例供我们一线的园长和老师参考和学习。很多的培训都是专家们对文件精神的传达和解读,当时有专家提出“教师需要改变游戏后总结的方式”时,笔者大胆地提问:“如果游戏后不需要总结,那么幼儿的经验怎样做到有效提升,游戏是否只需要过程,不需要再激发呢?”好在拥有强大专家团队的各大公办园实验后发现,游戏还是需要总结的,这也就逐渐解决了这一疑惑,笔者也对之后尝试做混龄共享游戏有了更深的追问和尝试。
一、 “混龄共享游戏”的来源和定义
混龄共享,顾名思义,就是不再将幼儿的游戏场地局限在教室或者某一固定地点(专用教室),让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喜欢的游戏区,在每个游戏区内投放适宜三个年龄段(大、中、小)的游戏材料,供幼儿探索,而教师的作用也不再局限于本班级,从材料、环境、教师指导几个方面做到“共享”。
二、 从常规区域游戏到“混龄共享”的几次调整
(一)环境调整
1. 重设区域,划分区域时兼顾角色区和学习区
笔者所在幼儿园是国际园,在之前的区域规划上,更注重学习性区域,在功能室和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提供上确实比较完善,但是角色区域是区域游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重塑教育观念,老师们更新了对区域游戏的认识,开始重设游戏区域。
2. 扩大游戏范围,不再局限于教室,做“有效”共享区
幼儿园每个楼层都设有公共游戏区,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观察,幼儿实际进入这类公共游戏区的兴趣不高,尤其是一楼大厅的建构区,几乎无人问津,而孩子们普遍喜欢“娃娃家”游戏。于是根据一楼都是小班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一楼大厅位置的共享区调整为低年龄幼儿更感兴趣的“娃娃家”。
(二)游戏调整
1. 常规游戏:联动少,主题不明确
在初期的游戏开展活动中,班级幼儿主要是各自在某个区域中游戏,以美工区为例,即使幼儿已经完成了某样作品,但是还是在区域中等待游戏结束的指令,更别提有主题地进行游戏了。
2. 年级组开始共享,有主题地进行游戏
初期共享时,我们鼓励同年龄段进行共享,这样,对刚尝试观察、指导“共享游戏”的教师来说,压力不会一下子特别大,也能在每次游戏后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研讨,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区域之间联动,鼓励幼儿混龄共享
经历了年级组共享后,我们开始尝试混龄共享,在混龄共享前期,老师们经过教研,在设置环境的时候能将各年龄段幼儿的水平考虑进去,例如,常见的游戏价目表就是图片(幼儿绘画)、文字(幼儿书写),但是我们在游戏设置中就改变为:人民币缩图、点数、阿拉伯数字,这样还能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不再规定小班必须只学会点数能力,中班只学会认识阿拉伯数字,大班“认识人民币”放在了区域中隐性学习)。由于掌握了货币,孩子们在买卖交易的时候,收银员这个角色也就不再仅限于大班幼儿,中班能力强的幼儿也可担任此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常规游戏对幼儿能力的局限。
园内的几个共享区域设置十分合理且有利于幼儿实现共享:因为分别设置在1楼到3楼,老师们利用带轮子的推車、手拎购物篮等物品打破了楼层之间的障碍;而幼儿会在游戏中通过“各楼层吆喝”、提前发放“促销单”等方法做好游戏的共享准备。
三、 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1: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混龄游戏中,怎样区分孩子的年龄段,教师怎样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做到有针对的指导。毕竟老师们对非本班幼儿是很难全部都认识的,教师必须对所玩游戏的幼儿年龄层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解决方案:在外出观摩男老师一节足球课中,我找到了办法,用三种不同颜色的马甲区分孩子的年龄段,小班用绿色,中班用黄色,大班用红色。在游戏前,提醒幼儿穿上马甲(套头即可),便于区分孩子们的年龄段。为何不单独采用大家都在做的“胸卡”呢?虽然胸卡能区分“营业员”和普通“游客”,却在混龄游戏时很难一眼辨认。马甲一经试用,收获了老师们的好评,纷纷表示“再也不怕搞错年龄啦!”
问题2: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出现了,老师能轻松辨别各年龄段的幼儿了,但是幼儿却不知道哪个老师是负责哪一个区域的,当有了困惑和问题时,幼儿也就无法迅速找到“共享”的老师。
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在我暑期的迪士尼旅行中得到了解决,回到园里,我和老师们商量,自制区域标识发箍(购买发箍原材料,用不织布制作区域标识),当老师们佩戴上各自负责区域的发箍时,由于图文并茂,孩子们再也不会求助无人了。
问题3:按照游戏的结构,除却游戏的正常开展,还需要注重幼儿游戏中的记录,以此成为教师评价游戏适宜性的依据。幼儿都是流动的,怎样记录呢?
解决方案:经过我们的教研,让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小包包,游戏时斜挎,里面装有游戏记录和笔,幼儿游戏后进行及时记录。尝试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有部分幼儿是未能及时记录的,且仅仅从幼儿游戏记录上,本班教师很难做出幼儿游戏的总结和再指导。
问题4:游戏后幼儿各自回班级总结,但由于本班教师并不能观察到所有幼儿,因此教师在满足幼儿语言表达后,应怎样指导幼儿游戏呢?
