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三制”:指向写作素养的自然生长
2021-01-12王秀兰
王秀兰
【摘 要】习作指导课,要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写作,提升写作素养,备课时设计精准的习作指导方案,上课时实施精准的习作过程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习作指导课的效益,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自然生长。
【关键词】写作素养 自然生长 习作指导 “三三三制”
著名教育家卢梭和杜威都曾说过“教育即生长”。由此可见,“生长”对于教育意义重大。“生长”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共性,可以用来类比学生的写作素养。因为写作素养也是有“生命”的,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应当追求“自然生长”。生长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比如时间,但是当前不少习作指导课教师指导过多,留给学生当堂实践的时间很少,导致习不充分、练不扎实。笔者和其他教师在研课中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大胆尝试“三三三制”,让习作指导在课堂见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三三制”,指的是在小学语文习作指导课上,教师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把一节课的时间分成三个三分之一,第一个三分之一时间用于教师指导,第二个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学生习作,第三个三分之一时间用于评讲和修改,从而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写作,提升写作素养。
那么,如何实施“三三三制”,才能提高习作指导课的效率,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自然生长呢?
一、仔细研读教材,设计精准的习作指导方案
实施“三三三制”,课堂上用于习作指导的时间变了,教师的指导理念、指导行为,包括备课,也应随之改变。只有充分备课,设计精准的指导方案,才能有效地为课堂指导服务。
(一)目标定位要精准,发挥导航定向功能
一节作文课只有40分钟,习作教学目标不能太多、太大,定位要准确而集中。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整体编排的,备课时教师一定要从单元整体入手,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研读,而不能孤立地就习作研读习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教材的编排意图,制定精准的习作教学目标。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编排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四个故事、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单元习作和语文园地。单元习作主题是“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材创设了四个有趣的情境,母鸡、蚂蚁、老鹰、蜗牛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请学生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很显然,这个童话故事落脚在“有趣”,可是有趣的点在哪里?怎么指导学生写出有趣呢?仔细研读本单元内容,我们发现单元语文要素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语文园地提示我们“故事的题目有趣”,口语交际提示我们“说说故事中哪里最有趣”,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发现本单元的四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巨大的反差、离奇的情节。因此,单元习作中的“这样想象”指的是用逆向思维想象。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后,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写在纸上,而且刻在心里,能有效引领教师展开习作指导。
(二)例文选择要有效,发挥策略导引功能
例文,是学生习作时模仿的对象,关键在于有效。所谓有效,指的是學生读了例文,能够从例文中学到习作方法,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体现本次习作方法、落实本次习作要求的优秀习作例文,习作水平要基于学生,又高于学生。例文可以是本单元的课文,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也可以是学生写的优秀习作。例文选得是否恰当,也反映出教师的习作指导是否精准。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有位教师在试教中选择母鸡作为故事主角,先后写了两篇下水文作为例文,但指导效果截然不同。这两篇下水文都写母鸡会飞之后发生的故事,第一篇我们读了之后感到不是特别有趣,因为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母鸡帮助蚂蚁回家,这一情节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较近,没能体现出它会飞后的奇异经历;第二篇则趣味横生,故事主要写母鸡为了救一只小兔子,而和狐狸作斗争,最后竟然吓得狐狸落荒而逃,结局的出乎意料让这个故事产生了趣味。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因为母鸡具有了原来没有的本领,所以要把童话故事编得有趣应该“突出新变化”。
(三)作业设计要精巧,发挥“举一反三”功能
这里的作业设计指的是课堂写什么,课后做什么。一般的习作命题范围较广,可写的内容较多,课堂上是放开了让学生写,还是先指导学生写好“一”,再推广至写好“三”呢?为充分发挥习作指导功能,在习作指导课上应选取“举一反三”的方式,但教师们怕的是统一指导后,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为化解这一难题,教师可以采用“教甲写乙”的方式,由“扶”到“放”。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第一次实验教师开展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让扣子唱歌”活动。教师先分步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步骤,在做每一步时都告诉学生“这是第几步,做什么”;实验结束后,让同桌合作填写实验步骤卡。接着呈现一篇例文,让学生与之前填写的实验步骤卡进行比较,并和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全班交流中,学生汇报了两个发现:一是例文运用连接词“先……接着……然后……最后……”,把实验过程介绍得清楚流畅;二是不仅写清楚了实验过程,而且写出了实验中的感受和发现。到这里,教师没有让学生马上写下来,而是开展了第二次实验“鸡蛋浮起来了”,教师有意放慢实验步骤并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实验结束后闭眼30秒回忆实验过程和感受再写下来。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学会写作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写出真实、独特的作品来。
