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疫:历程、成就与经验
2021-01-12贾彦辉李湘黔汤薪玉
贾彦辉,李湘黔,汤薪玉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73)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与疫病的斗争史。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上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如何有效治理疫病成为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必修课程。旧中国疫毒猖獗、缺医少药,人民卫生健康得不到充分保障,广大同胞深受疫病折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高擎“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旗帜,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发政施仁的价值追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疫之路,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的领导力量。因此,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历史实践、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疫的历史回顾
治疫是对防疫、察疫、报疫、研疫、灭疫等的统称,是指治疫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治疫手段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人民健康的全过程。疫情治理成效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贯彻落实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卫生防疫政策,同时又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治疫措施,极大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捍卫了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健康基础。
1.建党至新中国成立(1921-194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卫生防疫工作。“1927年10月初,秋收起义部队到达茅坪后,毛泽东即指示红军在茅坪书院旧址成立了红军医院。这是红军的第一个医院”[1](P24)。由于战争环境下卫生条件的落后,疟疾、痢疾、下肢溃疡、疥疮四种多发病异常流行。“八军前方只有2100人,后方医院伤兵与烂脚病者有2100多人,前后方数目几乎相等,部队减员惊人”[1](P43-44)。在此情况下,贺诚临危受命,组建总军医处开展治疫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他不仅推动创办了系统的苏维埃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一个红军卫生学校,以便为根据地培养医护人才,还出版了《健康报》《红色卫生》《卫生员讲话》等卫生报刊,用以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和群众防疫动员工作。1932年,《苏维埃区域暂行防疫条例》颁布实施。1933年,《暂行传染病预防条例》出台,对霍乱等9种传染病的检疫作出了详细规定,建立起疫情报告和巡视制度,有效担负起了我们党早期探索有效防疫的重任。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疟疾、痢疾、天花、斑疹伤寒、麻疹等疫疾在抗日根据地的流行问题,党通过完善各级卫生组织,颁布防疫法规、深入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宣传教育活动,就地取材、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等多种方式,有效遏制了疫病蔓延,培育了军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保障了军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促成了疫情治理模式由经验走向规范。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一度出现大规模的鼠疫流行问题,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时间成立防疫领导机构,建立隔离区,开展大规模灭蚤、捕鼠等防疫运动、各地医疗资源火速驰援,为取得治疫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体来看,随着革命形势的好转,党的治疫水平愈加提升。党在治疫实践中已表达出“医者仁心”的为民意愿,折射出“心忧人民”的政治隐喻,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局部执政经验。但是,不得不说,由于斗争环境的制约,各解放区公共卫生防疫事业整体发展相对缓慢。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1978)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把改善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状况视为恢复和发展民生的重要部分,公共卫生防疫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彼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仍在肆虐,“天花、麻疹、斑疹伤寒、回归热、黑热病等几乎遍及全国”[2]。1949年10月14日,张家口爆发鼠疫,病源地距离首都北京仅约300公里,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提出了考验。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果断采取措施,最终快速扑灭疫情。“1951年4月11日至23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防疫专业会议,制定了鼠疫、霍乱、天花、白喉、斑疹伤寒、日本血吸虫病等19种传染病的防治方案和‘法定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以及若干防疫工作具体办法”[3](P36-41),为全国防疫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依据。1952年,为反对美军的细菌战,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起到了“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伟大作用。这一时期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治理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危害民众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当年,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甚久,遍及南方12个省市,患病的人数1000多万,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超过1亿人”[4],群众将之称为“瘟神”,以表达对血吸虫病的憎恨;毛泽东也用“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来形容血吸虫病给人民造成的灾难。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并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6条明确规定消灭血吸虫病的时间进度表,随即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在中华大地打响,群众性灭螺运动如火如荼。据湖南省华容县《血防志》记载:“1958年11月5日,钱粮湖灭螺围挽工程开工,投入劳力18.82万人”[5],几乎占全县人口的一半。经过艰辛鏖战,1958年《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宣告,昔日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域之一的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充分显示了党民协同在治理疫情上的特色优势。实际上,不止是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治理,“1949年至1951年,接种牛痘人口已达全国人口的45%;1955年,全国范围内基本控制了鼠疫”[6],1959年,梅毒、疟疾、麻风等恶性病种得以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等重点地方病均被基本消灭,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掀开了治理疫情的历史新篇章。
3.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召开(1978-2012)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治理疫情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针对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非要大力增加科教文卫的费用不可”[7](P250),表达出发展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从国内视角看,1981年,全国学联等九个单位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后来演化成“五讲四美三热爱”专项运动,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卫生环境。1988年处置甲肝疫情时,邓小平坚持亲赴上海过年,在联欢会谢幕之后同众演员一一握手并俯身亲吻小演员,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处置疫情时的英雄气概,极大鼓励了上海人民抗击甲肝病毒的信心。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卫生工作方针为:“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卫生工作方针把科技摆在了突出位置,为新时期防疫治疫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从国际视角看,新中国虽然于1972年就已恢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但由于国内特殊的历史原因,卫生防疫事业一度陷入停滞。随着卫生系统的拨乱反正,1979年我国正式承认《国际卫生条例》,随后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以防止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此后,又陆续在疫情信息通报、标准统一、对外培训交流上与国际进一步接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卫生改革发展基本原则。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的防疫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党的技术治疫水平大幅提高,有效处置了上海甲肝(急性病毒性甲型肝炎)等疫情,并实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完全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公共卫生目标。
