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与述评
2021-01-12张小飞王凯宗蒋超
张小飞 王凯宗 蒋超
(1.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阐释。要使历史研究健康进行,必须保持历史阐释的严肃性,合理把握历史阐释的限度。”[1]历史是客观性的存在,具有不可抗性。但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为典型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在阐述历史规律以及历史问题的时候严重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价值性限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思潮冲击。
基于现阶段存在的历史阐释在主体限度、事实限度、价值限度失实的困境,即唯心主义历史观违背历史规律、历史终结论是曲解历史规律的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是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因此,有必要从规律界说、类型划定、历史显现、路径勘探、固本清源五个方面系统梳理历史规律的研究,以此来维护历史阐释的真实性,坚持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一、规律界说:历史规律的形成场域
(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一是,自然界是自然法形成的重要场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力图把社会领域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引申到自然界,证明自然界也有自己的规律,有“自然法”[2]。自然法包含了许多早于社会学和相关学科的社会思想,并且可以被视为人类科学史前的一部分。自然法思想家的主要关切包括社会生活和社会成就以及个人在其中的地位。但是,社会学中存在一种持久的趋势,即不理会自然法则的历史主义和普世主义,因此完全拒绝自然法则的思想[3]。
二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一方面,人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既要开展物质的生产,从自然界汲取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同时要把握好“度”,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历史的、可持续的生产[4]。此外,安吉拉·莱希(Angela Leahy)提出了一种挽救自然法的社会学意义的方法。它借鉴了克里斯·索恩希尔(Chris Thornhill)和加里·威克汉姆(Gary Wickham)的各自方法,他们各自试图恢复自然法对社会学的重要性。索恩希尔通过关注自然法在社会中的功能而不是参与其历史学概念,将自然法视为有效的社会学对象。但是,他对自然法外部功能的关注导致其对自然法思想中社会世界内部概念的忽视。反过来,这导致对霍布斯和自愿自然法的误解[5]。
(二)人类生产实践活动
一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重要场域。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论证了人与社会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场域,即人在进行对象化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人的自我生产。同时,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经历了“自然崇拜”到“英雄崇拜”以及“上帝崇拜”的过程[6]。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常常忽略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自我审视和自我审查。结果是,在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极端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自我价值的发展偏差。
二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是培养“自由人”的重要场域。马克思自由观总是把自由和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的美德伦理思想中,自由是作为其核心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内在统一的[7]。自由实践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新自由主义独特概念化而出现的鄂尔多自由主义传统。按照这种传统,在自由经济取决于市场自由的道德和社会前提的形成方面,还有比GDP更重要的事情。自由经济的社会便利和道德嵌入是人类经济的自由主义观念的基础[8]。
(三)历史合力实践活动
一是,历史发展是由无数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论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坚持生产力优先于生产关系,主张生产力发展受生产关系制约。而上层建筑从属于经济基础的同时,后者也由前者控制。尽管历史是不断发展着的,但是历史只能由人类实践创造。李汉久认为,生产力功能主义首先尝试将生产关系解释为与生产力的功能关系,而把生产利益置于重要位置,即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港口之间重视生产力。同时,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关系被解释为功能关系[9]。
二是,坚持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伴随着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的产生,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唯心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以及历史选择论。王清明认为,历史决定论具有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倾向,要警惕多样性的历史决定论的错误指向[10]。但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具有科学的理论前提,吸纳了辩证法的特性。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以及自由的意志[11]。因此,不管是从社会基本规律以及人的发展规律来看,唯物史观历史都是作为决定论意义上的存在,而非目的论的存在。
二、类型划定:历史规律的目标内容
(一)共产党执政规律
一是,共产党要坚持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共产党宣言》为重要文本,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和阶级理论系统阐述了政治国家向自由人联合体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能性以及实践操作性。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表达了迫切废除压迫和剥削的渴望[12]。因此,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的领导核心,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意志,坚持政治为民和发展为民,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此外,保证社会的安定繁荣是共产党人的职责。随着经济关系的多元化以及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化,政治权力也要进行不断的建设与整合。从政治哲学出发,就是要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全面落实,进而调和各方利益[13]。
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共产党的执政必须立足具体的民情、社情和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中国道路。另外,既要坚持党的领导,更要坚持党的建设。思想从严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意识形态内生逻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的重大举措[14]。
(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自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陷入了低潮,越南、朝鲜、古巴、老挝在艰难中探索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层面,他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推行开放的发展战略[15]。越南政党及国家一直在寻求发展以社会主义法律为基础的国家的概念,为其统治提供法律理性的理由。此外,选举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支柱之一。与西方媒体对威权国家选举的含义的普遍理解不同,即使没有任何政治反对派的压力,选举对越南政党的政治生活也很重要。这是因为越南政党日益需要使选举更加有效地进行,以增强其合法性[16]。
