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州乱弹现状研究

2021-01-13邵文漪

艺术评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剧种台州文化遗产

邵文漪

摘要:台州乱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且至今仍以活态流传于台州地区。然学界对该剧种的理论研究与关注度不高,一方面研究者寡,另一方面研究视角较单一。本文从现有研究成果、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传承现状出发,对台州乱弹进行细致分析,认为应从唱腔形态、剧目的整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更多研究力量。

关键詞:台州乱弹  艺术特色  地方戏曲  国家非遗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4-0001-04

台州乱弹原流传于台州黄岩地区,又名黄岩乱弹。其发轫于海盐腔,兼收昆腔、高腔、乱弹腔,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流传于台州等地的徽调、滩簧、时调等唱腔,最终独成一家。历经四百余年,迄今仍以活态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拥有较高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一、研究现状

王小天《基于田野调查的台州乱弹研究》是在实地考察获得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对台州乱弹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论文分为访谈实录、历史发展、伴奏行当、形态与亟待解决的问题等五个方面。其中,音乐形态研究在同类型成果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作者认为台州乱弹多为曲牌体结构,旋律出现上四度、下五度的移宫转调现象,造成调式的不稳定感,且具有复调因素,以协和和弦为基础,兼有不协和音程,在音区、音色以及旋律进行上分工明确。节奏分有板无眼、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散板等四种形式。此外,作者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台州乱弹面临的人才培养不易、人手不足、观众有限、剧目流失等问题是制约剧种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文中呼吁加强保护与传承力度。

章佩君《台州乱弹嬗变及发展趋势研究》指出台州乱弹剧目全年不断,主唱高腔、昆腔、黄皮,是融合了台州地区的各种声腔剧种而成的多声腔剧种,并认为台州乱弹声腔的独特性有其特殊的历史成因。

奚慧敏的《从参军戏到台州乱弹的戏曲发展》将1987年随灵石塔整修出土的砖雕与《东京梦华录》中所作记载作对比研究,认为唐代参军戏曾在台州盛行,且台州乱弹之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参军戏,是参军戏的进一步演化。但在具体论述南戏、参军戏与乱弹之间的传承关系、特性描述、三个剧种之间的差异等方面可再加强论证。

林荫《从台州乱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论述了台州乱弹的发展历程、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他认为台州乱弹应当继承和发展并进,由此提出可适当借助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挖掘、抢救工作。他强调保护者应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大众性,因而首先要解决传承人问题,并倡导以国情为基础的市场化发展,从实际出发制定措施,尽可能地保留原有韵味。

阮嘉禾《关于台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州乱弹的研究》对台州乱弹的唱腔、语言、乐器、乐队、表演艺术的独特性等内容进行论述。他认为剧团的体制和经费不足是制约台州乱弹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规划。

赵燕《台州乱弹的现实困境与保护策略研究》,也提到台州乱弹传承青黄不接、剧团体制不定、政企缺乏规划的现状,并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更新传统剧目、重视学校教育、创新剧团体制。该文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青少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具体实施步骤上可再深入。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多是从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对台州乱弹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其中涉及非遗传承的建议都比较宏观,且存在套用其他非遗项目保护策略之嫌,故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存疑。特别是在音乐本体方面的研究仍显匮乏和零散,这些遗留问题给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发展历程

