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2016-12-24王俊

艺术评鉴 2016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壮族价值观

王俊

摘要:天琴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弹拨类弦鸣乐器,也是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重要法器。本文以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的壮族(布偏)一带流行的天琴为研究对象,介绍峒中一带天琴的形制特征及演奏形式,并对天琴文化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以及其中反映的价值观进行浅析。

关键词:壮族(布偏) 天琴 社会功能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6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32-04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是广西西南的一个边陲重镇。峒中口岸属国家二级口岸,与越南平辽县仅一河之隔,是一个汉、壮、瑶、侗、京等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镇。依据防城县志记载,峒中镇是两弦天琴的发源地。

天琴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弹拨类弦鸣乐器,同时也是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重要法器。天琴主要流传于广西中越边境防城、宁明、龙州、凭祥等地的壮族地区,其所形成的特定族群、特定区域的文化习俗现象至今保存良好、特色鲜明。本文以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的壮族(布偏)一带流行的天琴为研究对象,介绍峒中一带天琴的形制特征及演奏形式,并对天琴文化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以及其中反映的价值观进行分析。

一、峒中天琴的形制特征及演奏形式

天琴是壮族(布偏)称为“天乐”的文娱活动中唯一使用的乐器,既可用于独奏,也可用于伴奏。所谓“天乐”,就是用天琴独奏或者伴奏的各种文娱活动形式的总称,依照其表现手法可分为“弹天(曲)”“唱天(歌)”“跳天(舞)”三种类型。“天乐”最初是由“天婆(巫婆)”在“做天”①仪式过程中使用的原始宗教音乐,并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天”仪式中的艺术形式也逐渐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传唱、演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弹天(曲)”——天琴演奏的乐曲,因靠口传心授而无曲谱,所以曲调较简单易学,并且在仪式和生活中演奏的曲调均相同;“唱天(歌)”——通常用天琴伴奏,演唱各种叙事歌曲,例如,做天仪式中的祈福、求花、添粮、解难等,以及日常中所唱的情歌、说教等,题材极为丰富;“跳天”——将天歌、天曲、天舞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除了在仪式中表演以外,同时也出现在重要的节日和喜庆场合。由此可见,这三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天琴”。

峒中一带的壮族,自称为偏族,长期以来一直都以天琴作为本民族的传统乐器,每年的春节、农历“三月三”等重大节庆,都会举行盛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活动。据笔者从2015年至今对峒中偏人使用的天琴考察,现峒中偏人使用的天琴大多都是由板八村陈秀坚老人改良后的新式天琴,并在外观上加以修饰。旧式天琴与新式天琴形制上比较,旧式天琴有些可拆装为三节,有些不可拆装,新式天琴皆可拆装为四节;旧式天琴无任何图案装饰,而新式天琴外观有精美的彩绘图案;旧式天琴的琴杆用木制,新式天琴的琴杆不再只用木制,而是用打磨好的空心钢管外包一层木,相比旧式天琴更加坚硬不易损坏。

新式天琴由琴头、琴杆和琴筒三个部分组成,形状似汉族的三弦,而峒中偏人所持的天琴只有两弦。天琴总长度约107厘米,琴头顶端雕有一个凤凰头,起到装饰的作用;琴头中部还刻有两个方形帅印,帅印之间镶有一块小圆镜(艺人称为照妖镜);琴头下部有一个半月形弦槽,弦槽两侧穿有两个琴弦轴,作为系琴弦和调音之用。琴杆细长且直,约70厘米,正面作指板,无品。琴杆上均刻有龙和凤的图案,以示天琴为“端娅”的化身。琴筒用葫芦壳或椰壳制作而成,直径约12厘米,琴筒面用薄木板或竹壳封盖,木制的琴码安在琴面上,用两条胶丝做琴弦。峒中天琴定弦为sol-re或la-re,常用音域可达八度、九度。

天琴的弹奏姿势有坐姿和站姿两种。坐弹时将琴筒置右腿外侧,琴杆左斜胸前,双脚前伸,佩戴脚铃或铜串环的右脚,跨于左脚之上随节拍晃动伴音。站立弹奏时,琴筒置右腹前,也可栓系背带挎于体侧,左手按琴弦,右手以食指勾拨琴弦,或食指、拇指执拨片拨弹。

天琴的结构、定弦和演奏法,都别于其他乐器,所以才有了古朴的造型、独特的音色以及奇异的音乐风格。并且是壮族偏人们举行唱天、跳天、禳灾驱邪、祭神祈福活动时所用的主要乐器,故称天琴。

