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仁化八音考略

2021-01-13陈华

艺术评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

陈华

摘要:粤北仁化八音历史久远,是伴随着仁化民俗文化生存的民间器乐乐种。八音有多种演奏形式,乐队的组合灵活,在不同民俗活动场合有相对应的演奏曲目和程式。八音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地方民间礼俗活动是八音生存发展的重要文化空间。八音的研究对弘扬粤北民俗音乐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对中国民间礼俗音乐研究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仁化八音  历史源流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4-0004-04

仁化县,广东省韶关市辖县,位于粤、赣、湘三省交界的广东省北部,东邻江西崇义、大余县,南毗曲江,西连乐昌市,北连湖南的汝城。全县有仁化、丹霞、董塘、石塘、扶溪、闻韶、城口等乡镇。其历史悠久,根据记载,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间,始置仁化县,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仁化县的方言较为复杂,主要以客家话和粤语为主,正是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使得仁化的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如客家山歌、石塘的“月姐歌”“板凳龙”,长江镇的“打花棍”,夏富古村的“闹春牛”“装故事”等,除了当地各种民间歌舞之外,还有与仁化历史一样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八音。

在粤北仁化民俗文化艺术里,各种民间音乐班社都活跃于祭祀迎宾、婚丧嫁娶等民俗仪式中。仁化八音作为仪式用乐,这些音乐班社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同时民间礼俗活动是该类音声技艺形式生存发展的重要文化空间,各种民间乐社与礼俗仪式鱼水相依。而在岭南民俗文化体系中,八音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笔者通过对仁化县的麻塘八音和闻韶八音进行田野调查,走访了一些当地老艺人,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从而对仁化八音的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仁化八音的历史源流

八音是一种具有活化石意义的民间音乐,通过它可以窥见广东民间器乐的发展演变。八音在《中国音乐词典》的解释有两个:1.古代乐器分类法名称。西周已经出现,八音为:金(如钟、镈)、石(如磬、编磬)、丝(琴、瑟)、竹(如萧、篪)、匏(如笙、竽)、土(如埙、缶)、革(鼗、雷鼓)、木(如柷、敔)。2.民间器乐的乐种或演奏形式的名称。八音的主体是音乐,有自己的器乐曲牌,有相对固定的乐队编制、主奏乐曲、乐队的形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音乐风格。

在当地有关八音的传说,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舜帝南巡登临韶石奏韶乐,它是以春夏秋冬、喜怒哀乐所形成的一种打击乐,后来与民间的节庆风俗、信仰风俗、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相随。《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据《郡国志》:韶州有韶石者,舜登此,奏韶乐焉。传闻有二仙人,衣冠相对,踞坐二石上,云:“昔帝舜尝奏乐于此。”《太平寰宇记》“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永和二年有飞仙衣冠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名。韶关地名的“韶”字得名于此韶石山,并传说上古时期舜帝南巡在此处奏了韶乐。随着岁月更迭,从高雅宫廷音乐在劳动狩猎中演化成八音,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大量使用,在重大的婚丧嫁娶和祭祀活动、迎神赛会中进行演出,更接近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使得八音更广泛的流传。据相关历史记载,随着唐朝佛教南移岭南,闻韶成为佛教南移岭南的第一站,因此闻韶的八音还多了佛教音乐的慈悲、和谐、肃穆的元素,八音得到继续发展,形成了我们现在听到的仁化八音。

另一种传说是八音渊源于戏曲,在清末民初,几位唱祁阳剧的湖南师傅来到仁化扶溪镇巡演戏曲,在吹打乐中逐渐发展成八音,作为一种乡村的民间音乐文化,艺人在各乡镇传授演出,后来当地谭世昊等人拜他们为师,并且在他们的演出中,又融入了当地的民间素材,曲调、韵律极具地方乡村韵味,包括吹奏、击鼓、歌唱,其独特的演奏形式,通过口传相授,使得仁化八音能逐渐流传至今。