解决方案:于是我们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尝试,幼儿摆脱背包的束缚,每个区域有墙面记录区,幼儿自主选择方式记录,而教师则在游戏结束后,就地总结和提升,这不仅使幼儿的经验得到加强、内化,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幼儿的感受、经验和发展。当然这对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真正做到了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游戏。
问题5:玩真的还是玩假的?在我们开展“混龄共享游戏”半年左右,有来参观的园长提出“都是玩真的,真的能提升幼儿的能力吗?”
解决方案:在看待“玩真的”“玩假的”这两个问题前,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游戏中幼儿怎样获得现有水平的提升。比如,“揉面粉”这个游戏中,幼儿通常通过替代物——白色橡皮泥来学会“揉面”这个技能,不如使用真实的面粉,让幼儿感受面粉加水量、添加酵母、泡打粉的量,从而让幼儿学会这一生活知识呢。但是在表演区的“化妆”游戏中,真实提供一些成人化妆品是否又有必要呢?
我们认为“玩假的”大多在学习性区域中完成,比如,扑克牌的数字和图形匹配,我们提供扑克牌不可能让幼儿掌握扑克牌的诸多玩法,而是在这种材料的投放时,寻找可供幼儿阶段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四、 教师在“混龄共享游戏”中的提升
(一)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作为教师,应当真正观察了解儿童的发展所需,设计适合本园、本班幼儿的游戏,而不是随波逐流,别人做什么,我照做;要通过游戏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不是老师做什么、幼儿玩什么。教师应落实教学任务在游戏中的体现、游戏对教学的促进和优化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当下水平,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环境、空间,适时地加入游戏指导,促进幼儿游戏经验和水平的提升。
(二)落实游戏教研,教师也需“玩中学、玩中求进步”
新加坡伊顿国际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是瑞吉欧思想,倡导“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实际上,教师也有各自的特质,对游戏也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所以我们把这种保留个性的教育思想用在教师发展上。每一期的教师游戏教研,我们不再是园长或者教研组长“一言堂”,用“感悟”“困惑”“成功经验”等串联起教师的发展路程,让教师从游戏中碰撞、获得新经验、新发展。我们也倡导游戏环境设置后,教师先玩起来,体验游戏感受。我们认为,好玩的游戏的受众是广泛的,成人只有保留童心,才会对幼儿产生同理、同感,这十分有益于教师理解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也只有当教师“会玩”,才能给幼儿更好的“玩”的指导,这样教师就能和幼儿一起在“玩”中进步和发展。
(三)每一次研讨必有成果,每一次成果必再次落实于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我们不但要创设混龄游戏,更要在游戏中学会反思,让每一次游戏后研讨都会有成果。比如,在近期,我们参观了某省优质幼儿园,在参观中老师发现,有部分班级的美工区出现“雷同”情况,游戏中的陶罐都是一样的摆放位置和作用,这是否有规定?还是老师“拿来主义”未进行内化和调整呢?回来后大家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这种“照搬”体现了教师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认同,但也体现出他们不敢突破、墨守成规的心态。教师们在研讨后进行总结:“我们要避免在游戏中完全照搬,要凸显自己班级的特色和幼儿发展特点。”将这种观念落实于游戏中,我们就避免了“雷同”,做到了成果落实于游戏。
五、 课程游戏化下的公办幼儿园VS民办幼儿园
“混龄共享”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创建前,當地某公办园长来我园参观指导,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公办园的孩子都做不到混龄游戏,你们民办园真的可以吗?不如脚踏实地做点真实的游戏。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的确,公办园无论是师资团队、专家指导、提升机会都比民办园有优势,现实中也会有一些民办园以盈利为工作重心,很少真切以教育出发,但是民办园同样具有认真做教育的心灵和灵魂,也有同样具有优秀教育精神的教师团队,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就会取得好成绩。当前面对质疑,最好的回应就是认真落实教育目标,完成规划,做出成绩。
如同在中国本土做国际幼儿园,很多国际园完全照搬了国外某个体系,完全背离了“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和理念,我们经过研讨认为,在中国国情下做幼教,一定不能少了“筛选”这一环节,我们称其为“取其精华”的过程。教育实际是不分国界的,任何教育理念都有其值得推崇的部分,但是综合来看,无论是我们集团的“瑞吉欧”还是中国的“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都传达了同一目标:提倡幼儿“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这也与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教育都无国界了,不必再纠结于公办幼儿园强还是民办幼儿园弱,民办幼儿园是学前教育征程上拼搏奋斗的力量,我们应当携起手来,不忘初心,在教育道路上砥砺前行。因而我们希望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通过自省、自强,挖掘教师潜能,继续研究儿童、支持儿童,脚踏实地做好“混龄共享游戏”。
参考文献:
[1]闫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
[2]张斌,虞永平.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
[3]王燕兰,吴宇泓.自由环境下的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
[4]彭茜.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
作者简介:田苒,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伊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