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路

2016-12-08罗冰凌

青年时代 2016年28期

罗冰凌

摘 要:幼儿分享行为不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还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重要发展目标。教师的指导要跟随中班游戏中幼儿分享行为的表现,因此本研究涉及中班幼儿的游戏活动、分享行为以及教师指导,从宏观层面看,要转变教育导向,关注幼儿全面发展;要提升幼儿园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进行指导;要改变家长观念,赢得家长支持。从微观层面看,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观念,增强指导意识;要提升教师素养,积极进行指导,培养教育机智;要依据自身实际,制定个人提高计划。

关键词:区域活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家园合作

通过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的综合运用,经过整理,总结了现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问题共五项: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指导意识薄弱;教师指导较为消极,参与性指导偏少;指导目的不明确,指导形式单一;存在非理性指导,缺乏对幼儿心理的关注;指导后续效果一般,深入指导较少。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原因表现在教师的思想与素养问题,而客观方面的原因则涉及社会教育导向、幼儿园实际情况、幼儿家长与幼儿群体的影响。在以上所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的指导行为出现了诸多问题,研究也针对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策略

(一)变消极旁观式指导为积极参与式指导

目前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多由幼儿引起,教师在指导时也经常是旁观式指导,不参与到活动当中,使得幼儿只能选择听从“权威”建议,或抵触建议,最终导致指导的失败与无效。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换一个角度,不要依赖幼儿引起分享问题而进行指导,而是不论幼儿是否出现分享问题,只要教师认为有机会对幼儿进行分享引导,都应主动实施指导,而且指导的方式应该是参与式指导。在这样的指导中,教师与幼儿的身份才是平等的,幼儿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而无所顾忌,教师的指导也才能尽量避免引起幼儿的抵触而被自愿认同。

(二)明确指导目的,改变单一指导形式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分享指导,教师都要明确,指导的目的始终是引导幼儿养成分享行为,而并非简单的问题解决。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分享引导时,应该一边向幼儿进行引导说明,一边向幼儿做出恰当的示范,以自己亲身的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使幼儿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在幼儿初步了解的情况下,采用故事表演、角色互换等方式,让幼儿能够有机会将学习到的分享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再根据这些表现,找出还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再次进行指导,如此循环,直至幼儿真正树立分享观念,出现主动分享行为。

(三)时刻关注幼儿心理变化,避免非理性指导

在指导开始阶段,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心理状态,了解幼儿的想法,以做出适当的指导介入;在指导过程阶段,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指导,确保指导一直处于幼儿可接受范围内,避免由于幼儿情绪大幅度起伏引起的指导中断或停滞;而指导结束后,教师依然要观察幼儿的心理,掌握指导对于幼儿的效果究竟如何,并根据幼儿的表现,为下一次的指导做准备。对于幼儿心理状态的了解可以让幼儿从心里接受指导,慢慢改变幼儿独占、自私等意识,最终促使幼儿由观念到行为都能接受分享,并乐于分享。

(四)关注幼儿群体与个体,为有效指导打下坚实基础

关注幼儿群体,教师首先需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理解能力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如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配合肢体动作等等,保证幼儿在最大限度上理解教师的指导含义;其次,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平常一日生活当中行为习惯、纪律规范的培养,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规范意识,这种活动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阅读等等,只要能够使幼儿明白必要的规范绝对要遵守即可;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合理安排各区域的幼儿数量,保证幼儿能够得到完整充分的指导。关注个体差异,主要是指对待幼儿的指导还需考虑到幼儿具有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教师在面对这些独特性时,应该尽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指导,以便使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实际情况更加契合,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二、提升幼儿园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进行指导

从幼儿园的角度来看,想要教师的指导日趋完善,幼儿园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针对研究前部分提到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支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第一,时间支持。幼儿园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师拥有足够时间对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的幼儿分享指导进行思考,究竟为什么指导,怎么指导,自己原来的指导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改进。理清了思路,教师才可能对自身的指导行为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才能够针对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指导,幼儿园应该结合实际,适当减轻教师工作量,减少不必要的案头工作,避免教师因此压缩对于指导活动的思考时间。

第二,精神支持。幼儿园应该多鼓励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指导,积极为教师的指导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保证教师对于指导的热情,在教师遇到问题时,及时帮助解决。

第三,教育资源支持。对于幼儿园的各类教育资源应该进行合理的分配,为各班级的区域活动预留一定空间、材料等等资源,保证区域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同时在教师有需要的时候及时为教师提供人财物的支持,提升教师对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另外,幼儿园还需正确对待本园特色因素与基础活动关系。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是幼儿园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每个幼儿园都应该重视对待的,但如果幼儿园由于为了彰显园所特色而忽略甚至牺牲幼儿区域活动时,那园所特色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未曾做好,特色因素也就无从谈起。

三、改变家长观念,赢得家长支持

目前在对幼儿教育的问题上,家长的确存在一定误区,过度重视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持忽视态度,认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没有太大影响,面对这样的误区及观念,社会、幼儿园和教师都应通过各种渠道与途径改变家长的观念。幼儿园应该开设家长学习班,观念交流会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家长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义,逐步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如果有能力,还可以构筑网络平台,让家长时刻了解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保持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并最终在此基础上争取家长对教师指导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培养模式,真正多维度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保证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积极投入到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培养的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自身指导能力,同时培养自身的教育机智。

参考文献:

[1]杨晓溪.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幼教研究,2011(01).

[2]嵇珺.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3]韦敏丽.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4]罗显南.浅谈幼儿活动中的“分享教育”[J].幼教研究,2012(02).

[5]祁荣.浅谈对幼儿的分享教育[J].现代阅读,2012(09).

[6]柯英丽.从分享入手,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6).

[7]冯国琴.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小学时代(教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