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电信专业课中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
2021-01-13廖超平
廖超平
摘要“实是求是”原则是高职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具有道德方面、学风方面和哲学方面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内涵,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同时,在电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充满着与“实是求是”原则相关的思政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相关资源,在教学中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实是求是”的高尚人格、“实是求是”的实证精神,能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并能依据“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内涵,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实是求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50
Infiltra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to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LIAO Chaoping
(Guangx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h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in moral, style of study and philosophy; it’s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our Par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ul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related to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Making full use of these resources and infiltra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to teaching can cultivate students’ noble personality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tudents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materialistic connotation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can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with dialectical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dialectical connotation of "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Keywords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eeking truth from facts";major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1在高職电信专业课中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人、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为什么人培养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效是检验高等院校全部工作的基本标准。所以就要求高等院校将价值观的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高职电信专业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稳定不变色、中华民族是否能重新在世界中崛起的问题。
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人才培养之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学校实际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全面的有机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利用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政治思想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
“实是求是”原则是高职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具有道德方面、学风方面和哲学方面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内涵,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是求是”原则教育是非常契合高职电信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实是求是”原则的丰富思想政治内涵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人颜师古注解说:“务得实事,每求真是也。”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治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事物的内部固有联系及其必然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来指导我们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这里“实事”讲的就是客观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固有联系及其必然发展的规律,“求”就是去调查研究。毛泽东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将“实事求是”原则规定为我党的思想路线。
2.1日常语义层次上的“实事求是”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以及从事其他活动时,他的言论和行为是尊重事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我们就说他(她)具有“实是求是”的高尚人格。[2]
尊重事实就是在处理问题、判断是非的时候,应该以事物的实际情况为根据,不能只用亲疏或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主观臆测,以主观看法代替客观事实;言行一致就是在与人交往时对别人所说的话、所承诺的事一定与自己的行为一致,说到做到,一言九鼎,千万不要说话不算数;表里如一就是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不管在人前做事还是人后做事,应该一个样,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2.2“实是求是”的实证精神是学风层次上“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
主要是指在科学上要具有实证精神。强调只有多做实验、多做实践,并在实验实践中坚持从大量的实验实践中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来,然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具有一般性的规律或理论,再将这些规律或理论返回实验中加以检验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2]
2.3哲学层次上“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基本内容。[3]他认为‘实事’讲的就是客观事物,‘是’讲的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求’讲的就是人们的认识。比如说我们要通过分析校内外、系内外、室内外的实际情况,从中得出其中客观的规律性来,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导。[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概括。
2.3.1“实事求是”的唯物论涵义
根据以上对毛泽东所做“实事求是”诠释的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最基本的含义,是最通俗的解释。邓小平坚持和弘扬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诠释,提出了关于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5][6]
唯物论的基本思想是客观物质第一性,主观精神第二性,客观物质决定主观精神。意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作用。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当然,也不能忽视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作用。
2.3.2“实事求是”的辩证法涵义
“实事求是”既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又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实事求是”包含和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原则。在运用“实事求是”原则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时,要注意任何事物的整体和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比如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就是相互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所以要对它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求”得事物的“是”,是对由许多要素和关系组成的事物的整体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运用“实事求是”原则时坚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原则才能使我们不犯形而上学式的错误。
其次,“实事求是”还包含和体现了辩证法的无限发展的原则。在上文中,“实际情况”是具有发展性的,这就使得“求”得事物的“是”具有发展性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运用“实事求是”原则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3在高职电信专业课中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能力,具备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力和初步的参与技术团队进行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能力的、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術应用型人才。
高职电信专业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素质的社会劳动者。
敬业就是劳动者因为在工作时能刻苦认真、尽心尽责的精神状态。精益,就是劳动者对自己生产的每件产品、从事的每道工序都集中精力、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劳动者专注着眼于细节、执着、坚持的精神。创新就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勇于突破、勇于革新。
3.1在培养学生的“执着、坚持、专注”等“工匠精神”时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
一个人只有具有“实是求是”的高尚人格,在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以及从事其他活动时,他的言论和行为是尊重事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才可能成为一个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者。而一个人也只有具有“实是求是”的实证精神,深刻领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才可能成为“精益”“专注”的工匠。所以,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执着、坚持、专注等方面“工匠精神”时要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
例如在一年级上电子技术课时,抓住学生刚入学,思想还没定型,多多渗透“实是求是”的高尚人格教育,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言论和行为是尊重事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者。
同时,多多渗透“实是求是”的实证精神和唯物论内涵教育,强调只有多做实验、多做实践项目,并在实验实践项目中坚持从大量的实验实践中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来,然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课本所介绍的规律或理论,再将这些规律或理论返回实验中加以检验并在实践项目中加以应用。让学生深刻领会知识是从实践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的“实是求是”的实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过硬的电子技术技能。
在具体的实施上,我们是在这为期一年的电子技术课中,用一半课时讲电子技术基本概念和理论,用一半的时间做电子技能实验和实践项目,还安排两个大的综合电子技能实践项目。经过了大量的实践,学生不但深刻领会了“实是求是”的实证精神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而且也铸造了“坚持、专注”这两方面的“工匠精神”。
3.2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的“工匠精神”时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的“工匠精神”,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内涵正是正确运用辩证思维所依靠的理论根据,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的“工匠精神”时可以也应该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具体方法是将电子系统包括硬件电路和软件代码的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电信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而在电子系统包括硬件电路和软件代码的分析能力的培养时渗透“实是求是”辩证法内涵的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原则。
例如,在上“数字音视频技术”课时,就紧紧围绕着电子产品整机分析进行整门课程的教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到,数字音视频产品这一“实事”是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并且不是静止不变的,总是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中的。它是由多个模块构成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整机和所构成的模块的功能和原理也会有所变化。
例如数字机顶盒,从直流供电方面来说,有开关电源,和各个芯片的电源脚、接地脚构成。从信号流程来说,则由一体化调谐器、信道解码解调器、主芯片、视频编码器、视频滤波器、音频D/A变换器、音频放大器构成。从嵌入式结构来说,则由主芯片、存储器、操作面板、智能卡等模块构成。而这些模块则有许多更小的模块或元件构成。在不同种类的机顶盒中这些模块构成又会略有不同。
培养学生的“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依据“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内涵,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它几乎贯穿于电信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教学经验表明,在电信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充满着与“实是求是”原则相关的思政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相关资源,在教学中渗透“实是求是”原则教育,就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实是求是”的高尚人格、“实是求是”的实证精神,能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并能依据“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内涵,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的电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涵.实事求是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现代交际,2020⑽:154.
[2]張檀琴,张媛,李敏,等.实事求是的三种论域及其规范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⑴:22-25.
[3]许玉乾.论“实事求是”的三层含义[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⑷:23-2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11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