防治“非典”是中国防疫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03年的“非典”疫情突袭而至,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次遭遇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直接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短板。正如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所指出的那样:“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8]。面对汹汹疫情,党中央紧急统筹国内外医学力量开展防治工作。在组织方面,设立小汤山定点医院进行集中收治;在技术方面,中西医得以有效结合,尤其是中医在治疗SARS 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应急防治方面,首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舆论引导方面,卫生部出台《关于做好防治非典有关宣传工作的通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报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依法公开进行新闻发布,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医疗保险方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医护人员因救治非典患者而感染的按工伤对待,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市场稳定方面,印发《关于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防治非典期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通知》,在疫情冲击下确保市场、社会能够有序运转。经过艰辛努力,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最终胜利。非典促使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反思,以深刻的教训倒逼公共防疫体系和能力的进一步改进,这使得我国在2009年面对美国波及而来的甲型H1N1流感时能够从容应对。整体而言,现代化的治疫结构已基本稳定成型。
4.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新部署、新要求,创造性地把卫生防疫上升到国家健康治理的新高度,开辟了治疫防疫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健康基础,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9](P370)。在他看来,当今社会重大传染病仍然存在发生的可能,要把防控重大疫情作为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并于2018年改建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进一步强化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控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9](P371),把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纳入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并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由人民来共建共享,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形成了系统的大卫生观和大健康观。随后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关口前移,完善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增强应急反应、传染病防治、医疗保障等政策之间的衔接性,对中国特色治疫模式进行了前瞻性发展和系统性完善。截至目前,我们“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10],“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11]。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量,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2020年初,新冠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2020年大年初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专题研讨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应对之策,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出党中央急群众之所急的执政态度。抗疫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共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紧急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对口支援机制等,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变危局困局为稳局新局。面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征程上的“加试题”,我们仅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12]。无论从防控周期、治疫效果还是影响上看,我们不仅答好了“试卷”、考出了“高分”,还为全球治疫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个别发达国家的“甩锅式”治疫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疫的主要成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追溯历史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治疫的实践历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标签,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国际印象,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党驾驭各种复杂风险局面的本领,培养了全党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无畏精神,巩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领导形象。
1.治疫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有力提供了组织保障
“卫生防疫体系是国家卫生防疫事业的骨骼,是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载体”[13](P127)。革命时期,根据地就已探索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卫生行政管理体系。从“1931年以后,根据地各部队卫生机构有了基本上统一的编制”[14](P33),军政卫生部门共同承担根据地的卫生防疫和疾病救治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复杂的疫病形势,党中央逐渐意识到建立专业卫生防疫机构的重要性。1954年,卫生部颁布《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对省市县各级建立专门的卫生防疫机构作出规定。“到1956年底,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地、县,除有些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外,都建立了卫生防疫站;铁路及较大的厂矿企业也成立了卫生防疫站;县以下的乡级卫生院也建立了卫生防疫组”[14](P578)。1983年正式成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技术管理与监测服务。SARS疫情结束后,中央政府宣布大幅度增加卫生防疫经费投入,在全国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有效地发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统计显示:“中国医疗机构的数量从1950年的约0.9万个到2018年的99.7万个”[15](P3),“中央、省、市、县”四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全成型。“调查显示,近9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16],覆盖至基层的医疗防治网络越织越密,许多传染病还远未成势就被发现、控制,有效抑制了疫情扩散。除常设机构以外,中国共产党还创造性地进行了领导体制创新,设计出专门的防治机构,用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特定疫情。例如中央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领导小组、中央防疫委员会、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等,在处置突发疫情时能够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夯实领导保障。
2.治疫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极大提升了防治效率
