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1-01-13张群
【摘要】文言文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的。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文言语系的阅读理解我国的经典典籍,在学习中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也成为考查重点,不仅分值越来越重,内容上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但中考文言文阅读的现实教学却因为学生认知、理解障碍、教师教学复习策略缺失等原因,导致学生闻文言文色变。本文基于中考语文中出现的这种现状,研究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阅读;阅读思维;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6-131-03
【本文著录格式】张群.中考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课外语文,2021,20(36):131-133.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意义,它不仅教会学生识记文言字词、理解基本文法知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大的学习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文言语系的阅读理解我国的经典典籍,在学习中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也成为考查重点,不仅分值越来越重,内容上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现实是课外文言文部分成了学生失分最多的一类题,班级学生的平均分只能达到一半的分值甚至不到一半,有很多同学存在着基本不得分的情况,而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试主要是以课外文言文的方式,导致教—学—考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矛盾。
一、现状分析
从学生学习方面而言:一方面是文言文的文法构造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基本上一个字就代表一个词,一个词又会有好几个意思,这就是教学中的一词多义,要想正确理解词义,需要将这个词放到特定的语境中,这对学生而言是一大难点;同时古代的文章为了满足错综句法、适应文章音韵等要求,经常会出现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这也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另一方面,现在的语言环境很少能用到文言文,学生缺少这种语言文化的浸润。
从教师复习策略上,在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时教师一方面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每一篇文章字词句的讲解上,另一方面在基本文言课文复习结束后就利用海量刷题的方式企图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一般都是通过限时训练的方式进行,但是学生在做过大量的题目之后,依然没有提升能力。这是因为当学生被灌入考点知识去面对考试时,他们缺少对文言文知识的整體的思维建构,学生的文言知识是一个割裂零碎的点,而没有形成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个“一体四面”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面对一篇陌生文章,在不会读、读不懂、不理解题目考查内容的情况下盲目答题,失分严重就可想而知。
二、文言文复习实施策略
(一) 明确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明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勾画地名、人名、官名。)厘清人物关系,添加省略成分,明确选段梗概。
第二步,倒读试题。
第三步,细读题目要求。看题干中要求的字、词、句、段所在,充分利用所给选项,用比较法、代入法、排除法,联系已有知识解题。
第四步,重读全文。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到文言文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文言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文言文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转变文言文教学就是单纯的学字词、翻译句子、背诵文章的教学观念,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读背的前提下学习文言文文章的结构、词语的运用方法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真正理解所学的文言经典的价值意义。
(二)文言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文言主要包括文言词汇的积累和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
1.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是基础,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以单音节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区别于现代汉语的最显著特点。词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多种运用方式让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感觉困难重重。所以在复习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打破课本的限制,整合8册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将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整理出来,方便学生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中。比如,“闻”有听到、使……听到、听说、扬名,闻名、收获、听从的意思,整合课文中出现的句子有“鸡犬相闻”(听到)“卒获有所闻”(收获)“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陶后鲜有闻”(听说)“不求闻达于诸侯”(扬名,闻名)“军中闻将军令”(听从)“村中闻有此人”(听说)。再比如,“为”作为虚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它读二声时,词性为介词时是“被”的意思(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作动词时有“做”(行拂乱其所为)、“当作,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变成、成为”(化为邓林)、“当,担当”(项燕为楚将)、“认为,以为”(孰为汝多知乎)、“题,写”(并自为其名)等意思,作为名词有“表现”(或异二者之为)这几种意思。但当“为”读四声时,它有“对,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等意思。
2.进行基本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是必要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语言学习的难点主要是古汉语语法障碍,尤其是在考查课外文言文的大背景下,学生读不懂文章,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句子,进而理解不了文意。基于这种现实,笔者总结出文言阅读中常见的几种句式:判断句式、反问句式、被动句式、省略句式、简单的倒装句,分析这几种句式的特点及常用语境。如常见的判断句式有“……者……也、……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孰与……乎”、被动句式“为……所、……为……”等。其他固定句式还有“况……乎、何以……为”。同时笔者对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几种词语的特殊用法也进行了整合。笔者将每一篇文言文词语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等)、一词多义、虚词使用等做好归类,方便学生认知。
