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班幼儿同伴冲突教师应如何介入
2021-01-13杨丽霞
杨丽霞
[摘 要]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园中一种很常见的生活形态,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一课。在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方式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教师介入方式的不同密切联系着幼儿在同伴冲突中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强烈的好动欲、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等年龄特点,使之在幼兒园生活中发生同伴冲突的次数较多,具有代表性。因此,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教师介入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科学化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同伴冲突;教师介入
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不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幼儿社会交往行为。幼儿同伴冲突虽然会引起同伴之间的互不理睬或身体碰撞,导致关系僵化,但这正是幼儿在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一课。合理解决同伴冲突,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加快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进度。错误地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或任其发展不予理会,则会起到反作用。
一、教师介入同伴冲突概况
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冲突的产生与幼儿的自我中心化有关。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学会了观点采择,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看问题,还要考虑同伴(对方)的需要。这为人际间的理解与合作奠定了基础,显示了其社会化的进程。教师在中班幼儿心目中具有权威地位,多数幼儿发生冲突行为时向教师寻求帮助,但教师在介入方式上则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介入方式
1.主动指导
主动指导,指幼儿发生冲突行为时,教师积极进入行为过程中,对冲突行为进行引导与指导,最终解决问题行为。主动指导可采取倾听、建议和鼓励等方式,此类介入方式多发生在游戏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日活动,幼儿对此都会表现出兴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的驱使下,平日一些小的碰撞极易被放大,导致冲突行为的发生。中班幼儿在控制情绪能力上较弱,只是有了初步的情绪抑制,发生冲突时幼儿情绪会比较激动。
2.个人独裁
个人独裁,指教师运用自身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要求幼儿对自身绝对尊重与服从。当冲突发生时,教师在解决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命令胜于一切,对幼儿进行压制来解决问题行为,个人独裁常采取强制命令和粗暴对待的方式。个人独裁介入方式多发生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幼儿园的生活活动管理涉及幼儿作息时间的安排、起居方式的规定,这些内容要求幼儿该了解的了解,该遵守的须遵守,具有明确的规范。正是由于这一特定条件的限制,教师认为幼儿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只需要根据规定对幼儿下达强制命令,利用幼儿自身服从性便可解决冲突行为。
3.敷衍回应
敷衍回应,指当幼儿发生同伴冲突行为时教师态度冷淡,并没有积极介入到冲突行为中,只是通过简单的处理或者不予理会,使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自行消失。此类介入方式多表现为口头制止和不予回应的方式。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相比于小班有了进步,对教师所讲解的教学知识有了自己的想法,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也会因为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被引发。当幼儿发生同伴冲突行为时,多数教师给予简单回答,然后继续进行教学活动。
(二)介入方式存在问题
1.介入方式情绪化
教师介入方式的选择与其自身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教师日常生活中要面对幼儿园、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浮躁的情绪不自觉地会跑出与这些压力战斗,幼儿的同伴冲突在此时发生只会徒添另一份烦躁。
2.介入方式单一
这种介入方式的大比例出现,通常由于教师从主观体验出发,忽略幼儿同伴冲突的正向价值,缺少对幼儿发展的理性思考,最终对幼儿情绪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教师介入同伴冲突策略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指导的正确与否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教师介入方式科学化发展是指教师领悟到幼儿同伴冲突对幼儿健康情感发展的价值,提高自身的介入意识,把握准确的介入时机,实现良好的介入效果,摒弃粗暴的介入手段,最终提升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化能力。通过对教师介入方式的概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很多教师的介入指导方式阻碍了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使教师介入方式趋向科学化。
(一)选择合理介入方式策略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正确介入意识
正确的介入意识是指教师的介入目的并非只是单纯为了快速解决冲突,获得班级一时的平静,而是令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所提高。正确介入意识的增强,是教师介入方式科学化发展的第一步。教师在对幼儿同伴冲突进行介入指导时,一定要对自身的介入行为有着准确的把握。
幼儿园会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每一位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训。理论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平日应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融入到介入意识中,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不要书中所教一个样,园中所做又一个样。理论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建议多阅读学前教育书籍并参加与学前教育有关的讲座与理论培训,在每次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之前多想想自己所学的内容,明确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积极意义。
2.采取合理的介入方式
个人独裁和敷衍回应这两种介入方式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取相应的介入方式,但一定要考虑到介入的成效。主动指导的介入方式不仅可以带给幼儿自身发展的帮助,还可以激发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可谓是一举两得。教师在介入前应对冲突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怎样的态度去介入,以怎样的方式去指导,综合考量再采取介入行为,使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化得到健康发展。
(二)抑制教师介入方式情绪化策略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协助教师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教师在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中,要对孩子的优缺点全部告知,使家长清楚知晓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全力配合教师的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来可以让幼儿在爱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二来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也使教师得到了工作的动力。家长和教师积极沟通,共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2.做一名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工作中注意克服情绪化和行为上的偏激,不要将负面情绪带入幼儿园中影响幼儿。幼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克服疲惫心理,保持自身的工作状态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幼儿之间的同伴冲突给教师带来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烦恼,每个孩子都是天真可爱的,教师在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如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也可得到快乐和幸福感。
(三)综合发展策略
要使教师介入方式科学化发展,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幼儿园综合水平的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1.提高幼儿园综合水平
幼儿园应提高硬件设施的投入。观察中发现很多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是由于玩具、教学用品的争抢,幼儿园加大对于玩具、教学物品等硬件设施的投入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转化到其它冲突形式,提高冲突解决效率。幼儿园应对教学安排做出适当的改变,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缓解压力,不用为了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而草率介入同伴冲突。
2.增强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关注
工作辛苦、体力精力消耗大、付出回报不成正比等因素明显增加了幼师工作的职业倦怠性。很多教师的待遇、养老没有得到落实,满腹苦水,内心很不平衡,根本无心解决幼儿的同伴冲突。社会需要加大幼儿教师的关注度,完善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提高薪资待遇,提供更好的福利,加强对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与科学规划,满足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可,全身心投入到幼教事业。
幼儿同伴冲突的正向价值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至关重要。从教师角度出发,科学的介入方式可为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帮助,使教师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幼儿同伴冲突;从幼儿角度出发,同伴冲突行为的正向价值可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要使教师介入方式科学化,需要教师树立合理的介入意识,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提高幼儿园综合水平和加强社会对幼师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发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4]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