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社区场景化的幼教课程研发
2021-01-13刘颖丽何艳
刘颖丽 何艳
【摘要】学前期是儿童情感与社会性萌发的关键时期,也是浸染民族精神的启蒙时期。红色教育与学前教育的结合,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也有利于丰富学前教育课程资源。
作为本土南沙人,应知道“虎门炮台”是国务院办公厅审批通过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浸透着先烈们的热血,凝聚着虎门军民的爱国情怀;作为现代南沙人,通过组织幼儿和家长实地参观虎门炮台,聆听场景中的抗战爱国故事,感受一代代南沙人传承“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繁荣家乡”的虎门炮台精神,从身边寻找历史的痕迹、讲身边的好故事,抒写身边的人物、传播中国好声音;作为未来南沙人,从身边的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树立爱国榜样、萌发像榜样学习的积极情感,理解现代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场景化课程;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
一、课程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爱国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爱国是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
基于幼儿的经验特征和学习特征,我们从幼儿的本地生活和经验出发,采用社区场景化课程形式,选择真实的、生活化的、具有教育意义和本土特色的场景,进行幼儿园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二、课程理念和目标
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以广州本土“文溪雅荷”社区场景化课程理念为指引,倡导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感知现实生活,感知广州本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发扬。基于对“文溪雅荷”课程理念的理解,我们相信学生是场景的主动发起者和建构者。他们既通过场景实现主动学习,又能通过在活动中不断建构符合他们兴趣和发展需求的更丰富的场景内容。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及时捕捉幼儿在社区场景中表现出的兴趣和好奇心、表达的感受和想法及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并以此为基点,整合我园所在的南沙区区域爱国主义社区场景资源,深入挖掘场景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课程总目标,让课程承接幼儿的学习经验。以幼儿的兴趣、参与和需要为出发点,深入走进虎门炮台,感受和体验场景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爱国主义情怀等独特价值,传承和发扬优秀本土文化精神。
三、课程实施
对学前儿童开展的红色教育,就教育内容而言应是“具体的、能直接认识和体验到的、同儿童生息成长紧密相关的物品、事情、关系”。就教育方法而言,开展红色教育应是让儿童在亲身参与和感知体验中,逐步形成对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体会,从而熏陶出爱国的情感。
(一)选择场景
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审批通过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针对虎门炮台的研究南沙区成立了虎门炮台研究所,目前对公众开放的虎门炮台位于南沙区蒲州公元内,是一处很好地结合了自然景观、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的场所。我们希望通过虎门炮台的社区场景化课程,能够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场景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伟大爱国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独特价值。
(二)挖掘虎门炮台场景的爱国主义价值
1.场景的价值
在真实的场景里,感受虎门炮台的重要以及保卫家鄉的特殊地理位置,结合导游介绍和历史影片,了解曾经的官兵战士不惧牺牲生命驱赶敌人保卫家乡的历史故事,把爱家乡、爱祖国以鲜活的事例的形式普及给学龄前幼儿,感受历史人物朴素的爱国情怀。
2.要培养的品质
爱国是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任务,是要培育幼儿的责任和担当品质。
(三)形成场景化课程方案
活动前期,我们先理顺活动开展的思路,包括挖掘南沙虎门炮台这一场景的独特价值,梳理场景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资源,从教师的准备、儿童的经验(预设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方案和活动开展形式),形成初步的虎门炮台的场景化课程方案。
从活动调整和反思的层面,我们从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园内延伸、家庭延伸、社区延伸,并针对幼儿们持续的兴趣和想法做了二次参观的深度延伸活动。从幼儿的自身经验出发,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累积良好的社会经验,发展积极的自我认同,支持发展幼儿的胜任感。
(四)走进虎门炮台社区场景,实施课程方案
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幼儿园阶段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即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在实践中体验。虎门炮台社区场景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社区场景化课程活动与园内主题延伸活动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社区场景化课程活动
阶段一:初识场景,激发兴趣
教师把搜索到的关于虎门炮台的报道和视频资源给小朋友看,为幼儿的前期经验做铺垫,观看后与幼儿探讨其兴趣点,列出现有经验水平上幼儿的关注点,为走进场景中的活动做好前期的准备。
阶段二:走进场景,揭秘好奇
带着前期经验的铺垫和幼儿们的兴趣,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走进虎门炮台场景,幼儿们兴奋地四处探究,他们这里摸摸,那里看看,还提出了很多与炮台相关的问题。(这个是炮弹吗?炮台是谁建的?为什么会有炮台?炮台是用来打谁的?)幼儿们的问题看似童真,却直指历史。在场景中,幼儿们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和调动起来。
阶段三:浸入场景,感受力量
