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干预在听力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1-13马蕾

医疗装备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识别率语句听力

马蕾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800)

听力障碍因人体对声信号接收、传导及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异常或病变,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可能与药物、感染、外伤、噪声、遗传等因素有关,如听力损失较轻患者,可称之为听力减退,听力减退严重患者,可称之为耳聋。该病主要由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药物作用所导致,临床通常表现为听觉过敏、耳鸣及幻听等[1]。因听力障碍引起的不便较为隐性,患者与他人沟通时语言识别能力较弱,极有可能引发焦虑、苦闷等负面心理,不利于疾病恢复[2]。常规护理多注重恢复患者听力方面的护理,对患者心理状况干预较少。认知干预是一种基于人们的认知及思维决定人们情绪的特殊干预方法,可通过改变家属及患者认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干预在听力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听力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3~74岁,平均(63.51±3.34)岁;耳聋程度,轻度16例,中度15例,重度17例。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52~75岁,平均(63.56±3.29)岁;耳聋程度,轻度15例,中度18例,重度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2)被明确诊断为听力障碍,且临床表现相应;(3)对本研究目的表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脾肾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2)精神异常;(3)无法正常沟通;(4)无家属随同;(5)依从性较差或直接拒绝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室内要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嘈杂环境;减少佩戴耳机时长,并尽量将耳机音量调小;并根据患者听力情况,讲解听力辅助装置的优势;针对病情较重且拒绝佩戴助听器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打消患者的顾虑,使其积极配戴助听器,并指导其掌握助听器的保养方式;正确清理耳垢,切勿自行暴力挖耳。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干预,可将其分为4个阶段,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宣教小组:由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专科门诊医师及护士共同组成,通过听力障碍相关介绍、图片展示、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给予患者早期教育,有助于患者掌握该研究的目的;耐心为其讲解关于听力障碍的相关知识,纠正错误认知,如人老即花眼、耳背,同时向患者讲解关于心理健康、生活方面的知识,并鼓励患者进行社会交流,充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干预;加强干预,以“一对一”教育为主,首先由责任护士通过与患者交流,加强患者疾病掌握认知程度以及康复治疗方式,同时再次讲述助听器的重要性及使用方式,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差的患者或家属,采取循环渐进法(由浅入深)的方式为其全面讲解。(2)生理健康护理: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食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菜或水果,并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以降低身体的刺激感,从而减轻内耳螺旋器的损害;生活护理,告知患者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逐一讲解每个干预过程的重要性及目的,同时指导患者按时按规律用药;保持病房或患者周围环境的舒适,使患者尽快融入新环境。(3)心理康复护理:与患者积极沟通,可通过观察或询问家属等方式,对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需求进行全面评估,进行针对性干预;针对听力受损较重患者可利用面部表情、手势等方式沟通;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讲述乐观面对疾病患者治疗成功的案例;并可通过握手、眼神、抚背等方式予以患者支持。(4)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交流活动,让患者感受到自我价值,同时加强家属或社区对听力障碍患者的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关怀;每个月月底进行1次归纳与总结,非特殊情况不可延误,充分落实仪器的使用情况,并查漏补缺,确保护理干预的质量。

1.3 临床评价

(1)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对两组在安静环境及噪声环境下的语句识别率进行检测,借助声导抗测试分析仪(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型号:DST-17)对两组的听阈值进行检测,其结果取平均值。(2)心理状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患者心理状况,该量表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重重度为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安静、噪声环境下语句识别率、HAMA评分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在安静或噪声环境下语句识别率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HAMA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环境下的语句识别率及HAMA评分比较

3 讨论

听力障碍会累及感知与言语识别功能,导致患者与人交流时,无法倾诉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情感及想法[4]。文献报道,听力障碍患者常常因无法听清他人讲话内容而感到焦虑、压抑,甚至发生狂躁、易怒等精神状况,临床对于听力障碍康复护理工作中,不能单纯局限于疾病本身恢复护理,也需注重心理、社会交流等方面,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因此,找寻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对提高听力障碍患者在安静、噪声环境下语句识别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听力障碍知识缺乏有一定联系,认知干预可针对根本原因,由浅入深普及相关知识内容,并将内容以分阶段、多层次的形式给予宣传教育,使得患者消除错误认知,缓解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相关负面情绪,并高度配合后期的干预以及诊治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在安静、噪声环境下的语句识别率均比对照组高,提示认知干预对提高听力障碍患者的语句识别率具有明显作用。分析其原因在于,认知干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使其充分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从而改变其错误或狭隘认知,以达到消除其行为及负面情绪的系统化护理,也是通过改变其认知模式从而起到影响患者个人行为和认知的效果;通过相关疾病介绍、图片展示、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强化患者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听力障碍的相关知识,提高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通过予以患者正确指导,如“一对一”教育,使其感受到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关于助听器的重要性,以提高其主动接受治疗的积极性;另外,在护理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负面心理,通过医护人员的鼓励,提高患者与其家属、社区的交流,同时提高院内外的交流质量,提高社区对听力障碍患者的关注与关怀,有利于患者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树立治愈的坚定信念[6]。

综上所述,对听力障碍患者给予认知干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在安静、噪声环境下的语句识别率,缓解不良情绪。

猜你喜欢

识别率语句听力
重点:语句衔接
基于类图像处理与向量化的大数据脚本攻击智能检测
基于真耳分析的助听器配戴者言语可懂度指数与言语识别率的关系
提升高速公路MTC二次抓拍车牌识别率方案研究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精彩语句
高速公路机电日常维护中车牌识别率分析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