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教学策略思考

2021-01-13黄笑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建构师生

黄笑霞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逐步进入青春初期,他们的思想开始要求独立,与人相处和处世等开始有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能给予他们正面的指导,课程以少年儿童生活为基础,塑造优秀的道德情操,生活处处有教育,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结,学生在模拟真实、在实践中领会、感悟。课程具有思想性、现实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四项原则,给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多有效指导,塑造完整人格,立德树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道德与法治》课既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交互、互动作用的过程。实施互动课堂教学彻底打破教师舞台“独角戏”,体现以人为本,“互动课堂”的实施有利于调动课堂中所有积极因素,建构以“个体—小组—双向”为互动教学特色的课堂。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重教材、轻学生”,本末倒置。教师在备课时只关注课本知识和教学内容,把“学情、学需”置之脑后,以教代学,以教定学。而“互动课堂”则是基于真实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改良和优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建构和谐、共赢师生关系,突显《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互动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充分熟悉当前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储备,并立足于实际教学设施、设备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教学各要素的有利影响,强调在教学实施中交往与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多维立体、自主平等、动态开放、交融互促的课堂状态,教师主导、学生能动,交互辉映,教学相长。“互动”是语言学科的核心活动,具有高度复杂性,关乎课程实施的环境、质量和效果。程晓樵认为,教师课堂策略有:常规性策略、支配性策略、操纵性策略和协商性策略等来诱发学生积极学习热情,从而对准目标。韩久建提出互动,首先有明确活动目标指向性;其次能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和学习动机;最具有影响力的是Storch(2002)提出的四大互动模式(见图1)。从图1中可见,最佳为合作型,它有利于搭建学生参与学习平台,师生、生生、小组共同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教学就是指在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国情、道德、法治、环境、心理等要素,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正确把握师生、生生、小组等人际间的互动活动方式, 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乐于交往、学会生活,做合格的小公民。

因此,《道德與法治》的互动课堂实施模式是个体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置于高水平位置。

1.个体学习,对话文本。许多教师喜欢把预习放在作业里最后一题布置,然而往往因为学生书面作业负担重,加上自觉性不够、教师检查时有时疏忽,导致预习流于形式。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把预习放在课始第一环节,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还给学习小组交流分享成果,提升生本互动的有效性。如,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中《我们的守护者》第一课时“法律是什么”,教师融入了儿童的生活经验:课始环节一“我们身边的法律”从小明的春游日记到自己身边的法律,融入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对话文本,让学生积极从自身寻找法律的影子,体现新课标的生活性。利用熟悉而生动的案例,引起学生对法律意识、法规内容的深层思考,感受法律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初步达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建立学生了解、亲近法律的意向。

2.小组学习,组间交互。师生互动是日常教学常用的实施方式,但其往往受制于大班人数,一位教师难以兼顾全班几十个学生,致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听课、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清单,学生在合作小组里充分探索、讨论和交流后,每组再推选1位代表展示组内成果,然后开展组间互动。这样一来,学生个体间、成员间、组与组间的互动交流频率大幅提升,学生更爱学习。如,“法律是什么”一课中,在权利与义务研讨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少先儿童的生活经验来促进学生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组员间研讨找出自身享受的权利和义务,创设互动、分享和交流场景,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场景中充分参与和融入课堂,有利于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结起来,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增强学生跟知识的联结,达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3.双向交流,师生互动。常规的课堂里,文科教师在课堂里讲授用时长,占比高,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疲态。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提出“研学后教”的理念,要求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是问题的课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诚然,通过个性化自主学习以及小组互动合作探究,学生已解决课堂上大部分问题,此时,教师再对那些易混淆的、易出错的重难点问题加以点拨、画龙点睛,就能给学生一种醍醐灌顶的体验,这种做法明显优于传统课堂模式。如,“法律是什么”一课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师生共同参与主体活动中的“三方审判会”,把“法庭”搬到了课堂,创设出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况中,通过活动与交流,检测学生对三方的辨析和权利义务的认识情况,帮助学生学生再次理解其教学内容,同时,利用鲜活的例子,使学生活学活用,体会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作用,增强守法意识,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难点。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教学实施思考

综上,“互动课堂”最大特点是动态生成,具不可预测性,因此要处理好以下要素:

1.把握设计与实施的关系。教师课前有效的设计能使实施更加流畅,在执行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即时学情动态作即时生成的灵活变动。教师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既强调课前积极备课,又要把学生作为实施主体,在课堂实施中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思考;在探究环节,如探讨真实生活以及学生自身成长等问题,精心设计活动任务单,通过互动讨论、调查或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在分享中拓宽体验,不断增强道德责任感和积极成长的信念。

2.把握课堂活动开展的方式。学生课堂参与度是互动课堂有效实施的关键。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和核心,在一定的环境下,学生与外界相互作用,从而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创设问题场景,设计多种有效活动,通过个体、生生、组组间、师生间互动、交流等综合各种学习信息,以完成自身的学习建构。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怎样学得,课堂活动设计侧重于帮助学生开展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理念,学生通过个体、合作、师生交流等多模态互动形式,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3.把握师生关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关键,平台的搭建促使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和分享,“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打开心扉才能真正接受教导,甚至与教师一起建构全新课堂。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的运用,通过合作交流、交互影响和共同探宄,促使课堂真实地发生,使教学相长,达至和谐统一的教学状态。交往教学理论强调师生互动,它的提出将教育教学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这将极大地优化师生关系,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4.把握选题适度性。在互动课堂中,目标的设定、活动任务的设置,难易程度等恰到好处,从而形成一种多维立体、自主平等、动态开放、交融互促的课堂状态,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总的来说,开展互动课堂教学,处理好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个体、生生间、师生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有效建构,丰富精神,五育并举,领会真实世界的意义,获得真正的成长。

参考文献:

[1]Storch,N.(2002)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in ESL pair work. Language Learning, 52(1):119-158.

[2]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梁平.初中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4]保娟.互动教学略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

[5]张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6]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5(4):112-114.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建构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