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角

2021-01-14任永波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服务性德智体美劳动

任永波

(莱芜技师学院,山东 济南 271100)

劳动教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角下教育与劳动的过程性统一,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可知,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得以存在的方式,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改变着自然,还创造着人类社会和幸福的生活[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针对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和劳动教育育人价值被忽视的现状,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国家层面着手加强劳动教育,建构完整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以期推动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展劳动教育活动[3]。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劳动教育是有关劳动的教育,直接决定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是助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基于此,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视角,从认识之维、内容之维和方法之维三个方面,探讨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以及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从而为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供启示。

一、认识之维:对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的界定

何谓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开展的教育或在劳动实践中进行的教育,行动者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就会获得什么样的教育,进而获得相应的发展。自古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成为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劳动则是指个体通过自身或体力或脑力形式输出的一种有价值的人类活动,是个体不断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并维持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过程性统一,契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内在价值指向。将劳动教育放置于新时代语境下,应满足如下特征;一是劳动教育是立足于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一种教育内容,同样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特征;二是劳动教育涵盖了劳动思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三是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锻炼劳动能力、塑造坚强意志和劳动品质[4]。

从学生坐到教室开始读书学习那一刻起,劳动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即应根据学生的素质、兴趣、爱好等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劳动、热爱劳动的自觉,使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5]。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以劳动教育为依托,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角来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打破了劳动局限性的藩篱,修正了劳动功能的异化,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职业教育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既是对职业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习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内容之维:对劳动教育主要内容的剖析

不同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其开展劳动教育的形态和内容也存在不同。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而非学术型人才。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应重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通过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活动、积极参与生产服务性劳动等方式,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升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劳动习惯。因此,将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划分为劳动思想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和生产服务性劳动教育四部分。

(一)劳动思想教育

劳动思想教育是指可以形塑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培育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乐于通过劳动身体力行地服务社会与他人的情怀,具备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奉献精神等内容的教育,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可归属于德育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中,课程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劳动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必修类德育课程,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水平;二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相应的专业课程之中,如将企业“7S”管理理念融入到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衔接。

(二)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劳动,提升学生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及劳动习惯,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提高自身审美观念等内容的教育,可以归属为生活教育内容。在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中,应侧重于对学生在校期间劳动教育的培养,如通过规范日常的教室卫生、宿舍卫生、个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内容的培养。对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应采用“外部约束+自我认同”的推进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外部约束是指学校管理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评价标准以及奖惩措施,从制度层面约束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自我认同是指学生应认同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对个人长期发展的内在价值,支持并遵守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日常管理制度等强制性措施,形成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过程的意识。

(三)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

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是指运用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或他人提供相关的公益性志愿服务,进而提升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强化爱国为民的情怀等内容的教育。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优势,学生可以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于真实的公益性服务活动之中,如部分职业学校开展的“三进社区”活动(即人员进社区、技术服务进社区、温暖进社区),通过帮助社区居民维修家电、健康体检、数字产品使用等志愿活动,不仅可以服务社会、服务社区、服务他人,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四)生产服务性劳动教育

生产服务性劳动教育是指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合作企业开展的生产服务性劳动,在培育某一职业群或某一具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内容的教育。劳动越复杂、越有趣,其内含的智力因素越鲜明,生产服务性劳动就是一种富含较高智力因素的劳动。习得某一专业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但仅注重个体从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是异化的职业教育,必将导致学生成为一名“工具人”,无法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合理安排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融合企业文化开展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推动学生在劳动中展示个性、发现个性和发展个性,最终实现与组织内部人员的和谐共生。

三、方法之维:对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劳动活动才富有教育意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实践路径的设计,应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基础之上,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建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由此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育人体系的布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育人体系中,忽略了劳动教育的应有价值,造成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实践的缺位,致使职业学校育人体系不够健全。在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一是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体现出劳动教育对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劳动教育课程或劳动教育元素的渗透,设立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明确不同课程的考核要求,共同实现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融会贯通。三是在课程体系中明确劳动教育的学时比例,以及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既可以采用分散学时形式,也可以采用集中学时形式,避免劳动教育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占。四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设置具有可行性的生活劳动、公益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服务性劳动,突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地位、实施方式和考核要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劳动教育的洗礼。

(二)建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和社会为依托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协同发力,既可以整合不同主体之间的教育资源,还能弥补单一育人主体功能不足的弊端。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其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要统筹设计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学校立足于自身已有资源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如校企合作单位的资源、社区资源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基地。对于企业而言,理应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参观、交流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既是承担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表现,也是提升企业自身影响力、获取人力资源的过程[6]。对于社会而言,职业学校是一种准公益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实质上是推动社会整体福利提升的过程,因此,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各种实践平台,以此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总之,职业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主体之间协同配合,三方主动肩负起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多元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进而实现育人效能的最大化。

(三)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的“一元制”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要求,因此,亟需通过细化评价指标、完善评价内容、拓宽评价主体的方式,建构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明确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细化劳动教育评价过程、内容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根据劳动教育内容,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生产服务性课程等,细化评价内容和要求,形成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必修与选修的多种考核方式;再者,提升教师评价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学生、企业和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对于校内劳动课程教育,以教师和学生评价为主;对于参与社区等公益活动,以社区工作人员评价为主;对于参与企业生产服务性劳动教育,应以企业师傅评价为主。

四、结语

新时代下推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劳动教育,既是为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等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也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要求。通过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审视劳动教育的认识维度、内容维度和方法维度,对于推动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广大职业学校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服务性德智体美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服务性管理的探究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的若干思考分析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热爱劳动
国家发改委: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全国一张网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试析高中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