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关键词的抓取与教学方法
2021-01-13王少莹
【摘要】读懂课文,词语的理解是绕不开的内容。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敏锐捕捉关键词,使学生词语理解能力在不同的年级螺旋上升。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通过抓取反复的词、颜色词、呼应的词、矛盾的词、时间词等关键词作为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的切入点,并阐释几种不同的词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反复;颜色;呼应;矛盾;时间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6-071-04
【本文著录格式】王少莹.阅读教学中关键词的抓取与教学方法——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36):71-73,76.
语文学习中字、词、句是基础,例如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要素两次提到词语,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二单元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新词汇的吸纳,将有效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一、阅读教学中的关键词
(一)不厌其烦——反复的词
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
第2段:“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两个“从来没有”“一次”通过词语的反复强调,点明家境的窘迫,这一元钱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突出作者买书的愿望并不容易实现。紧接着写“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家里困难到还得用破旧的物品兑换吃的,这是直接描写穷。作者反复介绍“穷”与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衬托一位不被生活压垮而富有远见的母亲。
第32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四个“立刻又”快节奏的相同句式,表现母亲工作繁重、辛劳。强化了母亲一刻不耽搁,丝毫不停歇,一个不辞辛苦、争分夺秒工作的母亲的形象浮现眼前。辛苦赚钱的境遇和前文毫不犹豫给钱的爽快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也努力满足“我”对读书的渴望,突出了母亲深沉厚重的爱。
第33段:“那一天的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重复“那一天”和“第一次”,说明如果没有强烈的买书的愿望,“我”就不会到母亲工作的地方,第一处的“那一天”“第一次”是发现母亲如此辛劳,被生活的重担榨干了身躯,也就是那一天,第一次真切地为母亲瘦小的身体支撑着整个家而心疼。第二处的“那一天”“第一次”写出了“我”受到强烈的冲击,瞬间长大,决心为母亲做点什么。
此外,本文还有第19段长短句交错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反常规表达,把“我的母亲”这四个字放在句子末端形成倒装句。
(二)五彩斑斓——颜色词
二上 语文园地四 《我的发现》
白色—雪白 米白 奶白 红色—火红 桃红 枣红
三下第24课《火烧云》
读读下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
红彤彤 葡萄灰 半紫半黄
……
四下 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还知道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吗?和同学交流。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白霧与远天晴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苍,一碧万顷。
……
由此可见,统编版教材特别关注颜色词的学习,尤其在低段与中段有专门的课后练习。因此,到了高段,我们可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课文,根据学情拓展,以归类的方式强化学习。例如:
感官+颜色单字=颜色词 甜白、辣红、嫩蓝
事物+颜色单字=颜色词 橘红、枣红、铁青、鹅黄、海蓝
情态+颜色单字=颜色词 焦黄、翠绿、惨白
(三)此唱彼和——呼应的词
三上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第2段老屋的言行:“‘好了,我到了倒下时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准备”一词给了暗示,呼应着题目的“总也”,告诉我们老屋是不会倒的。但我们还是担心,老屋一心想要倒下,真的会有奇迹吗?我们心里期待着有一个能够给老屋“活”下去的坚定理由。到了最后一段明白了,那理由就是“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所以“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一直”与题目的“总也”遥相呼应。
(四)前后不一——矛盾的词
四下第26课《巨人的花园》
巨人开始是“斥责”“凶狠”“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砌了高墙”“挂出布告牌:禁止入内,违者重罚”。高墙阻挡了孩子们的玩耍,也阻挡了春天的到来。花园成了雪、霜、雹的乐园。后来巨人终于知道春天不肯来的原因。“他轻轻地走下楼,静悄悄地打开前门。”“悄悄走到小男孩后面,轻轻抱起他。”还拆除了围墙。宽容善良能驱走坚冰寒霜,带来春意盎然,有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花园才能是乐园。
童话的情节由一系列的“变化”构成: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当孩子们再次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当孩子们惧怕巨人离开时——最后,当巨人拆除围墙时。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变化”抓手。巨人由开始的“斥责”“凶狠”到后面的“轻轻”“悄悄”,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就定位在“逆转”上,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小蜘蛛请求:“请再站一会儿吧。”这“站一会”和“总也倒不了”形成巨大反差,小蜘蛛用四兩拨千斤的“耍赖”让心如死灰的老屋重获新生。这个反差点也恰是本篇童话的“巧点”与“泪点”。
(五)时间词(极短的,极长的)
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遇难记》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
“突然”“眼看就要”“一瞬间”“还没来得及”“一刹那间”“几秒钟”“蓦地”“立时立刻”这一系列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逼真地呈现了情势的危急。