朝鲜宣布采取新的“改善经济管理”改革政策(7.1政策),朝鲜正处于从“系统内改革”到“系统改革”的过渡过程中。显然,朝鲜将把“与资本家共同生活的战略”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朝鲜的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双重战略”。一个是在部分引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计划与市场并存;另一个是巩固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主体思想。这种“双重战略”不是诸如“双重经济”之类的经济结构,而是一系列政治政策。另外,“系统内的改革”意味着系统在效率方面的变化,但是当该系统寻求“技术效率”时,“系统的改革”则寻求“分配效率”[17]。
古巴的社会发展规律经历了自主学习到效仿苏联、捍卫社会主义、变更模式四个阶段[18]。古巴在概念上打破了社会资本的固有模式,并且在实际改革中通过农业合作的形式改变了古巴僵化的作风[19]。人民革命党作为老挝的社会主义政党,带领老挝人民经历了62年的历史改革,并长期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形成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总结其历史规律,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20]。最后必须提到的是,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建立更加一体化的国家规则和价值观体系的过程已经开始,但是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使其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1]。
(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研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也即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具有历史性,也具有辩证性特征。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文本基础考察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论题,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否存在,而通过对马克思系列文本的深度解读可以看到,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之中,而这种重新解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22]。
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影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是经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密思考和密切合作,掌握了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理性思维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结果[23]。同时,经济基础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内部的经济结构与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4]。
三、历史显现:历史规律的主要特征
(一)客体显现特征
一是,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尽管自然界是客观的,但是以实践为基础,人们搭建起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桥梁,使得自然界显现出了人工特征,即人化的自然[25]。然而,在人与自然的交融过程中,自然界的客观性并不会随着人化自然或者人工自然而改变,相反,人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是,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整个社会是联系、运动和发展着的社会。事实上,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从未停止。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蕴含在整合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象化的活动显现出来。尽管如此,人们对于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并不能进行感性的直观,人们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运用理性思维不断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进而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主体能动特征
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谁创造历史?英雄还是奴隶?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历史观念与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念之间长期斗争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党内两条路线之间斗争的基本原则问题[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并不冲突。事实上,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民群众的主题能动性是贯彻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历史性、辩证性的统一[27]。
二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全面结合。假使人民群众离开了历史发展规律,脱离了社会的现实存在而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主观能动性就变成了盲目的实践和无意义的实践。此外,主观能动性作为中性概念的存在,必须用“正确”来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坚持实事求是则是赋予主观能动性“正确”二字的关键和重点[28]。
(三)实践智慧特征
一是,实践智慧是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存在。部分学者力图把实践哲学作为解决传统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式[29],促使了西、中、马思想之间的资源良性互动。“做哲学”(Philosophieren, Doing philosophy)遵循哲学性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坚持问题为导向,彰显实践智慧[30]。
二是,实践智慧是自我反思与关联判断的契合。实践是否存在智慧以及实践智慧如何是一种“智慧”都是当前学界研究实践哲学过程中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实际上,实践智慧并不是特指实践主体的智慧,也不是研究作为自我反思确认宏大目的的智慧。我们之所以称实践具有智慧,就是肯定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把人的内在需求外化为外在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科学表达,既凸显了实践主体的智慧也尊重客观规律[31]。
四、路径勘探: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
(一)实践导向进路
一是,在实践中摸索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客观存在和隐性存在的历史规律会在人类的实践中慢慢显现出来。因此,实践是客观历史规律的重要实现方式。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与实现方式是内在聚合统一的,并且是同一的过程。因此,当历史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同时,历史规律也就实现出来[32]。
二是,在历史中把握实践规律。实践不仅是发现历史规律的重要方式,也是深化人的认识的重要手段。但是,人们在以实践方式探寻历史规律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实践自身的规律。而鉴于实践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必须要深入考察实践的规律性,在历史中把握实践规律。从深层次意义上看,掌握实践的规律性就是要正确把握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掌握实践方式的规律性,考察实践目的的合理性。