近年研究粤北八音的相关课题不多,较早涉及八音研究的论文多以广西八音研究为主,在研究粤乐、粤曲、粤剧等民间音乐中,偶有涉及广东八音的,早期在黎田、黄家齐的《粤乐》一书中提到八音班和锣鼓柜对粤乐的影响,还有范晓君教授有关粤西八音的研究,而针对粤北地区礼俗音乐以及八音所在粤北仁化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研究涉猎不多。闻韶、麻塘、扶溪等地方八音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关系密切,作为一种仪式音乐,它体现其社会价值与功能,且具有珍贵的音乐、曲艺价值。

二、八音的乐队组合及其演奏

粤北仁化八音使用的乐器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打击类乐器,如大鼓、大钹、中钹、小钹、大锣、小锣、小镲、木鱼;第二类是弓弦类的乐器,如二胡、高胡等;第三类是弹拨类的乐器,如三弦、月琴、琵琶、中阮等;第四类是竹管类的乐器,最常用的是唢呐、喉管、萧等;第五类是西洋乐器,为民间歌舞伴奏时还出现一些西洋乐器,例如大提琴、小提琴等。

仁化八音中最常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八种:鼓、大钹、中钹、小钹、大锣、小锣、唢呐和二胡,锣鼓(直径是25cm、脚高49cm、鼓高39cm、锣鼓鼓锤长度33cm),小锣(直径21cm、小锣锤长度22cm),大锣(直径42cm、大锣锤长度30cm),钹(直径是33cm),小镲(直徑是19cm)。而闻韶八音又和粤北其它八音略有不同,其旋律保留了舜帝南巡带来的韶乐音符,也有8种演出乐器,分别为锣鼓、木骁、大小花钹、小锣、中钹、唢呐、二胡、琵琶。

通过考察仁化八音的乐队编制组合与演奏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乐队的组合上并没有很严格的规定,根据当地现有的条件进行安排,基本上是六到八人。演奏的形式是唢呐加上打击乐器,这是比较常见的组合形式。其次就是乐队当中的每位成员都会数种乐器,当演奏的时候,经常会有一名乐手使用多种乐器,例如打击类的乐器经常由一人轮换使用。另外在曲目的旋律音调上,并没有很多多声部旋律的演奏,通常乐队的旋律乐器是唢呐为主,使用弓弦乐器的时候会有正线反线的演奏,达到多声部旋律的效果。

三、仁化八音的仪式用乐情况与社会功能

仁化八音是流传于粤北仁化县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八音乐器,有时也结合佛教的一些法器,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这些地方八音队表演融入了当地民俗传统的衣裳道具,主要以红白喜事的行乐演奏为主,反映了仁化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色。2011年“仁化八音”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仁化八音主要表现在音乐、地方的方言道白。通常在八种场合使用:结婚;做大生日;乔迁(入伙);满月酒;庙会打醮和谢土;农历五月初八(龙母娘娘生日)和农历八月十二(龙母娘娘登基纪念日);拜祖(扫墓);丧事。

办喜事的曲调有《开工调》(大开门)、《闹台调》《走路调》《拜堂调》(敬酒调)、《谢主调》,其节奏欢快,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是结婚、生日、乔迁(入伙)、满月酒常用的八音曲调。在婚嫁仪式上的八音演奏也有一定的讲究,按照娶亲的程式分为六个部分,例如迎宾曲、大开门、娶亲调、闹席调、拜堂调、送客调,要根据仪式进行的不同时段演奏不同的曲调。以闻韶八音为例,在婚嫁喜庆的场合,八音班的开场曲子常常由《放炮鼓》引领,锣鼓一响,唢呐、木骁、大小花钹、小锣、中钹齐奏,曲调旋律比较热烈,宾客共同庆祝喜庆之事。演奏完《放炮鼓》后,《闹台》接踵而至,乐队中唢呐、二胡、琵琶停止演奏,《闹台》曲子的用意是催促客人上桌就席;待宾客就位后,下一个程式就是《闹席调》,有时也演奏高潮跌宕的《满堂红》,除了二胡、琵琶外,所有乐器均随着锣鼓的指挥和演奏,将喜庆氛围推到高潮。当新郎、新娘拜堂时,乐队要掌握八音的旋律和礼仪程序,最后到《送客调》,送客调的旋律一般会比较抒情缓慢。不同的乡镇办婚嫁喜事,根据当地的风俗,八音班都是婚礼家的男方主家雇佣,新人结婚日当天,八音班师傅一早到达主人家,乐队的成员一般上身穿红衫,下身穿红色裤子,点上香,封个红包,并放一挂鞭炮,奏《大开门》,以示请神。开始奏乐时,八音班在主人家里演奏时是坐奏的形式,当去迎新娘的时候,乐队要营造一个热闹红火的气氛,这时的用乐形式是行奏,常奏《走路调》,有时也会奏《小开门》《大开门》,这个时间八音班要持续的演奏,接亲后在拜堂时也会演奏《拜堂调》《满堂红》《八仙齐鸣》等热烈欢庆的曲调。直至新郎、新娘拜堂完毕,闹完新房,八音班的工作才能结束。

