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1-01-13张雷

考试周刊 2021年97期
关键词:政治学科高中核心素养

摘 要:从教育角度分析,核心素养属于当代教育最终的目标。从高中思政学科来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等内容,上述内容相互联系。在思政课堂当中,应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应该围绕上述内容展开教学设计,采用教学策略,建立系统化的课堂教学体系。以下重点探讨核心素养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一、 引言

处于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政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组成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分解,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让核心素养应用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引领高中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民族、文化、政治认同感,让高中生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教育者应该肩负新时期育人使命,将核心素养融入思政学科的教学当中,探索育人新路径。

二、 核心素养应用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对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

在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方面,笔者选择“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这一课作为案例,教学内容和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存在紧密关联,而且学生已经掌握了政府职能、公民政治生活、政府政治目标相关内容,对于共产党执政理念以及我国政治制度也有初步了解。因此,本节课教学,可引导学生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对外政策,对于学生来讲也属于一种考验,要求其应用以往学习经验,突破本节课学习难点,让课堂学习效率更高,逐渐形成政治认同感。

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带一路》纪录片,选择第一集内容,其中主要是描述了“共同命运”这个主题,对纪录片的片段进行剪辑,作为课堂上教学素材。同时,还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重点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分作为背景资料,然后对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果的相关数据加以整合。

笔者提出议题“何为时代主题?”要求学生根据其积累知识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定义时代主题之后,笔者为其播放纪录片,通过《一带一路》片段,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联系探究过程,对于视频传达时代主题进行验证,总结经过“二战”的惨痛经历以后,世界发展到和平阶段;不同时代主题是由历史所决定,跟随世界格局不断变化,步入21世纪,“和平发展”成为全新的时代主题。

组织探究活动,探究内容为“为何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民族复兴作为国家发展主要目标?”展示背景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在相互讨论以后,能够总结“古中国在世界上属于发达国家,到达近代,经历百年耻辱,应该明记历史教训,重新将中国打造成世界强国,这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学生讨论过程当中,为了引导其思路,笔者及时提问“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改革开放的40年,我国有哪些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如何取得?”学生经过探究,总结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处于被侵略的状态,因此,和平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战争”。此时,笔者继续引导“当前处于和平年代,我国运用那些政治策略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在系列问题的引领下,为学生呈现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和经济发生的巨变图片,辅助学生参与进行探究,最终总结出“我国对内采取人民民主专政、民主监督策略,要牢记使命,以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我国对外以和平发展的路线为主,在国际事务方面也积极参与,时刻肩负大国的责任感,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民族复兴作为切入点,围绕此概念营造课堂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上述背景,和学生共同分析“一带一路”政策的应用优势,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堂上始终呈现出激昂热烈的學习场面,对于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十分有利,能够将核心素养目标有效落实。

三、 核心素养应用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可以选择《生活与哲学》这部分内容作为案例。必修四教材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哲学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第二单元,明确探究世界的方法,真理求索历程。第三单元强调科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之间关联。所以,可以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科学精神培养素材,挖掘科学育人要素。

比如,讲授“以对立统一观点看待问题”的时候,笔者通过分析学情,了解到学生已经学习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等领域知识,对于辩证方法也有一定程度了解,能够通过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因此,可以掌握基本学习方法。本节课重点内容是,要求学生关联前后知识,建立认知图式,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形成深刻认识,最终领会唯物辩证阶段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当中,笔者选择2019年召开“两会”事件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名政协委员,针对药品问题可以提供哪些议案?阐述理由,明确解决措施。”利用多媒体呈现热点问题的PPT,适当给予提示,辅助学生深入探究。热点主题的设立,可以定为“药品专卖制提案的建立”,基于此主题,笔者提出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并且引导学生使用“联系、发展观点来看待问题”使用上述课程当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对于问题概括和深度分析,总结出“要将热点问题解决,需要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梳理主要和次要矛盾,明确二者关联,兼顾两点论和重点论,使二者之间相互统一”。由此可见,学生可以掌握用对立统一观点来看待问题,对此,笔者继续提问“还可以从哪些角度体现对立统一观点分析问题?”为了让学生思考方向更加明确,还可以运用“问题链”的形式,搭建思考框架:

问题一:网购是否为新事物?说明理由?

问题二:新事物如何界定?界定过程应该规避哪类错误?

问题三:今年出现的新事物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问题四:网购和传统购物之间有哪些冲突和矛盾?

问题五:怎样看待网购未来发展前景?

问题六: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当中各类新事物的出现?

