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融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实践研究

2021-01-13李锋郭超

艺术评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音乐学课程思政

李锋 郭超

摘要:在当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高校音乐学专业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深思。本文以高校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为研究对象,重点将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渗透到课程当中去。

关键词:课程思政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4-0105-03

课程思政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各类教学中方能潤无声。课程思政重在改革创新,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场所,就应该如何将课程思政纳入到专业教学中,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任务。

一、课程介绍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常见的音乐陈述类型、一段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结构特征、划分原则及各种结构类型的实例分析。通过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使学生掌握调性音乐写作原则下音乐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调性音乐创作的过程和基本构成方式,可以让学生透过结构从本质上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内容,进而提升学生对各类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表现能力。《曲式与作品分析》与《声乐》《钢琴》《和声学》《复调》《歌曲写作》等相关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是音乐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理论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掌握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基本技术理论和分析技巧,能够独立对调性音乐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不同曲式结构音乐作品的读谱和分析,提升学生的音乐阅读能力、音乐鉴赏、音乐理解的能力;能够将曲式与作品分析的知识应用于学习实践,可以对演唱(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乐队编配中常见的乐曲进行分析;掌握曲式分析报告的书写表达技巧,能结合曲式结构图示,使用文字分析报告对乐曲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二、课程思政目标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学专业中理论加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以达到尽可能深刻、全面地理解作品的目的。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音乐本身的审美理解。要做到音乐作品本身的感性、知性、理性三者的结合。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不同于政治课,《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根本任务是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目的是通过教育让学生获得审美上的提高。

三、《曲式与作品分析》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在一段体(单一部曲式)中的体现

事物之间或者事物本身都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作品都是有结构的,结构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理解这一原理才能有效的衔接,从听觉审美上来说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审美体验。

如上例《陕北民歌》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a乐句和b乐句分别表达了完整的旋律乐思。其中,a乐句(1~4小节)为上句,b乐句为下句(5~8小节)。它们构成了对称方整、呼应式的平行乐段;全曲为D徵五声调式,a乐句落在调式属音,b乐句以主音结束,正如上句提问、下句应答。a、b两个乐句应用了同头换尾和属主呼应的创作手法,a、b乐句相辅相成,相互依托,既对立又统一,从而形成了常见的二分上下呼应性的乐段,体现出了旋律发展中的“呼应”现象,也体现出了“呼应”原则的本质和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从而造成了旋律发展的自然运动规律。

除了常见的一段体和以外,其变奏曲式(基本图示:A+A1+A2+A3+A4....)的结构中也体现了此种规律和原则。

(二)对立统一规律在二段体(单二部曲式)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为矛盾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和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音乐作品的发展也具有对立和统一的原则,在二段体的音乐作品中,往往A部分和B部分会形成一个对立的关系,这种对立建立在调式的对比或者是材料的对比。但在对比中又有统一,往往作品在结束时又会再一次出现A部分的元素,从中可以看到音乐作品内部存在矛盾斗争和统一的关系。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三段体曲式中的体现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曲折性,但在曲折中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揭示了这一原理,音乐作品在进行时也遵循这一原则,其中在单三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等遵循了“三部性”原则的曲式结构当中呈现了此规律。

单三部曲式的结构组成规律基本图示:

如上图所示,应用较多单三部曲式(三段体)形成的作品,如声乐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焦萍词,朱践耳曲)《长江之歌》(胡宏伟词,王世光曲)《我爱你,中国》(瞿琮词,郑秋枫曲)以及艺术歌曲《春之梦》(舒伯特)和器乐作品《无词歌》(门德尔松)、序曲《德尔菲舞女》(德彪西)和众多的钢琴作品在曲式结构的构成中严格的遵循了曲式发展的“三部性”规律,即有三部分构成,且第三部分必须“再现”第一部分,此规律即是“量”的体现,也是“质”的体现,最终形成“质量互变”。其中,A乐段(呈示段)进行主题呈示,B乐段(对比段)进行“离题”,常常引入新的材料与A乐段形成对比或展开,与A乐段形成“否定”,具有一定独立性和相对的完整性。A1乐段(再现段)则是A乐段(呈示段)的严格再现夷或者是变化再现,体现出了“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规律。在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及带三部性的曲式结构的组成规律也是类似。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奏鸣曲式中的体现。

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的曲式结构,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在这种大型的曲式中必然也存在着结构,而其中的结构更能体现哲学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奏鸣曲式的结构是三部性的。呈示部中就包括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两个主题间既有对立斗争,也存在同一的关系。展开部以新的材料或者调性和呈示部又形成一种斗争性,以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最后再现部的出现则又回到调性的统一之上。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奏鸣曲式中很好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奏鸣曲式的结构组成规律基本图示:

贝多芬《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第一乐章 Op.10 No.2

如上例贝多芬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第一乐章 (作品10第2首)是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依序组成,并显示出较强的“三部性”原则。其中呈示部(1~67小节),包含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題及结束部。主部与副部两者的调性关系(F大调转C大调)应用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奏鸣曲式的传统调性规律。它们2者之间应用各不相同的主题材料、音乐形象、节奏织体、和声以及调式调性等表现手法形成的较明显的“双主题中心原则”显示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因此该部分也是此首作品的重心与“矛盾”所在,此“矛盾”和“冲突”也成为该乐曲发展过程的基础和始终。

展开部(68~117小节)和乐曲的假再现部分(118~129小节)发展中应用了较为复杂的调式调性和新的素材进行展开。但跟呈示部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展开部中新材料的插入引用了呈示部中的元素,如引用呈示部动机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三连音等。结构内部交替出现的多个转调、离调等这一手法造成了尖锐、附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出了矛盾的斗争性和解决矛盾的运动过程,最终引向第三部分(再现部)。

再现部(130~203小节),主副部二者的主题均回归到呈示部当中的两个主题,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主部与副部两者的调性关系得到同一,即副部调性服从主部调性(调性均为F自然大调),从而体现出全曲调性布局中矛盾得到解决的运动过程,同时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四、结语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将它所包含的一些原理融入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这样即告别了马哲中晦涩难懂的原理,也使得学生在分析音乐作品的同时掌握其存在的规律。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使之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曲式与作品分析》融入思政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只重技术性层面的知识,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后我们能清楚的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因素。这正是教学中所要关注的层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把握。所以学生在演奏(唱)音乐作品时,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去系统的把握作品,将作品之间彼此的关系以哲学原理进行贯穿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新佩.结合专业特点改革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J].北方音乐,2017(14).

[2]李苗苗.高职院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研究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4(21).

[3]方新佩.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方法的革新初探[J].中国文艺家,2017(07).

猜你喜欢

音乐学课程思政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音乐学一流学科建设探析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