幼儿在社区场景中,幼儿和家长参观虎门炮台、触摸大炮、查看每门大炮的介绍,聆听工作人员讲虎门炮台的历史故事,观看虎门炮台历史记录的影片,幼儿们立足现在,经由影片——工作人员介绍——家长解释——场景现场参观感知过去,在场景中生动直观地感受在战争中武器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官兵战士不退缩不屈服,为了祖国英勇抗争,利用炮台的地理位置优势,赶走敌人、保卫家乡的勇敢。对比当前,我们国家军事水平不断攀高,已经没有其他国家敢随意侵犯我们,体会祖国的强大是多么的重要。
阶段四:共情场景,敬佩人物
在场景中,幼儿们倾听了爱国志士林则徐、爱国将领关天培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的故事,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幼儿们访谈炮台工作人员,对于林则徐、关天培的故事想要有更多的了解,在与场景的互动中,自然萌生出爱祖国、爱家乡,敬仰英雄烈士的情感,愿意讲家乡的英雄故事、愿意讲家乡的爱国故事、以家乡的英雄为荣。
阶段五:延伸场景、传承精神
通过系列活动,幼儿们在场景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对场景中的事物和历史人物感知更深刻了。他们自然而然把场景当中经历过的、感兴趣的以及想要深入探究的事物带回幼儿园班级和家庭环境中,产生很多自发的愿望与行动。比如,幼儿们自发玩起了炮台对战的体育游戏,幼儿们说要保卫祖国,就要有强壮的身体;在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幼儿们比以往都更加地庄重和严肃,因为他们知道尊重国旗也是爱国的表现;大班的幼儿还萌发了绘画宣传炮台历史和林则徐、关天培的故事海报。社区慰问,关爱我們身边为我们服务的人,知道在和平年代,我们周围的很多人,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认真工作、帮助别人,让我们的社会变的越来越好,用自己的方式再现和传承着爱国精神。
第二部分 园内主题延伸活动
1.教师主导的活动
(1)谈话活动:在家长带幼儿到虎门炮台旧址游览,听民族英雄的故事,观看历史旧址的炮台、销烟池的社区场景参观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2)表演活动:选择一个故事片段,制订表演脚本,表演民族英雄的故事。
2.幼儿自主的活动(室内)
(1)美术区。提供制作虎门炮台的卡纸、剪刀、胶水,提供幼儿自由表达的纸笔、纸黏土等材料,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幼儿自由表达对虎门炮台的印象。
(2)阅读区。提供有关英雄、家乡、祖国的绘本,如,《五个小英雄》《弗洛洛是个英雄》《纪念碑下的小花》《祖国处处有欢乐》《我们家的抗战》等供幼儿自由阅读。提供关天培、林则徐等英雄的故事音频,让幼儿自主听故事。提供关天培、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图片和场景,讲述或表演民族英雄的故事。
(3)音乐区。提供爱国歌曲,让幼儿用不同乐器伴奏、表演、跟唱等。如,《五星红旗我爱你》《国旗多美丽》《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祖国祖国我爱你》等。
(4)音乐表演区。提供相应的表演道具和材料,表演民族英雄的故事。
(5)积木区。提供积木材料,支持幼儿自由建构虎门炮台和民族英雄的抗战故事。
3.幼儿自主的活动(室外)
结合强健体魄、身体健康的教育目标,创设大练兵的场景,利用钻爬、跑跳、翻越、障碍等综合材料,玩勇敢小士兵一类的游戏;创设虎门炮台场景,利用足球、篮球、绵绵球、皮球等球类材料,玩运送炮弹、虎门保卫战等游戏。
四、课程反思
林岚在《幼儿园场景化课程:内涵、结构及特征》一文中提到场景化课程包含“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主动学习”“基于本土,聚焦地域文化与本地生活”“关注经验,发掘场景在核心素养培育上的独特价值”“有效支持,重视游戏与学习过程”“相互融通,促进幼儿园、社区、家庭形成合力”5个特征,强调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幼儿园园内场景是根据幼儿的活动内容对空间进行的划分区域,教师要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链接各个场景的经验,全面考虑场景的环境创设,支持幼儿自由、自主地参与各项区域活动。幼儿园园外场景应侧重挖掘具有典型地域文化且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的环境资源,强调发挥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有力支持和引导作用,重视幼儿自主、积极、主动地围绕真实问题,运用经验迁移和应用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最后场景化课程鼓励家、园、社区相互融合,成为支持幼儿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圈,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习得有益的经验。
参照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围绕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三个重点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在虎门炮台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特殊的场景里,幼儿通过与场景中的人、物、景互动,自然主动地学习,在场景中,幼儿的问题比之前更加丰富、生动、有针对性,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也一一体现,让我们感受场景是一种连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幼儿们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不断领会场景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萌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将情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第十八届特约教研员”专项研究课题“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相结合的社区场景化课程研发——以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为例”(课题编号:GZJYTY2019-312)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林岚.幼儿园场景化课程:内涵、结构及特征[J].教育导刊,2019(6):15-19.
[2]张琼.场景化课程:从问题到路径[J].教育导刊,2019(6):20-23.
[3]刘静.论幼儿园的“爱祖国”教育——基于幼儿园教师“爱祖国”启蒙教育能力的调研[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黄俊生.基于课程资源开发视角的幼儿园博物馆创建及利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8.
[5]王丽.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途径[J].教学理论,2015(14).
[6]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010/s8011/201404/t20140424_167612.html.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