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济法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1-01-13林丽丽

海峡法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经济法专业课思政

刘 冰 ,林丽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标和根本使命,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学校也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为了充分发挥主战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01版。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在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高校教育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纲要》中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明确了前进方向。

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现代法学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工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还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在法学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实现法学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学本科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也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完成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

一、国际经济法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国际经济法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国际经济法是法学本科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调整对象为纷繁复杂、变化迅速的国际经济关系,其中既包括私人间的国际商事交易关系,也有政府对私人交易实施的经济管理关系,还有国家间经济合作与协调关系。除了调整对象的多样,国际经济法难度性较高的原因还在于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范围较广,自然人、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主体范围广、调整对象复杂多样,使得国际经济法课程成为法学本科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的一门专业课。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国际经济法也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原因在于,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关系的能力。由于所处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运用的方法论有别以及对于国际政治关注度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会得出迥然有别的答案。例如对于下面这则新闻事件的分析:2003年7月3日,日本突然宣布对中国的鳗鱼加工品实施命令检验,查验恩诺沙星等药物。此后,相继31批中国烤鳗被通报为药残超标。日本官方网站不断发布不合格产品消息,引来媒体的恶意炒作,导致食鳗节期间中国产品纷纷从货架上撤出,中国企业不得不被迫全面停止对日发货。如果只是局限于材料文字所反映的内容,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日本政府对于进口到本国的中国鳗鱼进行检验是基于食品安全需要,而中国鳗鱼停止对日本出口是因为自身药残超标,因此,这则新闻事件中日本政府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如果运用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结合日本在国际贸易中对于中国进口商品的态度进行分析则能发现,日本政府对中国出口的鳗鱼实施的恩诺沙星检查缺乏科学依据,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以下简称为《TBT协定》)的相关规定①《技术贸易壁垒协定》第2条第4款规定:如需制定技术法规,而有关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则各成员应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在国际上,恩诺沙星不是禁用兽药,而是准用药。欧、美等国明文规定可以将其广泛用于所有食用动物(兽、禽、水产等),而且,在日本恩诺沙星也未列入禁用药中。但是,日本却对中国进口的鳗鱼进行恩诺沙星药残检测,明显违背《TBT协定》的相关规定,是典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行为。

虽然国际经济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已形成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多是立足于发达国家的立场,多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自然难免掺杂着许多维护发达国家既得利益、维持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理论和观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要严格遵循“拿来主义”和“消化主义”相结合的方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于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际经济法学的新知识、新成果加以认真细致的鉴别和评析,通过咀嚼和消化,加以吸收和创新。

(二)国际经济法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要性,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此外,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也具备可行性。

首先,教育部印发的《纲要》为国际经济法课程开展思政建设提供了整体设计。《纲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三种课程类型,分别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其中,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七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此外,《纲要》中明确提出的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为国际经济法课程开展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其次,国际经济法课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中国作为国际经济领域重要的实体之一,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能力从弱到强,并一直倡导、努力践行构建公平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些内容都蕴含着“和谐”“平等”“公正”的思政元素,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公平、平等美德的教学资源。再有,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些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正确方法论分析问题的素材与资源。

二、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遵循的原则

基于大学所有课程多都具有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肩负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用的特点而形成的“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维,即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并不要求每门专业课都要体系化、全面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要求每堂课、每个专业知识点都要硬性安排思政教学内容。专业课推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又要兼顾专业课教学的特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首先,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些重要的理论不仅是建设共产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同样也是国际经济法课程开展思政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求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以课程特点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设计符合课程要求、符合学情要求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顾此失彼或思政内容过犹不及的问题。同时,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断的用实施效果来检验实施方案、修正实施方案,力求形成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的实施方案。

其次,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突出重点原则。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要求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与思政内容相结合。如果将课程思政建设机械化理解为专业课讲授过程中需要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融入思政元素的话,可能会因为“生拉硬套”使得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成为“两张皮”,无法很好的融合。专业学科始终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课程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Dk1ODEzNw==&mi d=2247491712&idx=4&sn=a477c8d770a4145b4ed49d476245324e&chksm=ec5845d6db2fccc0cbee04eee5d340ee08ce9ade73afc4c46b5a4 4e664239a4e7d8f67232d57&mpshare=1&scene=1&srcid=0207YJ9oHQ7TPTukWFZeMbeT&sharer_sharetime=1615251448217&sharer_s hareid=ef4410b8fb683fb0730a943d7eb6ceff#rd,下载日期:2021年2月16日。,因此,在推进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意识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育的必要性,也要处理好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间的关系。在以专业知识讲授为重点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的思政内容。思政内容不一定多,但一定要重点突出,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

最后,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实效原则。“思政元素”融合到不同类型课程教育教学中希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高校教育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实现良性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而不是单纯的“喊口号”,因此,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实效,不断的通过实施效果来修正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目的和要求,笔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如下教学设计理念。

第一,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完成学生对国际经济法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认知、认同进而达到内化。渗透则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通过选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富含思政元素的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得学生能对发生在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有正确的评判,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第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应只来源于理论还应与实际紧密结合,应从历史以及现实国际经济关系中寻找、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理论知识的讲授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还能起到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的作用。

第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际经济法是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一门法学专业课。将思政元素融入国际经济法课程时,教学设计既要重视横向现实事例的选取,也要注重纵向历史事件的采用,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放眼世界,通过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大势比较、中国特色措施与国际普遍做法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与国际经济法专业知识相关联的思政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又体现与时俱进。

