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心理“脱敏”,打造轻松交往
2021-01-13孙艺萌
孙艺萌
摘要人际交往敏感是大学校园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本文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深入分析和解释了大学生人际敏感问题的心理形成机制,并对一名大学生人际交往敏感问题案例进行了临床诊断和干预,巧妙运用其崇拜目标调动其积极情绪及态度,进行个性重塑,解决了其人际问题,学习和生活也步入正轨。经过实践发现,该技术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研究说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干预人际敏感问题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 人际关系敏感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 元认知干预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8.057
Do a Good Job in Psychological "Desensitization" and Create Easy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ofmetacognitiveinterventiontechnologyininterpersonalsensitivityofcollegestudents
SUN Yimeng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obstacle in university campus. Through metacognitive interventiontechnology,thispaperdeeplyanalyzesandexplains thepsychologicalformationmechanismofcollegestudent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roblems, make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on a cas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roblems, skillfully uses its worship goal to mobilize its positive emotion and attitude, reshapes its personality, solves i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gets on the right track in learning and life. Through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technologyhasremarkableeffectandsimpleoperation.Somesuggestionsarealsoputforwardfortheimprovementof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ability.Theresearchshowsthatmetacognitiv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technology is a reliable method to intervene interpersonal sensitive problems.
Keywords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ubconscious conditional emotion; metacognitive intervention technology
1人际敏感的内涵及其在临床心理干预中的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于人际关系敏感的定义主要为不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在集体场合不自在,表现为缺乏信任,无话可说,胆小,内向。有人际敏感倾向者常常表现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等特点。
本文运用金洪源教授研发的一项高效、广谱的心理干预技术,即元认知干预技术。在临床干预过程中,巧妙运用了来访者的崇拜目标来调动其积极情绪及态度,进而引申到其个性塑造方面,解决了一名大学生人际敏感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大学生人际敏感问题心理形成机制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分析
2.1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知识分类观
元认知干预技术吸取了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积极成果,将知识分为三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我们平时学习的一些常识、定理、概念、生活经验等都属于此类知识,如“天冷加衣”“口渴喝水”等。
程序性知识是对外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它一般在面临实际问题時能够自动运行并表现为能力,它在大脑中常以潜意识状态储存,即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便自动运行起来,如球员打球时,一上场就知道如何发球,如何传球。
策略性知识是对内回答“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指个体对大脑内部记忆、思维等活动的调控和指导。
2.2用知识分类观解释大学生人际敏感问题的心理形成机制
三类知识是个体用来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是个体思维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性人格缺失主要是由于三类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
早期没有获得正确的陈述性知识。当今大学生多为“00后”独生子女,父母包办了几乎所有本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和完成的事情,加之现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家长和学校往往以学生的分数来论高低,忽视了对学生人际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培养,因而使大学生们在这些方面缺乏正确的陈述性知识。比如孩子因与同学产生矛盾而苦恼时,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劝解他们以学习为重,不要在意这些事情,而不是去教他们与人交往时的技巧、方法,即使告诉了也很少通过语言一点点地去耐心指导。因此,人际交往、独立思考、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是缺乏的。
错误的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悉心照顾,使得学生凡事都会寻求父母的帮助,容易形成依赖,到了大学校园中,遇到一些生活琐事也会让他们苦恼,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也就是在大脑中没有形成解决这些方面的程序性知识。当缺乏正确的程序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时,学生往往会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进行操作,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练习强化,最终达到自动运行,成为自己的程序性知识。如果一旦进行了错误的模仿,学生也就形成了错误的程序性知识,由此造成人际交往的敏感问题。
缺乏正确的策略性知识。在没有获得正确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时,正确的策略性知识也难以具备。学生在面临具体事件时,由于缺乏正确的陈述性知识,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问题,同时正确的程序性知识无法自动运行,使他们不知该“怎么办”,因此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大多会选择逃避或是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独立的面对问题,通过尝试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正是他们缺乏正确策略性知识的表现。
3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解决大学生人际敏感问题的临床操作案例
3.1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症状表现
小雨,女,22岁,大四学生,独生子女,家境一般,父母是普通工人。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经常独自在家,父母担心小雨的安全,对她严格要求,禁止独自外出,不许和陌生人说话。