六年级上册第13课《穷人》:“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用时钟一下一下的敲击并辅之以省略号,写出了丈夫为了生计起早贪黑,长时间干活,也写出桑娜对丈夫的牵挂、担忧。喑哑的钟声每敲击一下,就如同敲在桑娜的心头。
(六)表示程度、频率、语气等副词
五年级下册第4课《梅花魂》“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这段话连用了四个“最”把坚守爱国之情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虽漂泊海外,但爱国思乡之情怀始终没变,身为中国人的气节始终没有变。
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无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此段副词很多,有表示频率的“一向”“从”“总”“总是”;有表示程度的“很多”;表示否定的“没有”;表示语气的“竟”。这段文字高度凝练写出了李大钊对女儿的慈爱,铁汉柔情,令人为之动容。
二、理解词义的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
例:三年级上册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理解“有些凌乱”——凌乱
方法①——联系上文,联系上文“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来理解,指落叶在水泥道上排列不整齐,没有秩序。方法②——联系生活,回想生活中见到的落叶情境,无序、随意,但却呈现一种自然之美。再结合特定语境,水泥道上不规则铺满像巴掌一样的金色落叶,此处“凌乱”并无贬义。以儿童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朴素中尽显诗意。
例: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
理解“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五彩缤纷
方法①:联系下文。教材用泡泡“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即联系下文。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黄色给了银杏树、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初步感受秋天丰富的颜色,初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接着联系文章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理解为“颜色多样”。
方法②:借助插图,进一步理解不仅指颜色多样,还有繁多交错、有光泽,非常好看之意。
综合理解,这是写出了秋天独有的色彩,迷人的景色,也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二)借用近义词或反义词
借助学生熟识的语言材料,利用学生已储备的词语,或是近义词或是反义词,可以帮助解释词语。例如:
恳求——(近义)哀求 请求
硬实——(反义)不瘦弱
支支吾吾——(近义)吞吞吐吐
支支吾吾——(反义)对答如流
(三)比较辨析
将原词与其他相近的词进行比较辨析,于同中品出细微异处,以此感悟语言的精妙准确。例如,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中两次写到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如何理解“浸”,可以与“闻”进行比较,很显然,闻到花香是极为常规的表达,没有新意,而“浸”则把香味写得似乎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
三上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老屋问:“小蜘蛛,你吃饱了吗?”老屋没有说“你吃完了吗?”而是问小蜘蛛“你吃饱了吗?”。“你吃完了吗?”意思是我挺不住了,你赶紧的,我要倒了。“你吃饱了吗?”意思是我挺不住了,但如果你还没吃饱,我还可以再等一等。通过“吃饱”与“吃完”的比较辨析,我们能体会到老屋的善良、敦厚。
(四)借助课文插图
儿童读物、教材或者课外书,总少不了插图。它们不但精美,形象直观,还可以帮助理解,让学生学会审美。例如五上第二单元第5课《搭石》,城里的孩子可能没见过搭石,但一看课文页缝间的搭石图,自然就明白了。
词语教学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准确用词造句的能力。因此,在阅读中找出典型的,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如二上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有三个词语写出了小蝌蚪的不同动作:当看见鲤鱼妈妈时是“迎上去”;当看见乌龟时是“追上去”;当看见蹲在荷叶上的大青蛙时,是“游过去”。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这几个词语的运用。因为鲤鱼妈妈带着小鲤鱼正朝着小蝌蚪游来,所以小蝌蚪是“迎上去”;乌龟是游在小蝌蚪的前面,所以小蝌蚪是“追上去”;一只大青蛙蹲在荷叶上,小蝌蚪看见了,所以是“游过去”。三个不同的词语,确切地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
(五)运用拆合法
拆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逐字阐释,拆解重组达到理解整个词语意思的目的。比如“百里挑一”,“百”指一百个,“里”指里面、中,“挑”是挑选、选拔,“一”是一个。连起来的意思是:一百个里头就挑选出这么一个来。形容很出众。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柔顺、日夜兼程、风餐露宿、一字不漏等等。
(六)动作表演法
动作表演法符合课标所提倡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例如二上第21课《狐假虎威》中的“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动态演示,可观可演的方式满足儿童好动心理,化抽象为生动具体。
此外,借助根据不同的词语,还可以借助字典、借助注释、借助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简笔画等。
三、结语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同年级段的词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级能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年级能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高年级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依据课标学段要求,用好教材,落实好语文要素,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课都有要求会写的词语,在附表“词语表”中呈现;课后题设置“读一读,记一记”栏目,运用多种扩词方式,让学生积累由本课要认的字扩展的新词。用好教材课文后面的助学系统,以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少莹,女,1970年生,福建漳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