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之完善

2021-01-13李巧玲

海峡法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高职

李巧玲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实验实训条件相同或相近,职业岗位链条相近或相关的具有共享性的几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①毕雁冰:《高等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方法探索》,载《科技信息》2008年第25期,第350~351页。,最早出现在2006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②《意见》指出“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此后,加强专业群建设在国家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文件中被多次提及。③如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2015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再次提出“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专业群建设长期和职业教育挂钩,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一大批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远不如高职层次深入,并且从内容上看基本都是围绕如何建设的具体问题展开。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理论几乎没有涉及。这种缺失是否意味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群建设无需另行研究,只要沿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即可?在笔者看来情况并非如此,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研究的先天不足。因此,本文将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并为完善专业群建设提出建议。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两个理论问题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专业群建设首先必须回答建设的必要性及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指导专业群建设的实践。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普遍认为是新时代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办学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职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研究也可从上述视角展开,而且可在本科人才培养的语境下得出相同的结论。但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还有三个维度。

1.基于继承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经验的要求

回顾历史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脱胎于高职院校,具有多年高职办学经验,这种渊源使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存在诸多关联,如两者都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考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专业群建设必要性时不可回避的历史因素。专业群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适用于与其有着深厚历史关联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必要的。从工作延续性的角度,很多高职院校在转型前就已经进行过或正在进行专业群建设,这些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专业群建设是对过去经验的继承。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层次上可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般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类型,是相对于学术性高等教育而存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系统。①葛春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探索》,载《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第48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专科层次,但这不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国外经验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还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②鄢景森、徐惠娟、李双奇:《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教学的区别与联系研究》,载《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84页。《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因此,应用型本科可被划入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即便不认可这一结论,坚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教育,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③王前新、刘欣、喻永庆:《国际视野下的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模式》,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第32~33页。,它也属于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同质性,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只不过由于其办学层次更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有所区别。因此,致力于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群建设有必要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

3.基于与研究型本科高校差异化发展的要求

坚持普通高等教育定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认识到专业群建设是其和研究型本科高校差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与研究型本科高校相对的一组概念。研究型本科高校采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偏向于精英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趋向于职业教育。这种划分不是人为的,研究型本科高校基本都是具有长期本科办学经验的传统985或211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短时间内超越历史的沉淀成为研究型本科高校非常困难。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认清自身的客观情况,走一条与研究型本科高校不同的发展之路,而专业群建设就是这样的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差异

如前,两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应用型人才,因此,还必须明确两者专业群建设的差异,而这需要从两者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谈起。

1.人才培养目标:技术型人才 Vs 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人才类型,其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应用型人才可进一步分为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在生产一线工作,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工作以执行为主。而技术型人才介于技能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之间,通过他们的努力,工程型人才的智力成果才能得以转化。因此,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并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技术型人才还要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和沟通能力。可见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仅分工不同,层次有别,知识储备也不尽相同。

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应由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突出培养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而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突出基层岗位操作技能。

2.人才培养内涵:综合能力 Vs 实操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会导致人才培养内容的不同。首先,学制上,高职院校是3年,采用“2+1”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第三年到单位实习。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制4年,具体为“3.5+0.5”模式,前7个学期在校学习,最后1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制的差异可以直观感受到两类人才培养的侧重点,高职院校用1年且占学制1/3的时间实习,足见其对实操能力的强调。应用型本科高校半年的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学生具备像高职生一样的操作能力。正因为如此,高职毕业生大多具备某种职业技能证书,而这并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必选项。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强调培养一般性职业素养和具体操作技能;应用型本科强调培养理论知识及知识转化能力。因此,整体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知识体系比高职学生更宽更深。同时,由于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学习相关课程也是必要的。最后,在能力要求上,高职学生培养的是针对具体岗位的实操能力,学习能力一般,后期岗位迁移可能性小;而应用型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较高,除了具备操作能力,还需要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特别是持续学习能力从而具有保持一种在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 Vs 产学结合

产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虽然只一字之差,内涵却有区别。长期以来,对于高职院校是采用产学结合还是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是不明确的。高教司[2000]2号文《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而高教司[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表述中少了一个“研”字。表述上的差异,可能是出于国家对高职院校定位的摇摆,未能明晰其仅仅是职业教育还是兼具高等教育之功能;也可能是出于对高职院校 “研”能力的担忧。“研”的任务是创新科技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所遵循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①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载《高等工程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115页。,“研”对于主体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的科研环境并不理想:一是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较弱,目前的学历水平还以本科为主;二是高职院校对科研要求不高,虽然各种考评也要科研成果,但和普通高校动辄核心权威刊物的要求相去甚远。