(二)人民群众发展进路
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涵,是历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是对《资本论》中的思想与方法的延伸[33]。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揭示以及剥削劳动的批判,使得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理论成为无产阶级的重要思想。人民群众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关键力量,是探索历史规律的主体。
二是,人民群众和历史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存在。实际上,历史规律在历史过程中的显现也具有局限性。每个时代都有历史的局限性,人民群众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限制条件,开展探索历史规律的实践。尽管从根本上来说,是时势造英雄,英雄的产生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发展境遇为依据,但是作为历史存在的时势必须依托英雄的力量才能展示出历史的规律性和不可抗性[34]。
(三)社会有机体拓展进路
一是,社会有机体是展示历史规律的现实机体。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东西方国家发展中都占据重要地位,社会有机体经历从“城邦”“国家”的实体说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有机体,如把个人、市民社会、国家看作是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统一体,提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理论。除此之外,还有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从生物学来解释社会,建构生物学中的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直到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出现,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35]。
二是,社会有机体是自由意志和历史规律的统一。在社会有机体中,有机体不再成为压迫个人意志和自由意志的必然存在,相反,在有机体中,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历史存在是统一性的存在。无产阶级成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动力的关键就是要发挥无产阶级的个人意志以及满足历史革命的现实条件。社会有机体就是要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36],进而推进社会有机体和自然有机体的协同发展。
五、固本清源:历史规律的批判对象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存在。顾名思义,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就是用主观的、臆想的思想去看待客观的历史发展,进而忽视了历史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存在,具有人本主义的特征,而他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在西方由来已久,大多数人认为唯心主义在多个领域的扩散力主要是受到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这种思想过于狭隘,一是它忽略了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二是它排除了赫尔巴特、弗莱斯和贝内克的唯心主义的对立传统,后者肯定(反对谢林和黑格尔)先验唯心主义,即经验主义认识论,自在物的存在和康德二元论的价值;三是它忽略了19世纪晚些时候黑格尔之后的唯心主义历史,更具体地说,是忽视了特伦德伦堡,洛特和哈特曼的唯心主义[37]。
(二)“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是曲解历史规律的存在。直到几年前,许多人还认为自由民主是最公正、最具吸引力的政治体制。这种乐观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历史的终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当时对福山的研究不屑一顾的社会学家,自己也致力于同样深远的假设。现在,随着历史的潮流迅速转变,理论的假设正在被推翻。事实上,一些作者今天预测,随着使自由民主成为可能的条件逐渐消失,它很可能被非自由民主、竞争性威权主义或彻底的独裁所取代。这样的结论可能与之前更为乐观的结论一样草率[38]。或许,从人性论出发来分析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更能指出其理论的反历史规律性,进而论证学科技术对人的异化性存在[39]。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问题是“历史终结论”的关键问题。“历史终结论”认为,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发生,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被推翻,共产主义的理想也将不复存在,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人类社会最高级最民主的存在,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但是,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事实,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终结论”[40]。
(三)“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就是否定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和阶级历史的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是和辩证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是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存在,否认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存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政治性存在[41]。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否定现实的历史,也滋生了后续错误历史思潮的泛滥,主要表现为:个人自由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42]。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不仅危害人民群众思想发展,同时也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此外,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历史规律性集中表现为主观性,是主观性在历史观上的肆意发挥[43]。
六、总结与展望:历史规律理论研究述评
总的来说,学界对于历史规律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历史规律的形成场域、历史规律的目标内容、历史规律的主要特征、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历史规律的批判对象五个方面。当前已有的研究并不足以全面阐述历史规律的全部,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研究历史规律,要通过对历史规律研究的系统总结,为之后的历史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内容。
(一)对历史规律研究成果的总结
学界对于历史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历史规律从内涵、价值和实现方式上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因此,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归类如下:
一是,历史规律既包含自然规律也包含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经典文本的挖掘达到了十分细致的程度,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界在研究自然规律的同时,总能把握自然的客观性,并注重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借用计量可视化检索结果可以看到,学界对于自然规律的研究相关度最高的关键词是人与自然、自然规律、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生态危机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自然规律的研究是从长远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竭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规律。