治疫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发现、鉴别、朔源、治疗、善后等各个环节,直接考验着政党的领导能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疫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党成功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国内政治局势总体上平稳安定,为公共卫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一时期,我国的治疫技术水平获得了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加之技术赋权的强化加持,我国的治疫技术水平迎来了飞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医学水平整体上迈入一个崭新阶段,公共卫生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防控手段更加先进。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人防”即依靠强大的动员优势进行“物理防控”可能面临着防控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追踪难的现实瓶颈,迫切需要“技防”进行优化补充。以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小程序、红外线、查健康码、北斗卫星等新型科技产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效能,“技防”与“人防”的有效叠加使得防控效率显著提升。二是救治手段更加高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7]。近些年,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药生产、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日益精进,我们运用技术手段与病毒较量的能力越来越强。三是国际合作更加深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多国卫生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传染病国际立法、疫苗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业内同行交流等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的整体防控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总而言之,党综合利用国内外各方优势致力于打造治疫“利刃”,极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效率。
3.治疫的力量结构不断优化,有效稳定了社会秩序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卫生理论与我国治疫实践相结合,统筹调动一切治疫资源,科学运用一切治疫手段,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治疫新路,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治疫力量结构:“1+2+3”结构。即围绕一个治疫目标,由领导主体和参与主体两个主体共同驱动,运用科技、法律、国际合作三种策略手段而形成的、稳定的力量范型。具体说来,“一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治疫追求。早在“1929年,毛泽东提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卫生工作宗旨,提出医疗卫生工作要面向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服务”[18]。在这里毛泽东指明了卫生工作的价值旨趣,这一卫生观被承袭下来成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价值主线。“两主体”是指领导主体和参与主体。领导主体解决的是“谁来领导”“如何领导”的问题,是将领导主体的治疫理念转化为治疫实践的过程;参与主体解决的是领导主体力量凭借的问题,即领导主体要调动一切治疫积极因素、团结一切治疫基本力量的对象范畴。中国共产党是治理疫情的领导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参与主体,两主体间高效协同。“三策略”是主体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集成资源以达到既定治疫目标的行为路径,是治疫策略的实现过程。置于国内的视野来看,科学治疫是利用技术手段正面抗击疫情、依法治疫则是利用法律手段侧面稳定治疫环境,避免治疫无序,这是两条战术路线。置于国际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需要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框架内同各国加强联合治疫工作。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该力量结构充分显示其效力,最大程度地把一切治疫力量凝聚在党中央周围,为有效遏制疫情蔓延提供了力量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治疫模式科学回答了治理疫情的价值归宿、主体力量以及基本手段,解决了治疫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问题,是符合治疫规律的科学力量结构。
4.抗疫的英雄精神赓续升华,全面凝聚了防治合力
民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一次又一次抗疫实践中淬炼而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为中国人民无畏生死、英勇抗击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1949年治理张家口鼠疫时,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教工和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抗疫活动,不辞辛劳、不计报酬,爱国精神难能可贵;在消灭血吸虫的战斗中,历代血防人员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崇高品质感召众人。他(她)们都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优秀代表,他(她)们身上闪耀着伟大的英雄精神。2003年7月29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全民族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8],充分肯定了抗击非典中英雄精神所起的凝聚人心的作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概括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将伟大的民族精神进行新的提炼,同时也对历史上历次抗疫实践所体现出的英雄精神进行传承与升华,表明我们党对抗疫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科学破解了中国战“疫”力量的文化密码。上下同心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沧桑中薪火相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伟大民族精神的赓续,越是关键时刻,越能体现出同胞间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越是危难关头,越能彰显出万众一心、和衷相依的民族本色。可以说,伟大的抗疫精神在英雄的中国人民身上得到了鲜活演绎,有效团结了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战线的防治合力,也必将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治疫的实际效果稳步提升,有效维护了人民健康
治疫效果是衡量政党领导能力的显性指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公共卫生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我们党将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重点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12]。经过多年治疫经验的总结和治疫能力的发展,“从1949年到2019年,我国人口从5.4亿增长到14亿左右,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6.1‰,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6],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创造了发展奇迹,赢得了一片赞誉。“70年来,我们成功控制或消除了一批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1979年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2006年后连续13年实现白喉无报告病例,麻疹、乙脑和流脑发病率降幅达99%,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等等。国家免疫规划防治传染病的范围从7种扩大到15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艾滋病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控制指标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16]。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我们竭尽全力护佑着每一个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武汉总体治愈率达94%,重症治愈率超过89%。“截至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19](P53),这些都真正践行了充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初心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疫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相继取得过胜鼠疫、斗天花、战脑膜炎、灭血吸虫、除流感、降非典等的最终胜利,积累了丰富的治疫经验,彰显出强大的政党领导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所说:“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20]。因此,我们要深刻总结治疫经验,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