上述问题可以为学生思考指明方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讨论以后,在脑海当中可以初步总结出答案。笔者随机提问,要求各小组指派代表进行回答。小组成员可以根据相关问题,重新梳理问题链,总结问题核心内容、主要问题、明确思路。笔者再将提问顺序打破,重新编辑问题逻辑,依次为“网购是否属于新事物、以怎样的标准界定新事物、界定新事物怎样避免出错、除了网购以外生活中有哪些新事物、新事物和原有事物存在怎样的冲突、新事物发展的前景”。对于问题进行重新梳理,整理出问题描述思路,让学生既能回答问题,又能对新事物展开系统化描述。通过上述教学,引领学生探索新事物本质和成因,改变其盲目接受心理,深度思考新事物形成特点,在日常学习当中能够形成辨别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 核心素养应用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选择《经济生活》这部分教学内容。该单元知识内容包含生活消费、收入分配、生产经营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经济生活当中的一般规律,意识到市场经济为法治经济,社会为法治社会,逐渐形成法治意识。

比如,“收税与纳税”这节课内容的讲解。学生之前已经了解我国货币、生产和经济等领域制度,对于投资理财、按劳分配相关法律知识也形成了一定了解。这节课主要通过国家税收的角度,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法治意识的重要性进行深度了解。学习以后,学生应该明确税收含义、特点,了解依法纳税属于每个公民义务。将法治概念和教学活动相互融合,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履行公民责任,可以依法行使监督权利。

在准备阶段,笔者选择和纳税有关的案例视频,收集和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前选择“某女星偷税漏税”视频信息,创设情境,之后笔者提问“通过该案例,可以呈现怎样客观事实?”学生共同探究出“纳税为公民基本义务”。探究阶段,笔者提问“税收特征有哪些?”学生阅读材料,探究出“税收强制性”。活动结束以后,文章总结“税收强制性含义、内容”,之后设定问题“税收除了强制性,还具备哪些特点?”仍然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对于税收“无偿性”“固定性”以及“强制性”等内容进行学习,笔者再针对“无偿性”内容和含义进行总结和点评,基于此提问“若公民不履行自身纳税义务,需要承担哪些方面的法律处罚?”在问题情境当中,展示税收法的PPT,引导学生思考“公民需怎样树立纳税意识?”之后合作探究“纳税义务、权利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笔者引领学生学习本节课核心知识,激发其树立纳税意识,了解到当公民出现偷税漏税行为,应该承担严重后果。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思考,使其了解纳税含义。选择生活当中偷税漏税案件作为素材,拉近生活和政治课堂之间的距离,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并且回答问题过程当中,对于和纳税有关的法律形成初步认识,增强法治意识。

五、 核心素养应用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对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

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可以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内容出发,其中蕴含着公共参与内容要素,包括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还包括文化生活。选择这些内容,均有助于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形成。

例如,教学“政治生活——有序参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因为必修二教材和公共参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大多集中在第一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时候,可能面临较高困难。对此,笔者通过课前调查的方式,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顺利形成公共参与意识。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参与社会调查,将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落实到行动当中。课堂上根据所学内容合作探究,概括政治生活参与方法,使学生逐渐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

课前阶段,笔者为学生布置调查任务“了解大气污染内容”,具體包括污染条件、污染情况、污染指标等。课堂上,笔者展示《穹顶之下》纪录片,重点突出“雾霾污染”片段。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汇总调查结果,参与“大气污染”主题讨论活动。在视频情境当中,对于大气污染各项问题进行概括。在学生探究阶段笔者提问“冬季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学生们在问题引领之下,均能参与讨论,有的认为“可以向环保部门提出建议”;还有的认为“可以拨打举报专线或者市长热线”;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公共场所宣传环保知识”。对于学生给出答案,笔者给予肯定,随之又抛出问题“上述建议哪一点更有效?如何才能发挥公民在环保当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根据引导进行思考,可以总结出,最后一种方法能够营造优良的社会氛围,发挥个体在环保工作当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公共参与的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认识到个体与社会和国家存在紧密关联,只有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让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逐渐形成。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根据议题来创设情境,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通过合作学习,以探究的方式总结学习内容,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应用价值,让高中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安.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活动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8):294-295.

[2]李媛,张灵.建构主义视角下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27):40-42.

[3]王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解析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育人路径创新的双重向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7):152-153.

[4]陈莉丽.基于“四以”教学策略的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16):29-31.

[5]何玉凤,周华英.建构主义视域下高中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5):4-5.

作者简介:张雷,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豫中学。

猜你喜欢

政治学科高中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政治学科教学体系构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