小雨本身性格比较腼腆内向,乖巧听话。从小学习成绩很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但大家出去玩时不会找她,她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时会感觉孤单。因此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和父母都会夸奖她,因此而获得成就感。
进入大学后,也很专注于学习,同学们参加集体活动时,她不愿参加,觉得一个人做喜欢的事也很好。大一时,曾暗恋过一个男生,但不敢表白,也不敢主动和其接触,始终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进入大四后开始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和陌生人去打交道,发现自己很紧张,不知所措,偶尔出错,领导没有责怪也会很内疚,很担心自己会再出错。和同学接触变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说话,甚至打招呼都会感觉很困难,不知道应该怎么说。因此而自卑,有时会很焦虑,担心自己在未来工作中会无法应对。
3.2小雨人际敏感问题形成的心理分析
成长背景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其从小就不敢和陌生人接触,缺乏信任感,不让其经常和小伙伴玩,社会性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形成,使其缺乏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一些知识和技巧。
个性特征的影响:来访者个性比较内向、胆小,交往的主动性比较差,缺少和人交往的机会,在交往过程中的表现也会使其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行。
形成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应。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条件建立起来的反射。小雨的人际敏感问题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是由多次弱刺激累积所导致的人际交往敏感,进而泛化到整个人际交往中。小雨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知识,加之性格内向等个性特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刺激点S),特别是和陌生人接触时,对于这样的情境中,情绪比较焦虑、紧张(情绪E),影响其表现,说话声音小,或举止不自然(行为反应R),然后会产生消极的认识,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行,在与人交际时就会表现不好(评价性情绪E’),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不适宜的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它有适宜和不适宜之分。小雨的自动运行的程序性知识是不适宜的。从她的症状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到,小雨在人际交往中缺少了一种正确的程序知识。换句话说,她一到交往的情境中便不知道“怎么办”了。比如,当同学突然和她打招呼时(C1),她便紧张,焦虑(A1),如果紧张,焦虑(C2),那么她就不能及时做出反应(A2),如果她不能及时做出反应(C3),那么她会担心同学认为自己冷漠(A3)……
3.3临床技术干预
3.3.1认知调整
首先,帮助来访者分析其成长过程,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使其了解其问题的形成过程,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知识和理想的情绪状态造成的,得到了来访者的共识;讲解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如怎么打招呼,怎么开始一段交谈,怎么赞美别人等;其次,讲解条件性情绪反应等原理,使其明白自己具体问题的過程,并学会调整;最后,告诉来访者要学会自我表露,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这样别人才能了解你的真实想法,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3.3.2找出小雨独立性人格缺失的具体问题,设计正确的程序性知识
和小雨共同设计具体问题情境中所需的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包括如何自然、主动地与人打招呼、问好,如何从容顺畅地与人交流沟通,如何独立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问题相信自己可以独立解决。
3.3.3通过暗示训练使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尽快运行
暗示技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暗示学习状态下,大脑的学习能力超强;第二,人的心理经验在暗示学习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第三,心理暗示技术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因此在干预过程中,我们采用临床放松训练,首先通过肌肉渐进式放松,使小雨获得一种宁静、轻松的状态,为暗示学习做好准备;然后通过风景想象、小雨理想实现后欣喜状态,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等语言内容调动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随之输入已经设计好的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因为暗示学习具有高效性,新的程序性知识就很容易建立,并且实现优势兴奋;通过多次放松训练就能实现这些程序的自动运行。
3.3.4学习正确的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一样,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或日常生活中的暗示学习获得,使小雨学会在紧张或其他消极情绪出现时,主动通过深呼吸、小肌肉放松等方法来应对,避免由此产生退缩、依赖的心理。
3.4干预效果
3.4.1干预前后SCL-90量表测试分值比较(见表1)
3.4.2来访者表述
经过咨询,来访者的人际交往得到了很好地改善。通过回访,了解到小雨与同学打招呼,交流沟通都不存在问题,越来越自然,自我评价也提高了,更加自信。在帮助老师处理各种事情时,与陌生人打交道也比较从容自然,表现较好,有时还能主动沟通,老师对于其的变化也给予肯定。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也能比较从容的去面对,不会再紧张害怕了。来访者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并表示会继续坚持调整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
4总结与反思
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应注重人际生活技能的锻炼,把握不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发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人际交往敏感问题形成的过程和心理机制进行了简单科学的分析,为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借鉴:家长在孩子早期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多为其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出去接触社会,培养其勇敢自信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要教会孩子一些正确必要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让孩子知道“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多开展一些有意义活动,保持气氛轻松愉悦,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另外对于青春期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不要质疑打击,造成学生的敏感和逆反;对于有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需求的学生来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人际交往方法和知识,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勇敢、大方、心胸宽广的性格特征,快乐学习,快乐交往,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神经症、学习障碍与个性困扰的高效解决[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5-54.
[2]马立丽,金洪源,徐伟,等.一例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4):28-30.
[3]蔡丽.先行组织者技术在系统脱敏治疗中的应用与创新[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4]車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