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及时代价值

2021-01-13孙宇栾亚丽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孙宇 栾亚丽

〔摘要〕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基本形成到最终确立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不同阶段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为切入点,从现实的人出发,依托生产劳动实践,通过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证实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是价值的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内核。

〔关键词〕 马克思;人民主体;社会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3-0010-06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一系列“批判”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充分分析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关于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著述,但这一思想实际上贯穿唯物史观的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现。

一、从经典文本看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在上中学时就把个人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与全人类的解放联系在一起,萌芽出人民主体思想,这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他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1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所表达的人民主体,指的是人类的绝大多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里,极为赞赏伊壁鸠鲁的自由思想和无神论观点。他在运用自我意识哲学解读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过程中,主张人的主体性和自由,通过批判宗教神学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反对剥削和压迫的存在。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普魯士政府独裁统治、剥削压迫人民的文章。特别是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等文章中,他批判普鲁士王朝新书报检查令的虚伪性,认为报刊本是人民表达诉愿的公共场所,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具有公共性、普遍性。这一时期,马克思虽依然强调精神、理性的作用,但现实中的一些物质利益问题迫使他不断思考,促使他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

总之,受时代背景、社会因素和个人家庭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特别是对新闻出版自由、物质利益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催生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形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首次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批判其将国家视为主体的错误。马克思认为家庭和个人是构成政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市民社会是国家产生的前提,是真正的现实主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颠覆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这为人民主体思想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抬高君权、贬低人权的观点,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国王的权力是建立在人民权利之上的思想。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不能单纯地归为宗教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市民社会成员和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犹太人问题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德国旧制度的本质。即便是政治解放,人也不能从物的依赖中解脱,所以马克思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人类解放,除此之外没有能实现人的本性复归的途径。马克思认为,要用真正的革命实践来解决德国的现实问题,这种“实践”是新哲学与主体性活动的结合,在这样的革命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马克思在同贫困的无产阶级密切往来、参加工人运动中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指出德国(欧洲当时最落后封闭的国家)无产阶级主导着整个人类解放事业,代表着全社会绝大部分人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着人类的解放。

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他分析了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问题,研究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主体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形成。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最终确立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劳动理论分析人民主体地位,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在于人是有意志、能够自由自在地开展生命活动的类存在物,这种生命活动体现在生产活动中。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种类本质的生产活动是与人相对立的,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决定人的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发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必然处于贫苦悲惨的境遇,而这一切源自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者实现主体地位的根本办法就是消灭私有财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指明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真正消灭了私有财产,人不再依赖于物,摆脱了自我异化,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真正实现主体性的发挥。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主要批判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鲍威尔看来,历史的主体和发展动力是自我意识,群众是精神和历史发展的敌人,是批判的对象。对此,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和“生产方式”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的前提,而“有生命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因此,“有生命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社会与历史,人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马克思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等原理,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完全沦落为资本家获得资本的工具,不体现任何作为人的主体性,异化劳动使人苦不堪言。而造成这种“异化”的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奴役性的分工,“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2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这个真正的共同体社会,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主活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被彻底消灭,人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质,发挥主体地位,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总之,对于马克思来说,1844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他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人民实现主体地位找到了物质根源。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最终确立。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

(一)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曾在哲学史上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由少数的杰出英雄人物创造的,而占社会大多数的人民是愚昧无知的,甚至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直到历史唯物主义诞生,才彻底颠覆了这一奴役人的世界观,这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