第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①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Dk1ODEzNw==&mid=2247491979&idx=2&sn=be532a0f110c90403cd919a5457a44c8&chksm=ec5844dddb2fcdcbb47e7f45737f0621c2c6f1df97fff32347329970 251c4b77366bacac1d54&mpshare=1&scene=1&srcid=03048BjsHWtLKnnynDz05rjp&sharer_sharetime=1615251486829&sharer_shareid=ef4410b8fb683fb0730a943d7eb6ceff#rd,下载日期:2021年3月8日。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共性,也要重视专业课程教育目标的个性;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完成教育普适性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特殊性。

第五,教师与学生同步培育:国际经济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对学生是一种尝试,对任课教师也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为此,要注重对任课教师加强师德教育、政治导向考核、专业伦理培训,使得任课教师能够较好的完成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第六、线上与线下教学共同发力:将思政元素融入国际经济法课程,除了充分利用传统线下教学的优秀教学手段,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外,还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线上教育资源和方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具有学习内容可再现化、教学反馈全员化、解决问题针对化等优势,提升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四、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在确立了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教学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还应结合课程特点制定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实施措施。为此,笔者以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思政元素融入<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基础,提出以下推进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做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国际经济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是一项全新尝试,因此,必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使其成为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必须提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使其成为合格的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为此,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首先,应树立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价值的正确认识。专业学科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专业知识的讲授自然是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但是这与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不矛盾,相反,课程思政建设能更好的挖掘、发挥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要改变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定位的错误;摒弃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的错误理解;改变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削弱专业课教学比重的肤浅认识。

其次,应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后能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有意识的融入与专业课知识相关联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在完成专业课知识讲授的同时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能使其更好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为规范自身教学行为起到保障作用。

再次,应加强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能力。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与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选用密切相关,思政元素选用得当、素材丰富会使得课程思政因内容生动、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而课程思政教学中应选取与时代发展主题契合的思政元素,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持续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意识和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不断补充与时俱进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更好了解国际经济形式、掌握中国发展新思想、新战略。

最后,应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学习与合作。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但由于课程思政对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而言尚属新事物,因此,目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通过思政教师的指导、帮助,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政素养。

(二)编制、修订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材料

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经过多年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材料。但已有的教学材料因为缺乏思政内容而不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编制以下相关的教学材料。

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修订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

与已有的国际经济法教学大纲相比,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育人目标,因此被称为“教学、育人双大纲”,明确了课程思政助力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另外,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还增加了思政育人点和思政素材两项内容,为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案是以“教学、育人双大纲”为基础进行修订的,但教案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更为详尽,增加了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主体教学内容、总结回顾、教学内容最新研究进展、课堂练习题及答案等内容,其中主体教学内容中又细化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则有利于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材料及明晰学生的活动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二则便于课程结束后授课教师比照设计意图进行教学的查漏补缺,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课件的编制是以“教学、育人双大纲”和教案为基础,但并不是教案内容的简单复制,相反,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课件具备了自身的特色:每节课的课件均以知识回顾开始,在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复习的基础上,以图片新闻或视频新闻等多样、新颖的形式引出课程新知识点,图文结合、视频再现场景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之前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安排更好地夯实了所学知识。

2.发挥线上教学优势,多种教学手段共同推进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

线上教学具有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界限的特点,使得学生获取知识更为便捷,同时,线上教学还可以发挥将教学内容再现化的优势,便于学生在课后巩固已学知识。基于线上教学的上述优势,可以在学习通平台创建“国际经济法思政案例库”,将与专业课中重要知识点相关的思政案例发布在线上平台便于学生随时阅读、查找与讨论,笔者建议案例编写在体例上可以包括:授课要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案例名称、案件事实、案件分析、案例的思政元素、延伸阅读等内容。

线上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的作用在于通过实践案例展现专业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在完成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这一学习过程可以反复多次进行,不受时间、地域的约束。虽然线上教学优势明显,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当面讲授、小组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情景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传统的线下教学手段各具特点且任课教师运用较为娴熟,因此也是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备的教学手段。

3.重建符合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考核指标

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所承载的任务既包括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既然如此,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指标应与单纯的专业课有所不同。除了对知识运用、理论掌握、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在内的综合指标进行考查①李巧玲:《新建本科高校法学教育对法考变化之应因》,载《海峡法学》2019年第4期,第111页。外,还应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因此,笔者建议,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所构建的对于学生的评价、考核指标包含如下内容。

除了传统对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考核指标中包含的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外,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考核指标还应包括思政案例库中案例的讨论成绩,学生在学习通平台对教师发布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分析、评论,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也可以折射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此外,笔者认为,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应增加蕴含思政元素内容的考查,将与专业知识关联的思政元素作为考试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督促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学生对于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内化认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只有当学生将所受教育的知识内化为其成长的信念和发展意愿时才算有效完成了教育目标。②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载《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第94~97页。提升学生对于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内心认同感对于推进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内心对于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产生认同感后才会愿意按照课程思政内容改变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将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导主动转化为行为准则,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再者,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多仅为简单的接受知识的传授,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并不充分,甚至个别学生出现被动学习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例如,可以通过布置课前材料收集任务、课后讨论题目、案例分组研习、论文写作、课件制作并讲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思政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需要完成的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目标,所以,单一的思政教育并不能很好的实现教育目标,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开展起到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经济法专业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路径探讨
经济法的立法统合:需要与可能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探索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