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伟大”: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

2021-01-12杨煌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个伟大伟大事业特色

杨煌辉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伟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重申“四个伟大”的内容,就“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做明确的阐述。“四个伟大”立意高远,布局合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谋篇布局的理论创新。

一、建设伟大工程: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

“建设伟大工程”明确了以什么样的领导力量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历史大浪淘沙,中国人民久经磨难的慎重选择。100年来,我们党紧紧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跃进。历史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是空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00年来,我们国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党都能带领人民在应对风险与挑战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党自身具有的先进性、人民性和革命性特质成就了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带领人民在奋进道路上劈波斩浪、勇挑重担的主心骨;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伟大新时代,富强起来的中国、幸福起来的中国人民、振兴起来的中华民族变得如此自信和顺理成章。

(一)用发展的理论武装全党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中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理论创新源于实践而又指导新的实践。在救亡图存的斗争年代,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改革开放初期,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一定经验基础上,邓小平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国际上出现严峻形势、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都对党执政提出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把党的建设推向21世纪新的伟大工程。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高质量发展提上日程,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应新时代解读新时代,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二)不忘初心,密切联系群众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人民群众是英雄、是历史创造者的政治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源自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事业和党的工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才能经得起历史考验与人民检验。党的建设无论走到哪一步,党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为人民的发展而发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确保了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丝毫不亚于当年搞革命、建设与推进改革的时期。尤其是随着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民生事业与民生福祉如何落实落细落小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新时代对党治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定人民的立场,依靠人民的力量,汲取人民的智慧,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走好、走实、走稳。

(三)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是从严治党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分配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课题。世情、国情、党情的日趋复杂化决定了完善党的领导、提升党的执政水平、改进党的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紧要。“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使党更有能力、更加自信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要以自我革命和自我提高的政治勇气与时代担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筑牢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堤坝,使党在新时代经受得起“四大考验”,克服的了“四大危险”,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四)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为了更好使党密切联系群众,为了更科学使党的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执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在社会革命、现代化建设探索过程中曾走过一些弯路,犯了一些历史错误,但是,我们党本着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对国家前途命运负责的态度,勇于承认并纠正错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目的是在以后前进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强。纵观党的历史,在革命时期,党纠正了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之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艰辛探索时期,党领导人民在恢复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纠偏“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初期,破除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姓“社”还是姓“资”问题上的困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对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对民主政治要求公平正义,对美好生活要求绿水青山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司法改革,及时纠正一批冤假错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又如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纠正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仍将面临不少“坡”“坎”和“险滩”,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需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应对和深化研究。这就要求党自觉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在前进道路上不回避错误,不掩盖矛盾,更要善于在总结经验、坚持真理、科学决策中防止发生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1]27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发挥学习型、服务型政党的优越性,完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各种形式,增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革新的能力,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二、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

“推进伟大事业”坚定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什么道路;“实现伟大梦想”宣示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奋进。二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以伟大梦想引领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深情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90他经典引用了“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长风破浪会有时”,分别叙说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昨天的寻梦”“今天的追梦”和“明天的圆梦”的历史旅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史刻骨铭心,中华民族对复兴梦想有着强烈渴望,这个梦想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未来光明前景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伟大梦想”涵盖两方面内容,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0年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发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新时代,伟大事业正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更有说服力驾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党中央根据国内和国际发展情形和历史判断,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之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世界前列,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生产力发展、制度建设、治理效能、人力资源储备等综合情况,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科学判断,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到21世纪中叶,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之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仍将继续朝着更高目标迈进。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大国,综合影响力在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经济文化繁荣时期。汉唐的盛世、宋的繁荣、元明清的多民族大一统,灿烂的中华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辐射亚洲乃至世界,成为世人景仰的东方国度。中华民族对这种文明优越性而涌现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让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文明灿烂复兴到当时的地位,同时造福世界人民。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呼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与自觉。

(二)以伟大事业助力伟大梦想

“实现伟大梦想”不是空洞口号,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由伟大事业来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结论,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作出的正确选择;是社会主义500年以来,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怎么改革,形成什么样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性永不变质。道路及方向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今天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发展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形成了由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的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正确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正确价值。推进伟大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地拓宽道路、发展理论、完善制度和创新文化,这就决定了我们党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中,坚定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新发展理念为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作动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事业长期的指导思想,同时,着眼于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践新问题新思考,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