二是,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类社会活动是历史形成的重要场域。历史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它需要借助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场域进行展现。学界研究物质生产场域的活动就是要发现自然法,探索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律。事实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建设理念。而在人类社会场域,人类活动通过掌握历史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特征,最终形成了理性的认识,并把理性发挥到主观能动性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历史实践。
三是,历史规律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不可抗性。实际上,人类探索历史规律的过程就是和历史规律的不可抗性相磨合的过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人们会不可避免地被历史表现或者历史怪象所迷惑,进而难以发现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因此,在整个探索历史规律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历史的客观性,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怀抱敬畏和尊重的心态。同时,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以发展的眼光探寻历史规律。
四是,发挥实践智慧,拓展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实践是深化认识,探寻历史规律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人们在探索历史规律的时候最需要或者最关键的不是如何发现规律,而是如何鉴别规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寓意就是人们对于客观历史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实践不仅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同时也是鉴别历史规律的重要手段。另外,学界认为实践自身也应该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实践智慧,主要方式就是要考察实践方法的科学性和实践主体的理性能动性。
五是,警惕多种形式的反历史规律思潮。尽管历史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性的存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出现历史规律的意识形态功能性作用,其本质就是伪造或者假借社会思潮的历史规律性,给社会思潮披上一层科学合理的外衣。因此,在面对日益复杂的西方社会思潮,学界早已经提高了警惕,并细致分析了不同形式的西方社会思潮,拨开了伪历史规律的面纱。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更为新颖和隐蔽的社会思潮会再一次形成强烈的冲击,在后续的研究中也不能放松警惕,要继续批判反历史规律的社会思潮。
(二)对历史规律的拓展研究
前面已经系统论述了学界对于历史规律研究的成果及主要观点,但是,这对于历史规律的研究并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新的研究起点。所以,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从方法上和内容上为后续的历史规律研究提供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一是,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计量可视化分析当前已有的研究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界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存在理论和联系脱节的嫌疑。历史规律离不开历史实践,而对历史规律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实践。在研究历史规律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偏重于对历史规律本身的阐述,尽管这些阐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囊括了历史规律的重要内容,但是脱离历史实际或者历史实践的理论都是不完整的理论。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的,因此,后续的研究可以结合数据化的分析以及拓展实证性的研究,采用学科融合的多样化研究,以此来增强历史规律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是,掌握更多历史规律研究的文本。历史文本是开展历史研究的基础。当前学界对于历史规律的研究不能只看到国内的研究文本或者研究成果,也必须要结合国外的文本和研究成果。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于历史规律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多样化的历史哲学理论。因此,后续的研究要坚持中西方结合的研究方法,掌握更多的历史规律研究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三是,拓展中西方对比论证研究。对比论证研究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受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思维和中国思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研究成果。但是,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通过拓展中西方对比论证研究,更能完善历史规律研究的表现形式、主要特征、目标内容、历史场域等方面,有利于后续历史规律的科学化研究。
在研究内容上的拓展:
一是,注重一般历史规律与具体历史规律的结合。以计量可视化分析国内外关于历史规律的研究可以看到,学界对于历史规律的研究呈现一般化的理论倾向。这种倾向看似科学合理,但却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实际上,探索历史规律既不能以“一般规律”代替“具体规律”,也不能用“具体规律”否定“一般规律”。真正科学合理的历史规律研究是要坚持“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统一,在现实的历史规律研究中以实践为重要方式,用“一般规律”指导“具体规律”。
二是,加大对历史主体的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论断一直饱受西方国家的怀疑。无产阶级何时用暴力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为什么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没有高涨?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学界对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关注不够。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用虚假的意识形态操纵着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对工厂劳动中的工人阶级微观意识形态关注度不够。因此,要发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力量,就必须揭示这种虚伪的意识形态控制。
三是,夯实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契合研究。历史规律研究具有指向性,要为当前的国家建设服务。实际上,以计量可视化分析国内关于历史规律的研究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成果丰硕。但是,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结合运用始终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事实上,用“一般规律”指导具体的实践也具有可行性,但是却不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是对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背离。因此,后续的研究更应该具有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