1.充分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与群众参与两大优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1]。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党的坚强领导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先决条件,群众的广泛参与则是对党的坚强领导的有力响应,两者有机统一,共同作用于中国特色治疫实践。回望治疫历程,越是疫情严重的地方,越能看到高高飘扬的党旗;越是生死攸关的当口,越能听到“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豪言壮语。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抗击疫情中彼此患难与共、携手相依,凝聚起磅礴的人民力量。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我们能够成功化解公共卫生危机、一次又一次地取得防治疫情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善于将党的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与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优势有机统合。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理顺自上而下党的领导组织体系,同时,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和谐团结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毫不动摇地走疫情治理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治疫为民、治疫靠民、治疫惠民,我们就一定能排除万难、逆势而上,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历史辉煌。
2.充分运用技术创新与制度规范两大手段
“制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理解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维度”[22]。通常而言,技术具有从正面提高防治效率的功能,制度则是从侧面避免疫情的社会属性非理性裂变的有力手段。从革命战争时期的缺医少药,到如今流行病学、病毒学、公共卫生学等现代医学技术的日臻成熟;从延安时期张贴告示号召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到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可以说,我们党非常重视运用技术和制度两大手段来提高治疫效能。在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巨大成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们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断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国借鉴和使用。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率先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全球领先,这更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党中央及时出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在科学治疫立法、严格治疫执法、公正治疫司法、全民防疫守法上持续加强。据统计,“2020年2月至4月,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疫刑事犯罪3700余人、起诉2500余人,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2800余件”[23],以依法处置郑州“毒王事件”为典型,法治效能得到良好彰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要我们尊重科学、善用法治,就一定能够将风险严控在承受范围以内,将人民健康护佑在安全范围之中。为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医学科技,优化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的学科布局,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根基。同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依法治疫、有序治疫提供坚强法律保障。
3.充分依靠综合国力与精神力量两大基础
与疫病作斗争,既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角力,也是一次精神意志的对垒。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说:“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12]。疫情的突发性、迅散性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产业体系、科技水平、医疗储备等的巨大考验。可见,只有综合国力足够强大,疫情治理工作才能具备坚实物质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24](P245),“一切问题”自然也包括对重大疫情的治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一度按下“暂停键”,但群众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更没有发生任何物资紧缺的情况,这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力量。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同心同德的共同体,中国人民有着守望互助、患难共济的文化传统。《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提及吴人和越人交恶,但是当他们同乘一舟遇到风浪时,依然会像左右手般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可以说,这是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也是中华民族历千年而不倒,经万难而不衰的奥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要牢牢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观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固本铸魂,我们就一定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此,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十四五”发展蓝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要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抗疫精神的契合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4.充分统筹国内防控与国际合作两个大局
一方面,国内防控与国际防控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换言之,倘若各国国内防控工作开展的科学有效,全球疫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但如果各国都像个别国家一般,疏于国内防控工作,却热衷于将疫情污名化,其结果必然是延长全球疫情周期,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对于国内防控而言,组织动员效率是社会制度优劣的直接体现。自1956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来,每每遇到重大疫情,都能看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都能发挥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强大执行能力。此外,在“病毒距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只有一扇机舱门”的今天,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国际联防联控是各国携手走出“新冠阴影”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9](P538),要破解人类可持续发展难题,就必须推动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0],“在SARS、ME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等重大流行性传染病中,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寻求应对疫情的解决方案,充分显示了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只有联合协作、共克时艰,才能击败人类共同的疫病敌人”[25]。人类命运不分地域、休戚与共,尤其在涉及人类卫生健康的公共问题上,各国合则共利,分则共伤。历史和现实一再警示世人,只要坚持制度自信,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制度力量作为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基础,同时,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认同,我们就一定能够处理好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共同挑战,建设出美美与共的地球家园。因此,要坚决反对借疫情之名、行意识形态攻讦之实的霸权做法,在广泛凝聚国际社会共识中彰显中国担当,促进世界各国加强交流沟通,深化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虽饱经风雨,却风华正茂。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总结我们党的防疫治疫历史,不仅有助于在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庆典中真切体悟我们的政党自信和制度优势,而且有利于凝聚新时代推进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伟力。历史启迪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悬挂在人类头顶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仍“寒气逼人”。对于我国而言,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也只有始终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