二、峒中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渗透

天琴,有多重“身份”,其自身是一种乐器,但在“做天”仪式中成为天婆的法器。因此,天琴从“娱神”到“娱人”的使用场合转变伴随着身份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的社会功能。

(一)宗教功能——传承功能

艺术往往脱胎于宗教之中,宗教与艺术这两者是联系最密切的人类文化,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毕竟,人类的精神世界离不开宗教信仰,而人类的现实生活又十分需要娱乐。民间音乐文化的原本存在方式大多都与仪式活动相关,存在于宗教仪式中的声音也通常起着沟通神与人的媒介作用,因此,这时仪式中的音乐便成为宗教与人之间产生思想意识共鸣的重要途径。天婆在做天仪式中,天琴作为仪式音乐的主要法器(乐器),由天婆通过奏响琴声,向“天神”传达民意,并为民众祈求平安、赐福祛灾、逢凶化吉。这是偏人民众对“天”的信仰,对“神”的内心召唤和精神寄托。

笔者在田野调查时了解到,当地民众请天婆做天,一般都有以下几种情况:家中有人生病,医治难愈;家庭生活不顺利,逢灾遇难;夫妻结婚多年,难孕等多种情况。通过笔者的考察,虽然说当下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当地依然还存在邀请天婆到家中做天的现象,时间大多集中在农历正月和二月。不难看出,“做天”仪式已经成为偏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天琴正是做天仪式中的重要实物载体,承担着沟通人与神的媒介作用,同时也是偏人民众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从天琴文化具有的宗教功能,可以折射出其另一个重要功能——传承功能。赋予天琴文化传承功能的无私者,便是天婆。为何说天婆是无私者?这要论及到天婆的度身经历。每一位天婆在度身前都会受尽病痛折磨,或者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的现象,并且医治也不见好转,只能顺应了“天命”才能得以康复。很多天婆表示做天也实属无奈,一是要遵守很多禁忌,不能做脏活累活,有些天婆家中的男子长期在外打工,自己在家中又必须要遵守戒律,从而对家庭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二是天婆一生中要做三次“天酒”仪式,对于家庭本就贫困的一些天婆来说,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她们试图摆脱宿命,但最终还是难以逃离,只能服从天命,拜师学法。每一位度身后的天婆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天琴,天琴具有介质的作用,同时也是握在天婆手中的法力,天婆一旦奏响天琴,便会有无边的法力。因此,天婆在拜师学法时必须要学会使用自己“法器”(乐器)。从某种意义来解释,通过天婆度身学法的这种传承方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正因为其具有的强制性,天琴文化的传承才有了保障。

(二)文娱功能——外交功能

“民俗文化不仅仅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同时供民众享受和利用。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我们会发现传承于民间的大部分民俗活动,都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②天琴,作为民俗活动,自然也有娱乐功能。据笔者调查,“天乐”的活动除了在做天仪式外,偏人在平时日常中该活动并不常见,而“天乐”的娱乐活动,包括“弹天、唱天、跳天”等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节日——春节、农历“三月三”。

每到春节和农历“三月三”,汉、壮、瑶等民族齐聚舞台,各自展现各民族专属的文艺节目。而此时,壮族偏人不论天婆身份,不分男女性别,只要懂“弹天、唱天、跳天”都积极参与表演,使得这一具有浓厚壮家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如一朵瑰宝奇葩灿烂地绽放在世人面前。此外,还有许多受邀来自越南的艺人们的精彩歌舞节目,包括与峒中偏人同源的越南平辽的岱人(同源的两国民众有着相同的信仰和习俗),他们也带来了弹天、唱天等表演,同时还与我国峒中偏人一同“弹天对歌”。促使来参加活动的人们能更直观的了解壮族(布偏)“弹天(琴)”等活动的文化形态,也让“天琴”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在如此丰富的社会平台上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在越南广宁省平辽县,每年农历“四月四”会举行较大型的文艺活动,并且都会邀请我国峒中壮、瑶同源民族的民间艺人同台演出,同时也会邀请峒中镇及防城港市的领导前去观看指导。此外,在中越边境两国相邻村寨的“结义仪式”中也少不了中越艺人,同台“弹天对歌”的景象。

从“天琴”具有的文娱功能来看,不仅能够将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时也促进了中越边境文化积极健康的交流与发展,并且对维护中越边境和谐安宁起到重要作用。

三、峒中天琴文化与时俱进的价值观

天琴文化是一种融合宗教、艺术、娱乐为一体的多元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于民间,活跃于民间,作用于民间。透视其社会功能所反映的价值观,无形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暗相吻合。