马克思从物质决定意识角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真正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一方面依靠自然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在改造自然中不断推进文明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关于生产力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本身的发展,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者。人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着自主能动性,自主选择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自觉自愿从事生产劳动,生产活动的始终都体现人的主体性。因此,人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同时,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人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因此,一切社会变革的发生或发展方向皆是由人民群众这一生产力主体所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产能过剩与劳动人民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道,“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3 〕37,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的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发挥,每个人都成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工具,人丧失了主体性甚至是人性。所以,要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复归,成为物质生产和生产成果享受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大工业本身产物的无产阶级成为最具革命性和先进性的阶级,代表大部分人民的利益。他们将用革命斗争的方式去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解放生产力,从而恢复人民的主体地位。因此,人民是人类历史的缔造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人民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人民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正确掌握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还要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诞生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著作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天才萌芽”指的就是实践。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进行批判并继承他们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实践赋予科学的内涵。马克思对黑格尔认识到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给予肯定的,但批判其把实践看作是自我意识的抽象精神实践。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客观世界、物质是由意识创造的,世界的主体是自我意识。他们所看到的能动性,指的是意识的能动性;他们所肯定的主体地位,指的是意识的主体地位。这就把实践和认识对立起来,也就没有认识到人的真正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的唯物主义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中的人缺乏能动性,实践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仍然是抽象的活动,人只是通过客体或者直观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否定人的主体性。因此,马克思认为要从“客观活动”“人的感性活动”“主体性活动”去理解实践。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同客观物质世界发生联系,产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于主体而言,客体是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对象,这种认识和改造是建立在发挥主体能动性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实践是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民群众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这就是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与自然界产生联系,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构成社会这一人类共同体组织。马克思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界定人的本质,即人是具有现实性和社会属性的。这就把人看作是从事实践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产生了哲学界的一个真理性认识。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形成。首先,与动物相比,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实践活动的始终和发展方向,具有能动性,并逐渐确立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其次,实践活动把单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使人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又具有社会属性,成为社会的现实的人,这为人民主体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最后,实践的能动性和对象性促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加速了联合体的形成,在真正的联合体中,人民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

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历史,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又创造了社会的一切价值,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切价值,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一方面满足自身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中有巨大的价值意义。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不能得以创造,人类社会文明也不能得以继续。

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也最有资格成为价值评价的主体。评价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通过价值评价来产生价值追求、树立发展目标,促进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发展。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深受剥削压迫,但又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阶级,是人民群众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的阶级。那么,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应该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去评判、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选择一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价值形式,选择一种有利于人民的价值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的决策,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人民还应该是价值成果的享有主体。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导致人的价值丧失:“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 〔3 〕38无产阶级被异己力量剥削压迫,精神和肉体受到双重摧残。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越多,自己就越没有价值,价值成果被资产阶级占有。资产阶级无视人民群众的价值作用,他们否认人民对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这也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深刻剖析异化劳动,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阐述了人民群众是价值的主体,是价值成果的享有者。

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呢?是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 〕53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是自由发展,即不受任何因素阻碍的最大限度的发展。这种发展存在于哪里?答案是存在于“联合体”中,即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不再依赖于物,不再依赖于人,而是真正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人的价值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指的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了全部财富,创造了人类历史,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实现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主体力量。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源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提出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力量来源就是人民群众,只有相信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党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邓小平还多次强调,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的群众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加深了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提升了党的执政理念。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国内外的形势和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6 〕4。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新体现,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7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法宝

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既取得了伟大胜利,也遭遇过重大挫折,是一部“百炼成钢”史,更是一部不朽的“苦难辉煌”史。在这个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主要是因为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牢牢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让星星之火燎原,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迎来土地革命战争的高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当时的情形是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擁有装备精良的武器,而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人,是小米加步枪,敌我力量悬殊。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克服困难,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迅速,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之所以能在困难局面下取得显著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严重困难的岁月里,领袖和人民,干部和群众,休戚与共,同甘共苦,为战胜困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先后遭遇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SARS事件”、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9年底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灾害,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创,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有效应对,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6 〕122。在抗震救灾中,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救灾活动,积极捐款捐物,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特别是面临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人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把人民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在极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党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都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内核

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如一、初心不改,带领人民艰苦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这种执政自觉正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充分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价值。初心即是本心,是我们党在建党时的本心本意,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忘记初心就是背叛;使命源于初心,是初心的升华,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践要求。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内核,是一以贯之的价值诉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人民立场是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初心和使命的力量源泉。守初心、担使命,就是要把根基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党是领导力量,而人民是依靠力量。历史已昭示我们,民心向背是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风向标,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必须牢固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总之,我们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定为党的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作为初心和使命的内核,其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人民情怀。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6〕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737.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最有思想的句子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