台州乱弹自明末清初就在台州黄岩区最早形成,时称“黄岩乱弹”,后在台州一带得到迅速发展。民国前后,台州乱弹进入全盛时期,逐渐发展成全国少有的多声腔剧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深远。至抗战时,由于经济萧条,艺人们生活窘迫,流离失所,各种戏曲都进入到发展的停滞阶段。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台州乱弹已无完整的班社。1955年,经浙江省文化厅批准正式成立剧团,改名为黄岩乱弹。这一时期台州乱弹的创作、演出得以恢复,作为“戏剧的活化石”得到了传承与弘扬,演出范围也扩大到温州、宁波、余姚、嵊县、新昌、平阳、乐清、瑞安等地,广受民众欢迎。1988年开始,由于越剧的兴盛、观众的需求以及剧团体制等多种原因,台州乱弹剧团再次陷入瘫痪,被迫停演。 随着老艺人年岁日高,这一古老的地方名剧濒临失传。1996年,《光明日报》记者叶晖率先刊发呼吁文章或制作呼救节目,发出拯救台州乱弹的呼声,然效果不大。2001年1月,中国昆剧研究会会员方不割在国际互联网上制作网页《SOS,台州乱弹》,引起各方关注,并吸引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来台州拍摄专题节目《寻觅台州乱弹》,新华社、中新社等也播发台州乱弹上网呼救消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也转发了这一消息,引起台州市各方面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底,抢救保护台州乱弹办公室在台州成立。经过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努力与资助,2005年,台州海东方乱弹剧团正式挂牌,沉寂了16 年之久的台州乱弹终于重新唱响。2006年底台州乱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台州乱弹的保护与研究走上了正轨。

但时至今日,台州乱弹唯一现存剧团为公助民营性质,演员没有正式的编制,剧团无法可持续长远地发展下去,政府虽然给予许多的资助,但是缺少足够的长远统筹,导致管理淡薄,创新意识缺乏,竞争力不足,始终无法扩大到台州乱弹的受众面。并且现存的艺人年老多病,不能从事演出活动,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湮灭。

三、艺术特色

台州乱弹作为台州的地方剧种,是在“海盐腔”“昆腔”“高腔”等影响下,结合台州方言而形成,是中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剧目非常丰富,现存三百多个剧目,可分为昆腔戏、高腔戏、徽戏、乱弹、滩簧、改编剧等六大类。剧本多以台州本地发生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蓝本创作,极具台州本土化特征。现存的台州乱弹剧目数量虽多,但是可演出的数目却十分有限。台州海东方乱弹剧团的青年演员依然稀缺,行当不齐全,培养人才耗时长,导致台州乱弹始终无法成为大众剧种。

台州乱弹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仍旧是依靠昆山腔来创作的,后来才逐渐被乱弹腔所替代,形成多声腔融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在昆山腔的运用上由于地理原因与永嘉地区流行的永嘉昆曲十分接近,台州乱弹的昆腔属于曲牌体,多为南曲,这也和永嘉一带作为南曲的发源地有着一定联系,板式通常为一板三眼,又由于历史局限性,过去的台州乱弹演员均为男性,所以在定调上习惯男女同宫,在现代的发展中由于女性的加入,在创作和发展上关于调性的确立上还需要斟酌考虑。

台州乱弹唱腔的结构主要有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演唱和发声方法因行当而异,其发声方式依靠充沛的气息支撑坚实的胸腔共鸣做基础,与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台州乱弹将文戏舞做,武戏文唱,主要以独唱为主,彰显了中国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一般演员在演唱时均有器乐伴奏,帮腔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句句相帮,也有各唱一句,或轮唱、对唱帮腔形式。其中板腔体中又有运用板腔体的变化体—滩簧调,增强了这一部分曲牌的叙事能力,又有“起平紧叠落”的结构,使曲牌的抒情与叙事功能达到统一平衡,同时分男女工,为当代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定调依据。

台州乱弹的伴奏乐器与其他剧种相似,主要以打击乐器、拉弦乐器、竹管乐器为主,除洛梆子运用小唢呐进行伴奏以外,其他的演出剧目沿用曲笛为主、板胡为辅的演奏风格。伴奏的音乐风格充满江南丝竹风格细腻、支声性复调织体的写作手法。其中台州乱弹的曲牌可分为文场曲牌与锣鼓谱两种,其中文场曲牌的数量有30首,锣鼓谱有17首。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在继承传统伴奏乐队的基础上,加入弹拨乐器、西洋乐器。西洋乐器的加入为古老的传统地方剧种加入了强大而又年轻的生命力,通过西洋乐器特有的表现张力为传统戏曲服务,增强了台州乱弹的可塑造性与可创新性,并扩大其受众面。