办白事时,丧葬仪式演奏分《走路调》《吊香调》。通常演奏凄凉、悲伤的曲调,旋律哀伤。当地的传统习俗是当有老人过世,都要请八音班去演奏,在丧事仪式过程里,八音班也有一定程序:八音班艺人凌晨到达事主家,也是上香请神,稍事休息后开始演奏,白事使用的乐器有唢呐、大钹、小鼓、大锣、小锣、小镲等。一开始时,一定有大锣和小镲、唢呐,一般会持续吹奏一段时间;第二步是吹奏送葬曲,《走路调》是行进中演奏的八音,音调配合行进的步伐,节奏感较强。乐曲的速度缓慢,由打击乐和唢呐交替表演,通常丧家亲人悲哭哀号、沿途燃放鞭炮。回到家后是主人家哀悼時间,吹奏《吊香调》,在不同的乡镇,演奏曲目稍有不同,例如闻韶八音,白事一般会演奏《哀调》《小歌场》,此时旋律以平稳、低沉的曲调为主,通常以委婉、忧伤的曲调表达对故人的哀悼之情。

还有八音在庙会的祭典当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汤圆,还要拜神祈福,按各地的习俗在庙会开展舞醒狮、舞春牛巡游等活动,场面都非常热闹和隆重,八音的打击乐、吹奏乐轮番上场,八音队盛装巡街演奏,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旋律热烈而欢快。而在庙会祭典时,人们到寺庙里烧香酬神还愿、开光等,有“打醮”“抢炮”等活动,八音的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云霄。仁化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扶溪镇的南台庙(龙母庙)和石塘镇龙母宫的龙母庙会,也会请八音班吹奏《拜神调》。

通过对八音组织形式及性质、活动场合与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可将其音乐文化模式利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具有乡村特色的音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作为韶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广东民间礼俗音乐的八音,对弘扬粤北民俗音乐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广东汉乐、粤北仪式音乐、客家音乐文化的整体研究,并对中国民间礼俗音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学科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结语

仁化八音的主要用乐场合包括婚丧寿诞等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等生活仪式、酬神祭祖等信仰仪轨、庆典节日等,它不仅贯穿着一个人整个生命过程,也连接着一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节点。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的礼乐观、朴素的信仰观、真善孝亲与和睦邻里的伦理观等价值内涵。同时研究仁化八音特有的音律,也具有重要的音乐文化价值。通过进一步探索粤北仁化八音会这一类传统音乐会社与民间礼俗之间的文化渊源,利用田野在场的考察研究,针对音乐背后的历史发展变迁轨迹进行整理,并结合地方志书、学界文著的记载论述,发掘更多岭南八音行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音乐元素。在美学精神层面,仁化八音也彰显出对人生和生命的关怀。通过对仁化八音地理和人文环境、八音和民俗活动、八音会技艺的传承以及八音会的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索,找寻仁化八音对民俗活动潜在的文化内涵和对于构建当地整个民俗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更好地对八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互联网络不断发展的当下,我们也借助于网络媒体这一平台,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和宣传这一民间音乐,保护与弘扬我们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仁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仁化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范晓君.粤西八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
浅析音乐的美育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当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社会功能分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
浅析维吾尔族乐器独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