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1-01-14吴英贤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

吴英贤

一、前言

在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战役完美收官的背景下,贵州于2020 年彻底摘掉了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内923 万建档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对党中央领导的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份完美答卷。与此同时,如何做好脱贫之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经济和非农经济之间的过渡将成为现阶段贵州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价值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业已形成,城乡经济水平差距扩大加深了城乡矛盾。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50979 万人,占总人口的36.11%,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的同时依旧也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百余年来一直在探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国家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财政投入的同时又放权地方,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建设创造了稳定发展的良性格局,农业发展不再是为了服从城市发展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而是将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依附性。

农村建设的内涵不仅是局限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是涵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括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等全方位一体化的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根基。经济是乡土文化传承的基础,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定贯彻执行的发展战略,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如何补足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成为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贵州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多重努力之下,贵州省内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为农村地区的后续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贵州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如何从财政“输血”模式转向为地方自主“造血”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现阶段存在的困境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贵州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存在的客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然环境限制现代化农业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贵州地区海拔较高,没有平原支撑而又多山多岩石,喀斯特地貌下的土壤岩石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耕地面积,因此省内多梯田。梯田是地方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主要依靠人力种植,难以创造现代化机器作业的客观条件,土地碎片化程度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的局限使得贵州规模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农业劳动边际收益递减使得农村地区人民难以依靠农业种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力外流

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长期源泉,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流失和城市人力资源的流入是造成城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在农村地区问题更加突出。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西部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失,外出务工是农村地区大多数人口维持生计的基本方式,非农就业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弥补了土地生产资料条件欠缺带来的收益不稳定性,因此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东部地区务工成为普遍现象。西部农村人口长期处于净流失状态,劳动力外流不仅造成农村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欠缺劳动技能的培训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在流出农村后并不能快速融入城市,而是主要集中流入到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从事产业链中最基础的生产劳动,形成“候鸟迁徙”般的生活状态,不利于人民生活稳定性和幸福感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贵州省内农村人口居住地多处于山中,家庭分布形态呈现点状分布,即便基础交通建设落成,住户之间由于相隔较远,缺乏公共性基础。这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地方不能依靠自己的财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领导下开展了东西部协作帮扶工程,为农村的基础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传统依靠外部力量帮助和外部资金扶持的惯性思维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多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救助和财政支出,没有形成自主发展的思维模式。单纯“输血”式的投入建设满足不了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劳动力流失与人口流出,公共服务的完善过程较为缓慢。在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贵州省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水电供应、通讯设施建设、电网改造进行了重点建设,农村人均居住环境得到了有效整治。但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要想实现现代化生产作业,向更高水平转变就对基础设施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涉农信息系统建设为例,只有较高的数据收集与信息分享能力,才能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农业。

四、贵州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农地流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使劳动力流向非农经济

农业经济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摆脱小农经济模式,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高效化。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与资本和科技的结合将会更加普遍。农地流转便是通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产生农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农民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投入高回报低,单纯依靠土地维系生活的模式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落实,搬迁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缩减,降低了农户的自然资本,地理距离提高了原先农村人口继续从事农业劳作的机会成本,为加快农地大规模流转提供了条件。土地流转将使得农业生产摆脱人力限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村人口也摆脱了对土地的人身依附性,不再“靠天吃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非农经济,提升家庭的工资收入占比,收入稳定性得到保障。以贵州安顺市为例,安顺在贵州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居于中间部位,具有发展空间,其市内塘约村采取了将村内碎片化土地全部集中的方式,由村内党组织统一进行流转,将农地规模化生产,走出了致富的“塘约道路”。事实证明,农地流转带来劳动力解放与经济发展,是一条农村经济客观可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业,发挥第三产业的联农带农作用