台州乱弹不同的器乐配置对应不同的场面,《大过场》以大小唢呐齐鸣来表现坐堂、迎亲等重大而热烈的欢庆场面;《小过唱》则是用笛子、板胡辅以小型打击乐器表现喜庆场面。台州乱弹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上很有讲究,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手脚并用打击大鼓来增加独特的音响效果,还为每个板腔创作专门的“启唱锣鼓”,是唱腔与念、做、打的过渡性部分,在台州乱弹的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台州乱弹的武场虽然没有文场那样丰富的和声与复调性,但是对鼓师演奏的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锣鼓乐的丰富性上可以媲美交响乐的音响效果,甚至连交响乐都无法取代它独特的音乐地位。

在行当上台州乱弹沿用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旦角中的丑旦又由小花脸来扮演,和其他的戏剧表演艺术一致,都结合了地方方言,形成具有台州方言意味的台州官话,既保留了丑角运用方言表达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又增加了台州乱弹的交流与传播能力。

四、传承现状

台州乱弹作为录入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的稀有剧种,受到当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台州市非遗中心投入经费,推动各级各类项目进行台州乱弹的理论研究,本地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对台州乱弹也投入了大量科研力量。

笔者不揣浅陋,认为对于台州乱弹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深入实地,切实考察,我们不仅要对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此类濒危剧种可借助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方法,抢救性地记录曲谱,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此次,我们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艺人,发现台州乱弹主要面临人才培养不易、人员流失较多、知名度有限、受众面小等几方面问题。特别是1956年以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大多在“文革”中流失,甚至历史上对待台州乱弹采取纯用西洋乐器伴奏而使其民族性韵味缺失。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台州乱弹的保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要重视对剧种的广泛调查、挖掘工作。在当下,对台州乱弹的抢救性“发掘”已迫在眉睫。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融入数字化手段保存唱腔的音像、视频、文献等资料,使其能够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能够提供更完善的观赏条件,使观众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文化遗产。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大众性的系统工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全民参与,这不仅仅是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文化爱好者的工作,更是每一个普通大众的职责。媒体以及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发现剧种的生存与发展规律,从而将保护和发展工作形成机制,使之能持续有效地开展。

第三,要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其中关键就是要解决传承人的问题,要保护传承人,并鼓励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的延续。同时鼓励非遗与时代同步,赋予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印记,增强其生命力,使之与人民产生共鸣。台州乱弹的传承目前多依赖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极不稳定,且具有较强的即兴性,对于唱腔艺术水平的精细化提升不具优势。相反,应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创建一套规范的教学体系,由专业人员介入传承与创作,在继承、发展唱腔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注重观众培养,只有在发展中保护,才是活水之源。

第四,要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道路中,要充分发挥非遗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通过自身创造的效益,保护与经营一些不具有创造经济利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但对台州乱弹这一古老而常新的剧种,传承或保护都要从实际出发,以民情为基础,否则会使传承将流于表面,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五、结语

当前台州乱弹的老艺人日渐衰微,对他们的调查资料尤其匮乏,虽然现代科技已经能够帮助我们记录下来一些珍贵的影音资料,但是对老艺人的口述史及曲谱的研究与记录迫在眉睫。此外,来自田野考察的一手资料依然十分稀缺,即使学界有零星学者已对该剧种进行了田野调查,但投入的科研资源仍显匮乏。特别是现有成果主要都是对现存剧目的研究,而对传统经典剧目和声腔特点的研究都显薄弱。

参考文献:

[1]王小天.基于田野调查的台州乱弹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2]阮嘉禾.關于台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州乱弹的研究[J].文化学刊,2016(02).

[3]奚慧敏,张雁滨,熊睿.从参军戏到台州乱弹的戏曲发展[J].大众文艺,2015(08).

[4]赵燕.台州乱弹的现实困境与保护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4(09).

[5]章佩君.台州乱弹嬗变及发展趋势研究——兼论地方剧种的生存、发展与创新[J].电影评介,2013(12).

[6]曹登银.台州乱弹:中国戏剧的“活化石”[J].观察与思考,2011(09).

[7]林荫,汤蓉岚.从台州乱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J].四川戏剧,2008(06).

[8]曹文海.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台州乱弹戏曲音乐探析[J].四川戏剧,2010(03).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剧种台州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Tough Nut to Crack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