应用型本科高校脱胎于高职院校,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科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定位上,希望能够赶超研究型本科高校,因此,其各种评介体系都以科研为导向;二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晋教师以博士为主。这些博士科研能力强、干劲足,很快就带动学校科研水平上新台阶。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具备了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才能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决定了他们专业群建设的差异。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虽然也要对接岗位需求,但这种对接比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岗位性要求更为灵活,他不对应一个或两个具体的岗位,而是对应一个岗位链,在这个岗位链上下游的工作都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学生的职业选择,即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学生的职业空间更为广阔,具有开放性。其次,由于人才培养内涵上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为全面,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系统性。最后,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其专业群建设不仅定位于培养复合性人才,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发挥以专业群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功能,具有创新性。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群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

虽然已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专业群建设,但他们对专业群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被真正激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于高职院校,承担着与高职教育同质的人才培养任务,但是却不愿意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升级版,这和我们对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偏见有关,总觉得职业教育档次低。虽然目前国家并没有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定性为职业教育,但争议就足以让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此保持警惕,对带有明显职业教育属性①国家针对专业群建设的文件都和高职教育有关。如最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专业群建设刻意回避,担心专业群建设会成为日后身份认定的依据。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设置不合理

观念上的不认可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群建设普遍不重视,要么没有开展专业群建设,要么开设的专业群质量不高。从专业群的设置看,没有研究市场需求,而仅仅局限于现有专业的排列组合,基于学校资源和师资条件等客观因素,将校内优势专业进行简单捆绑和强行整合,以期在相关专业群建设项目的申报中能因良好的建设基础增加得中的可能性。这使得专业群设置与地方经济契合度不高,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当然,专业群设置不合理还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有关。按规定,高校要设置新专业必须从教育部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选择;如果是目录外新增专业,必须得到教育部审批,这导致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发展。可以说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存在着专业结构老化,过分依赖现有学科基础的问题。但他们要突破现有专业限制,开设适应最新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群,就必须承担非常大的调整成本和风险。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的融合度不高

现有的专业群建设多处于专业整合的初期,以“专业+方向”的思路为主,群内各专业之间存在着群而不合,貌合神离的问题。②吴佳清:《新工科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第72页。以笔者所在院校的现代社区服务专业群为例,组群专业有物业管理、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和法学,分别制定四套培养方案,每套方案立足一个专业,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其他专业的课程,就完成了组群工作。如其中的法学专业(社区法务方向),虽然以培养“具备现代社区服务思维,掌握法学研究方法,能在基层法律实务部门、社区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学习“法学基本理论,特别是与现代社区服务相关的法律知识,接受法学特别是社区法律服务主要工作领域和环节涉及的技能专业训练”,但其课程设置仅在专业课中加入了《现代社区服务群专业导论》《服务管理》《社区概论》《社区服务法律导论》《文化创意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现代社区服务群专业认知》七门非法学专业理论课和一门《社区调解实务》的实训课,共计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1%。其余的课程基本和法学专业其他方向一致,只是受制于课时总量,课时有所减少。从学生反馈看,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困惑,虽然归口于法学院,也主要接受法学专业教育,但毕竟与其他法学专业的课程有所区别,导致他们专业归属感不强,这与专业群内部各专业各自为政,缺乏对群内资源的实质性整合密不可分。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实践教学的问题同样出现在专业群建设领域,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比例偏低,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人文学科为例,专业实践课的学分仅占总学分的 20%-25%就能够达到评估要求。①郭敏峰:《完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载《海峡法学》2018年第1期,第102页。同时,专业群的实践教学基地与非专业群雷同,无法实现专业群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如上述法学专业群的实习单位,仍然以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为主,几乎没有将社区基层法律服务组织纳入其中。另外,能够胜任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匮乏。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指导老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与地方经济、行业系统密切联系的经历,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老师具备这种素质的很少。最后,实践教学环节缺少规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具有随意性。

四、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群建设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建设新工科。很快,国家又在2019年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②详见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新工科建设以外,提出发展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借此推动全国高校进行一场质量革命。虽然新工科和新文科在理念上有区别,但也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对新业态的对接性,学科间的融合性、知识体系的多样性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新工科和新文科的核心理念与专业群建设异曲同工。而且专业群建设已经就对接产业需求和学科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专业群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也为专业群的完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并指明了方向,即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业态需要,更为大胆地进行跨学科的专业整合,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新工科、新文科人才。

(一)转变观念,更为积极地开展专业群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认识专业群建设对提升办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意义,不要再纠结于身份定位和专业群建设是否是高职院校“专利”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专业群建设放置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充分认识两者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这样才能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看待专业群建设。对专业群建设的真正接受才能让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专业群建设时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引领,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主动与企业建立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以新业态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群