2021 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贵州省内有8 个村上榜。贵州省内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原生态村落民居的乡村数不胜数,生态资源丰富,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习俗保存完整,上榜的8 个乡村主要分布于黔西市苗族乡化屋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意味着少数民族特色是贵州发展特色产业的立足点。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群众多聚居于城镇化水平不高的乡村地区,保留着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在强调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可以结合民族特色和自然生态文化特色资源,对一些难以发展工业的偏远地区,可以将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实现偏远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旅游产业开发途中也能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又能解决本地农民创业就业的问题,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避免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实现旅游产业联农带农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地区人民提供长远的经济支持能力。不仅是民族特色,贵州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遵义、赤水、金沙等地可侧重于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避免地区间旅游产业开发同质化竞争。文化历史和乡土资源是贵州省内经济发展的优势,能否最大程度打造好第三产业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乡村旅游建设发展产生的经济辐射将会带动区域乡村和周围县域的发展。以南明区为例,其地处贵州东南腹地,在省内早期旅游建设中打造了包括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等以其自然资源为特征的A 级风景区,吸引了大量客源流入,周边花溪区、乌当区、龙里区在其辐射范围内也成为了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区域。对于目前存在发展短板的区县而言,需要重点扶持具有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区县,培育新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形成区域经济辐射和整体联动发展。同时也要注重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将生产和生活相结合来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掘特色农业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与北方地区缺水只能发展养殖业不同,贵州地处西南山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种植业和农产品是贵州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如茶叶、中药材、林木资源等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挖掘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的特色产品,以产品打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遵义怀仁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贵州茅台这一特殊名片的打造,甚至以此带动了遵义赤水的知名度,加强了文化影响力。将农产品由粗加工到细加工转变,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并且深化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上行,打造高端高质的农副产品品牌,建设农业产业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同时结合市场调研成果,满足多元化需求,借助互联网经济平台和快捷的物流服务,打通向全国范围甚至海外销售的渠道。农村是互联网商务扩展的新平台,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平台对偏远地区的农产品销售也是重要机遇,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也拓宽了销售渠道,“互联网+农副产点”是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将省内的农产品推广销售,打造黔西南、黔东南农产品样板,走群体性农业致富道路,也为农村地区留守妇女和老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农村人民共享深化产业链带来的收益增值,尽可能使生产、收入、消费都留在农村,拉动农村内需,带动经济发展。

(四)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财政支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工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反哺”,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我国工业化已全部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也进入了新的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乡村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的建设必须依赖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对于需要重点扶持与打造的区县,政府需要履行公共建设的职能,强化对偏远乡村的财政投入,为乡村自身寻求发展道路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奠定发展基础。以交通建设为例,在已全面实现基础交通设施与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若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的便捷度、压缩交通的时空距离将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不满足原先最基本的交通网络、供水保障、义务教育普及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而是对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贵州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地区,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五)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领导干部的组织作用

前文各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都需要一个具有行动力与执行力的村级组织进行统一规划与领导,在西部农村地区自然条件欠缺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发展方式显然不具有区域性的影响力。以全国闻名的华西村为例,其共同富裕的道路依靠的是全村的集体经营,全村办厂集体化生产,集体分配经营所得,实现一体化统筹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在基础薄弱,缺乏统筹调配能力的背景下,可以将村级集体建设作为探索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成立村级集体和基层党组织,实现共商共量,民主协议,集中力量扶持开发本地资源,在统筹发展路线的前提下,开展家庭合作、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建设引领西部农村地区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基层领导干部自身的发展观念要改变,思维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转变以往农村供养城市的心态,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现代化发展意识。领导干部队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人才引进的措施,偏远地区村干部年龄偏大、村党委组织缺乏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偏远农村地区更要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放宽进入门槛,吸引大量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尤其要侧重于吸引本地人才的回乡返乡。贵州省内不乏优秀高校与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了大批本地人才,地方政府通过开放村官岗位、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吸引高素质人才回乡建设,提高地方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与劳动素质。以人才引进带动地方发展思维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新发展理论运用到本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成立具有专业性的领导机构,自上而下进行管理与领导,实现村级组织的组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五、结语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走出一条属于中国农村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农村经营制度,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并重、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贵州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建设与开发的重点,面临自然环境、基础建设、人才缺乏的诸多现实问题,必须紧紧依托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坚持以政府财政为支持、城市反哺为方针,以地区资源与民族特色为出发点,打造自己的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经济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