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肺在重型颅脑损伤气喘患者盲插螺旋型鼻肠管中的应用效果
2021-01-13肖黎丽
肖黎丽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病情变化急骤,且并发症较多,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气喘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患者在救治过程中需行气管切开术,严重破坏呼吸道结构,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因此为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非常重要[2]。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置管方法,但在插入过程中会受肠胃蠕动的影响,导致置管成功率降低。有研究表明,将彭肺技术应用到盲插螺旋型鼻肠管中,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预后较好[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彭肺在重型颅脑损伤气喘患者盲插螺旋型鼻肠管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气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018年6—12月)和试验组(2019年1—6月),每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0~55岁,平均(41.25±6.2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坠落伤10例,打击伤14例,重物挤压伤9例。试验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87±6.36)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坠落致伤15例,打击伤10例,重物挤压伤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与第3版《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标准相符;有明显的外伤史;经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行气管切开术且伴有气喘;受伤至入院时间<12 h;病情稳定;家属均知情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胃肠道受过创伤;代谢系统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悬吊等待法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患者取半卧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浸润导丝,测量刻度,缓慢将鼻肠管插入胃中,拔出导丝,将管道悬空并固定在耳垂附近,让导管通过肠胃的蠕动和舒张进入空肠即可。
试验组采用彭肺技术盲插螺旋型鼻肠管:将简易的呼吸气囊连接氧气,并将氧流量调至6~8 L/min,连接人工气道,挤压球囊,控制气喘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吸气力度(17~20次/min),随着患者的每次呼吸运动,在肠胃的蠕动下将鼻肠管缓慢推入肠内即可。
两组螺旋型鼻肠管均由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规格为3.33 mm,型号为CH10-145。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误吸、反流、感染)发生率:一次性完成插管,且未出现胃肠道黏膜损伤、误吸、反流、感染等情况为置管成功。(2)比较两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费用以患者出院时的住院费用结算为主。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试验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3 讨论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技术的不断提升,肠内营养支持逐渐成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是一种新型的置管方法,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气喘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彭肺技术盲插螺旋型鼻肠管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气喘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减少误吸、反流、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悬吊等待法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无须任何辅助设备便可直接将导丝插入胃中,通过肠胃的蠕动和舒张,将导管缓慢蠕动至患者的空肠内,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4]。但是,由于多数重型颅脑损伤气喘患者均伴有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动力减弱等症状,导致鼻肠管自行通过幽门的概率降低,若患者的体位不佳,置管成功率则更低。
彭肺技术利用简易呼吸气囊连接氧气,建立人工气道,并通过球囊的挤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吸气力度结合肠胃蠕动将鼻肠管送至空肠内,操作简单,置管时间短,具有可控性,能大大提升置管成功率,降低反流、误吸的风险,有助于预防或减轻肺部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成本[5]。本研究结果亦显示,试验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气喘患者中应用彭肺进行盲插螺旋型鼻肠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反流、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且治疗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