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导致人才培养无法适用新兴产业的需要。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新工科建设的“天大共识”明确提出“问产业需要建专业”,以新时代的产业需要倒逼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必须解决好专业群的设置问题。

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影响,我国正在经历产业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各行业不断渗透,传统职业不断消失而新岗位却不断涌现,新岗位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专业群设置必须充分调研、分析与预测行业与市场发展,以培养当前和未来行业急需人才为目标。如为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鼓励构建“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这为专业群设置提供了借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工科和新文科涉及范围广,学科交叉融合性强,专业群设置的大小需谨慎,太小无法实现学科融合,太大又易导致学生压力过重,管理成本过高。因此,可以考虑以某一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原则上由3-5个专业组成。

(三)破除学科壁垒,促进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深度融合

目前的专业群建设主要采用“专业+方向”的模式,有一个主导建设的专业,其他专业处于从属地位,如前文提到的笔者所在学院的法学专业(社区法务方向)专业群。这种模式虽然也能促进学科和专业的融合,但融合的深度不够。专业群90%的课程都是法学类,社区服务与管理的课程占比太少,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差距很大,学生缺乏多学科思维和知识储备,难以真正胜任社区法律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因此,专业群建设重在打破这种组群专业的主从关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结构灵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各专业的真正融合。可按照“底层通用、中层共享、高阶分立、模块互选”①刘晓:《专业群建设:困境与路径》,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2期,第1页。的原则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均能高度共享基础课程及资源。当然,由于学制和学时所限,专业群建设普遍面临着课时不够的问题,想给学生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却受限于国家规定的总学分数。此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国家对专业群建设给予更宽松的环境,适当放宽学时甚至学制限制;另一方面更需要各组群专业放下学科利益之争,真正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合理选择组群专业的核心且必要课程共同完成对专业群培养方案的制定。为更好地对专业群进行管理,还可以构建跨越院系、突破学科、充分融合各专业教学科研力量的专业群领导机构,以这个机构为主开展专业群的建设和学生管理,消除现有专业群学生由于归口于某一专业或学院而产生的身份认同模糊。同时,关于组群模式,还可以探索“专业+专业”和“产业+方向”的模式。②吴佳清:《新工科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第72页。通过专业之间或方向之间的平等对话消减专业与方向之间对话所产生的组群专业的主次感,实现不同专业的真正融合。

(四)专业群建设应各具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是分层次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共同的目标,但两类学校毕竟在学校类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区别,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服务面向、整体优势及培养特色,采取不同于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策略。应用型本科高校相较于高职院校,专业门类更为齐全,特别是还存在着大量的文科专业,③高职院校一般没有法学、管理、中文等文科专业。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群设置时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将文科理科甚至工科专业进行融合,这是高职院校很难做到但却是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普遍学历更高且科研能力强,具备更强的跟踪时代发展趋势,聚焦最新产业动态的能力,专业群建设更应该面向最新的产业发展需求。

即使都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也应该避免雷同。虽然在国家层面,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业态是一致的,但落实到每个地区还是会有差异。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于地方,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群建设必须围绕本区域的需求展开。如宁德师范学院在建的闽东资源生物产业群,就是根据闽东地区“菌乡、茶都、药城、水产大市”的地域特点和生物产业结构,由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构成的专业群,其目标就是为闽东地区资源生物产业链提供应用型专业人才,①廖莹、匡云波:《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群构建》,载《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124~128页。充分突显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而且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群,也不应该完全脱离于自身已形成的办学优势,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差异化发展的客观基础。

(五)探索创新专业群的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相较于高职院校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为此,需要打破传统的以学院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专业群里的各专业可考虑联合确定实践教学基地,允许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在基地中进行专业见习或实习,以培养多学科的实践能力。为确保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可改变目前第八学期进行专业实践的做法②第8学期毕业班的学生普遍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无法保证参与专业实践的时间与质量。,适当将专业实践的时间提前,如放置在大三的暑假;或者在专业实践之外增加专业见习的要求,在大二大三的暑假进行;还可以改变一学年两学期的传统,设置三个学期,用一个小学期安排专业实践。为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还需要给学生配备多专业的指导老师并要求指导老师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同时改革专业实践的评介方法,不简单以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日常表现为评判标准,引入新的评介要素,如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可要求学生将在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变成小项目或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脱胎于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深厚的历史渊源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性决定了其不应该回避专业群建设。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群建设不能完全沿用高职院校的思路,应把握其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和模式方面的差异,利用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高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