3.“文”“言”合一,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文章”及“文学”价值
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本,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读明白文章内容是第一步,但是更重要的是认识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体会作者在文字背后所需要表达的个人志向与审美情趣。同时在文章炼字炼句处、谋篇布局的章法处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与艺术表现手法,基于这种思维拓展的需求,笔者根据文章内容分成四类题材:
第一类:写景游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第二类:人物逸事——《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孙权劝学》《卖油翁》
第三类:叙事说理——《陈太丘与友期》《伤仲永》《两小儿辩日》《狼》《卖油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冥有鱼》《马说》《鱼我所欲也》
第四类:劝谏治国——《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納谏》
在题材分类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分析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答思维方向。
4.考点分析及解答思维训练
(1)实词解释类题目,可以通过课内迁移法,看到课外实词,先回忆课内有没有学过,如果课内学过,将课内该实词的义项一一代入句中进行验证;还可以用语境推断法,将词语放到语境中进行词义推断。
(2)虚词辨析类题目。这种题型主要是阅读文章中的虚词与所学过的课文中的虚词进行对比辨析,可以用代入检验法,将课内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选项中检验,推断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3)句子翻译类题目。翻译原则做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信”“达”“雅”,翻译过程中要做到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直接保留使用文中出现的国号、年号、地名、人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用双音节词代替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如:“今齐地方千里”中“地”用“地方”替换;“方”用“方圆”替换。对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要根据其语法特点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调整为“有何陋之”。对省略句等句式要补充完整。
(4)文意理解类题目。要在明确题目问题的前提下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人物、梗概;事情的发展脉络;文章阐释了怎样的道理等。记叙性文章需要厘清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传记类文章要厘清作者写了几件事情,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游记类文章要抓住作者的游踪。
5.注重迁移,对比阅读
乌申斯基说道:“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阅读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方式,是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复习过程中,首先整合了课本中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文章或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进行复习,接下来迁移到课外相关联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不仅加深对作品内容、风格特点的理解,也能达到夯实文言基础、巩固文言句式、理解文章主题、提升鉴赏能力的教学效果。
6.转变教学思维,做基于理解文意的课外文言教学
以往学生在做课外文言阅读题时,都是匆匆读文章,带着似是而非的理解做题目。随着考试题目的思维含量越来越高,需要学生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文章体式、写作手法等的分析,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思维,做基于理解文意的课外文言教学。
以读促解,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理解文意。拿到一篇文章,没有任何习题,要求学生以第一遍出声朗读、第二遍默读、第三遍速读的方式初步理解文意。第二步是出声译读,迁移自己的文言知识对文章进行翻译,同时圈画出自己的思维障碍点。通过小组合作和班内答疑的方式解决文章内容理解的难点。第三步赏读,分析出文章的类别,从不同的主题出发有方向性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人物评析类,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哪些事情体现人物的特征;写景游记类就需要分析文章的描写手法及表现手法等;叙事说理类需要分析文章最终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等。这些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分析题目,确定考查方向,明确解答思路。在上一步以读促解理解文意之后,发给学生相关题目,先让学生分析不同题目的考查方向,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思路是什么,确定好之后,方可进行答题。这样有利于建构起本篇文章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增强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三、结语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在学习中要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为目的,在中考复习中以中考题为导向,通过进行课本篇目分专题整合,并按照作者或者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进行课外迁移训练,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言”“文章”“文化”“文学”一体四面的教学策略,转变教学思维,做基于理解文意的课外文言教学,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可帮助学生建构文言文阅读学习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科学的文言文阅读习惯,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本的鉴赏能力,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真正形成了。接下来在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考试题型进行对比分析,完善课本母题体系;加强学生对课内文言文诵读的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着重培养迁移意识,注意知识的建构,放手让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慕玲.例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六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1).
[3]林鲲鹏.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20(20).
[4]历娜.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一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1).
作者简介:张群,女,1986年生,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