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人类社会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坚持法治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保障。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守正创新的原则,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力量。

“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500年前,莫尔的《乌托邦》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继承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石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构想;100年前,在列宁领导下,把科学理论推向革命实践,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70多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社会主义“两阶段”理论及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进行艰辛探索;40多年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从构想到实践经历了500年,社会主义的具体性在中国得到实践贯彻,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中国得到实践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引领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必将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三、进行伟大斗争:深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

“进行伟大斗争”阐明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出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诚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3]10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和矛盾,进行伟大斗争的目的就是要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风险、化解重大矛盾。

(一)以伟大斗争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转变意味着人民的需要日益广泛和升级。美好生活是人民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对以往物质生活的根本转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引领下,大力发展生产力,人民的物质性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与此同时,经济“富起来”后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障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斗争,就是要在物质的短缺性问题得到全面解决的基础上,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落实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仍是发展第一要务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及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就是如何实现更协调、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发展。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对党的伟大斗争提出了新使命。新时代的伟大斗争要着眼于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有安全性的发展,也要有发展性的安全。如经济上,完善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协调区域间、城乡间、产业间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间的布局,更好实现综合平衡的发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平衡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警惕“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发生,尤其注重防控系统性风险;政治上,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特别要促进和扩大基层民众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政治风险的预估、分析和研判能力;文化上,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方向,促进文化产业和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特别要推进文化下乡活动落实落细,丰富基层民众,尤其是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精神生活;社会事业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巩固好贫困地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与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社会风险积累;在生态环境上,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打好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防止生态风险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人民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二)以伟大斗争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272“工人阶级知道,他们必须经历阶级斗争的几个不同阶段。他们知道,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只能对着实践的推进而逐步完成(这是经济改造)……这一革新的事业将不断地受到各种既得利益和阶级自私心理的抗拒,因而被延缓、被阻挠。”[5]98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结果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当今国际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远比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情况还要复杂,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体实力占据上风。中国平稳推动改革开放,成功避免了社会主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6]8。两大制度的竞争和较量出现新的历史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军事等传统手段式微,意识形态手段呈有效化、隐秘化、复杂化。过去社会主义建设起点低,在认识上出现不自信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也有发展起来的认识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思想、思潮交融和冲击日益频繁,在外来敌对势力的挑拨下,一些错误思想与认识也在国内暗流涌动。因此,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在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和防备心理上升。一方面,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壮大,捧杀与唱衰中国的声音层出不穷,这些杂音无非是想干扰中国崛起。对此,我们必须在国际社会构建起强有力的话语体系,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用世界人民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良好形象;及时宣传中外合作共赢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使强国必霸的杂音不攻自破。

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作斗争,就是要深刻认清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深刻认清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却实怀弱化、歪曲和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用心。“普世价值”并不是人类共同价值,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和价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价值解释和实践方式也会不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7]2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植根于中国人民生动实践,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彰显出来的优越性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同,为世界其他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提供新的有益借鉴。

(三)以伟大斗争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并没有彻底解决人类问题,人类生存和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兴风作浪。地缘政治因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依然存在,一些国家“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8]261。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各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面临新调整、新重组,经济复苏前景增添了许多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一道携手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应对全球风险和挑战而进行的伟大斗争任重道远。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扩大同各国开展利益合作,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繁荣发展。解决人类共同问题,需要形成伟大斗争的各国合力,没有哪个国家能以一己之力解决威胁全人类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应在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维护网络安全、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与各国开展深度交流,积极参与重塑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有底线的,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斗争上绝不能松懈。中国秉承和平的发展与合作的发展。在参与国际合作中,要着眼长远、立足大局,既要维护好我国利益,也要尊重相关国家合理的利益诉求,照顾到世界人民的感受,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我国的核心利益。面对国际纠纷,一方面,要坚持用平等协商、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斗争准备。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斗争方式将会越来越有力。

猜你喜欢

四个伟大伟大事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时代使命
时代使命
“四个伟大”是一个顶层设计
新的中国时空到来了
“四个伟大”:治国理政的大逻辑
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开启党校发展新征程
“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
林彪缘何题写“四个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