身心和谐的价值观——天琴文化在地处偏远山区的人民群众之间起着调节身心健康与和谐的重要作用。地处十万大山南麓的峒中镇,今日虽比往日交通较为便利,但山路依然崎岖难行,生产力较差,医疗设施不完善。在人们的身体健康出现重大疾病而当地医疗机构无法治疗,或是医疗费用太高民众无力承担时,便会请天婆到家中“做天”,这时天婆便会奏响天琴呼唤神灵庇佑以此来消灾解难、祛病延年。当地民众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宽慰,从而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希望,这也可以说明天琴文化对当地民众的身心和谐与健康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调节与引导的重要作用。

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分子,一个人的身心和谐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健康和谐,一个家庭的健康和谐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很多千奇百态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人的问题。不论在仪式还是生活中,天琴文化对于个体的调节和帮助,实质上也是对当地的民众、家庭和局部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由于天琴文化带动了当地民众尊重自然、崇拜自然的心理特点。通过对“天神”及“端娅仙官(乐神)”的崇拜,已延伸到对“山神”“树神”“土地公”等神灵的敬畏之心,并促使当地民众对于大自然的崇敬与保护的意识形态。③在当今工业发达的社会,许多城市开山、填海、建楼房,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发达地区生活富裕、交通便利,但却失去了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源。生活在偏远十万大山南麓的峒中民众,虽然生活较贫穷,经济较落后,但在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他们不为利益破坏本真,依然传承着天琴文化,依然坚守着本民族的信仰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因而才能始终生活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歌舞天堂”。

笔者在田野考察中收录到当地民间艺人所弹唱的曲目,在此列举其二以释上文观点:

植树造林篇——

春栽嫩树初长成,树苗长势高又快。

芭蕉桂皮绿油油,松杉茂盛我手植。

树木成林得青山,我手植树亦成林。

千栽万植虽辛苦,我们切莫得荒废。

后生年幼需立志,植树事业代代传。

山岭成林得茂密,愿此青翠永不变。

以歌解闷篇——

远方客人到我家,我得欢喜把歌唱。

你们采访我的歌,唱给你们做留念。

以前有歌闷在心,今天高兴大方唱。

你们采访我的歌,唱着开心做留念。

采访到的好歌曲,愿你把歌传下去。

如今赶上好时代,欢迎大家来采访。

采访连连得欢心,愿你把歌传下去。

唱出好歌送你们,要多少来唱多少。

愿这歌声传四方,欢迎你们再来访。

歌声闷在心里久,今天唱来改心闷。

要多少来唱多少,你们多多来采访。

过去自己唱来听,今天唱给大家听。

现在大家来采访,我们高兴把歌唱。

过去没人来采访,只能把歌闷在心。

今天你们来采访,我得欢心把歌唱。

愿这歌声传四方,弘扬传统心欢喜。

由此可见,天琴文化中所承载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对峒中偏人民众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甚至对促进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极为重视的意义。

四、结语

任何文化现象渗透的社会功能,以及其对当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与作用,都不可孤立看待。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文化所带来的社会功能及价值意义都是彼此相互影响的结果。天琴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宗教信仰和娱乐需求的功能,从宗教功能到传承功能,从文娱功能到外交功能,进而从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中反映出其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并且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如此壮阔的历史人文景象。天琴从远古缓缓走来,保留着壮族最原始的农耕以及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涵,并逐渐与现代文化接轨,在一定区域的民族性格孕育下,凝聚了浓厚的乡土人情文化底蕴,于是便运用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充分发挥着独具魅力的社会功能,展现出壮族布偏古老的传统文化。

注释:

①“做天”——在峒中偏人中所流传的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并以歌、舞、乐为其载体。据笔者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及实地考察,将“做天”种类归纳为:祈福、添粮(增寿)、求花(求子)、解难(消灾治病)、送花园(送满月后夭折的小孩)、送灵魂(送去世的人)、礼顶(替天婆解难)、做天酒(天婆度身)。

②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院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7 页。

③依据当地的信仰习俗以及做天仪式中的唱天内容皆可反映当地民众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参考文献:

[1]杨秀昭,卢克刚等.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2]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3.

[3]何洪.壮族“天乐”研究[J].艺术探索,1997,(s1):63-69.

[4]孙航.神坛上的牺牲广西壮族“天婆”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3,(01):170-183.

[5]孙航.“魔”与“天”之比较研究[J].歌海,2012,(06):4-8.

[6]黄炳祥.广西峒中壮族偏人天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2014,(04).

[7]防城港市防城区文化馆资料.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壮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壮族山歌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