二、充分展开课堂教学,实施精准的习作过程指导
一节习作指导课,教师需要在三个三分之一处分别进行指导,但指导的侧重点不一样。教师要把握住每一个节点的关键所在,展开针对性指导,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第一个三分之一:作前指导扣目标
作前指导的目的是激发习作动机,让学生乐于表达;打开习作思路,让学生有话可写;指导习作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写。教师应紧扣习作目标展开针对性指导。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教学目标是:仔细观察“贴眼镜”游戏,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师组织学生做了两遍游戏。第一遍,学生无意识观察,初步感受游戏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遍,游戏前,教师提示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做游戏的同学、教师以及底下的小观众,注意他们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游戏中,教师一边组织游戏一边说游戏步骤,还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转圈是怎么转的?眼镜贴到了额头上,同学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游戏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所得。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表达、细致观察等习作方法就从游戏的“土壤”里自然生长出来了,不知不觉地植入了学生的头脑,为接下来把游戏场景写清楚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个三分之一:限时习作明要求
当堂习作有两个要求:一是要让学生明确习作任务,二是要让学生明确习作时长。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以及写多长时间,只有明确了习作任务和要求,学生才能顺利动笔,而明确告诉学生习作的时间则便于學生合理安排写作进程。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的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给学生提要求的:“老师全家要外出旅行一段时间,只好请邻居帮忙喂养我的小狗。我该怎么叮嘱邻居呢?请你写一个片段,帮助我介绍我的动物朋友,要围绕中心、有顺序、有重点、用上明褒实贬的写法,时间15分钟。”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然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语境,并且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次习作的任务、写作目的和写作时间,并据此选择写什么和怎么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然地表达、高效地习作,从而使这节课的习作目标得以实现。
(三)第三个三分之一:当堂评改助提升
当堂评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作品的水平,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习作评价的要点应本着“教、写、评一致”的理念来设置评价标准,即“教什么”就“写什么”,“写什么”就“评什么”。评价标准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心愿”时是这样设置评价标准的:
(1)是否写清楚我的心愿是什么?
(2)是否选择了适合的材料和表达方式?
(3)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意思是否清楚、明白?
第一、二条标准紧扣本课教学目标,是检验这节课的习作目标是否落地的标准,第三条标准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提出了每篇习作都要达到的目标,既有个性化目标,又有普适性目标。
确立评价标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标准评改习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自我修改需要通过相互评改、示范修改来激发。只有经历“相互评改—示范修改—自我修改”的过程,学生才会由“学写”走向“会写”。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心愿”,教师在出示评价标准后,点评一名学生的作品,引导全班学生对照评价标准找出3~5个写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再找1个需要补充提升的点,用红笔在学生作品上示范修改。这样指导,能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身习作的优缺点。接下来让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有所提升。如此,学生的写作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悄然“生长”。
“三三三制”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习作环境,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写作的时间,营造了自然生长的环境。这样做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到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当堂写、当堂改,逐步形成书面表达能力。坚持这样的课堂立意,必然给学生写作素养的自然生长提供一片“沃土”,学生的写作素养也必将得到明显提升。
注:本文系2019年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促进儿童自然生长的小学田野式课堂教学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