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应用概述
2021-01-12陈梦林彭勋超唐成林万小凤谯童茜
陈梦林,彭勋超,唐成林,万小凤,谯童茜,马 翔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216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重庆 402160;3.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0016)
原发性肝癌位居我国全部癌症发生率顺位第4位及全部癌症死亡率顺位第2位[1-2],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还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幸福指数。而癌性疼痛也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常因肿瘤直接或间接浸润、侵犯、压迫局部组织造成刺激而产生疼痛或者肿瘤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等作用于痛觉感受器而引起疼痛[3],常常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止痛疗法是临床上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目前临床上最主要的止痛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药物止痛疗法。此法虽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癌痛,但却始终存在成瘾性、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发生率高等情况,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4-5]。而经研究表明,中医针刺治疗作为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对缓解肝癌癌性疼痛具有明显的疗效,且还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费用适中、无成瘾性、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在临床上逐渐被广泛应用。现就针刺治疗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肝癌属中医“积聚”、“痞满”、“鼓胀”、“黄疸”、“胁痛”、“肥气”等范畴[6]。现代医家多认为肝癌的发生常与血瘀、气虚、痰湿、癌毒等因素相关[7]。肝癌癌痛的病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不通则痛”,如《证治要诀》载:“痞积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痛。”指由于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形成的结块稽留于经络脏腑之间,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作痛[8-9];二是“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谓:“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是指肝癌日久,邪盛正衰,气血虚弱,无法荣养经络脏腑而作痛,属于“虚痛”。然而肝癌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病机亦不同,临床上常常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早中期多以实痛为主,晚期多以虚痛或虚实并见为主[10-11]。对肝癌癌痛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为确立针刺治疗的治则治法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2 针 法
毫针法。毫针刺法是刺法中最基本的,也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法。吴毅军[12]将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药物对照组按照三阶梯止痛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组选取双侧曲泉、肝俞、心俞、大椎行阻滞针法,联合治疗组采用针灸与药物止痛法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药物止痛或针灸疗法,且不良反应较单纯使用药物止痛法少。孙亚林等[13]将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单纯采用齐刺留针法在天应穴(疼痛点)治疗,对照组采用美菲康药物治疗。结果显示止痛效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2%、对照组6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火针法。火针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烧红到一定温度,速进速出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14]。《外科正宗》曰:“火针之法独称雄,破核消痰立大功。”火针具有通经活络、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祛腐生肌的作用。应继荣等[15]选取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癌痛程度的不同按量单给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口服,治疗组给予火针治疗配合定量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口服,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联合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止痛效果更显著。
3 微针系统疗法
耳针法。耳针法是指使用某种方法刺激人体耳部的相应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肝,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耳与经脉的密切联系,使疾病可以通过这种联系表现于耳部的反应点,即耳穴,故刺激耳穴可以达到止痛、防治疾病的作用。旋静等[16]将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对照组给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针药结合组指在药物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耳针疗法,即选取相应耳穴,行针刺治疗后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相应耳穴,结果提示耳针疗法可有效缓解肝癌患者的癌痛。洪晓瑜[17]利用自身前后对照法用耳针对原发性肝癌癌痛患者进行止痛治疗,选取肝、心、神门、交感、皮质下穴位用耳毫针针刺,结果显示耳针疗法能有效缓解疼痛。
腕踝针法。腕踝针是指在腕踝部根据相应的取穴原则选取相应的进针点,用毫针在真皮组织下循肢体纵轴刺入一定长度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胡侠等[18]将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单纯腕踝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观察二者的镇痛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治疗组镇痛效果显著,且与对照组相比无不良反应。韩杲等[19]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腕踝针治疗组用腕踝针疗法治疗,药物治疗组用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结果两组止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然腕踝针治疗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较少。
4 现代针灸疗法
电针法。电针法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指腧穴经毫针刺入得气后,再通过毫针将电针仪输出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方法。电针法结合了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双重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还扩大了针灸的治疗范围。沈健美等[20]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实验组选穴百会、曲池、内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临泣行常规针刺治疗,并在曲池、内关、足三里、血海上加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选用芬太尼贴剂治疗,观察两组的病死率、VAS评分、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结果电针治疗癌性疼痛起效时间长于芬太尼贴剂,但止痛效果持续时间优于芬太尼贴剂,且电针治疗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芬太尼贴剂。
经皮穴位电刺激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将我国的传统针灸技术与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借用相关仪器,通过皮肤将特定的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疼痛方面的研究,目前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术后镇痛、慢性疼痛,专门对于肝癌癌痛的研究少有报道,仅少有报道个别对癌性疼痛的研究,但该技术在癌性疼痛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研究价值[21]。刘洋[22]选取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选取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疗法镇痛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5 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指将药物贴敷在某些穴位上,通过腧穴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贴敷既有腧穴的刺激作用,又可以通过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而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故具有双重的治疗作用。俞文方等[23]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三阶梯药物止痛疗法及常规保肝等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选取日月(右侧)、期门(右侧)、神阙穴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研究结果提示在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癌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李琪[24]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硫酸吗啡缓释片口服治疗,治疗组选择硫酸吗啡缓释片和止痛贴穴位贴敷治疗,选取阿是穴、章门、期门、肝俞、脾俞穴位进行贴敷,结果止痛总有效率治疗组92%、对照组68%,提示穴位贴敷联合药物口服治疗镇痛效果更优,且毒副作用小,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在相应的穴位内注入特定的药物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的方法。它既有针的刺激作用,也有药物的理化刺激作用,且通过组织对药物的吸收,也可以起到药理作用,故临床上应用广泛。郭华丽[25]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量给予吗啡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再行穴位注射治疗,即在双曲泉、双心俞、双肝俞穴位上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显示采用穴位注射的联合治疗镇痛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沈丽贤等[26]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吗啡缓释片口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选取双肝俞、双心俞、双曲泉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2组的VAS评分及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缓激肽水平。结果联合组VAS评分较前有明显改善,5-HT、缓激肽水平较前有显著差异;对照组VAS评分也有改善,但较联合组差,5-HT、缓激肽水平较前差异无显著性。提示穴位注射联合组的疗效更优。
6 小 结
针刺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也逐渐是针灸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27]。特别是欧美国家“阿片危机”的出现,让针刺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癌性疼痛的首选方案[28]。《灵枢·根结》载:“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认为针刺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使气机升降平衡,气血运行通畅,形神合一,从而达到止痛效果。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镇痛的机制十分复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统一性的特点,主要可以从神经机制和非神经机制(尤其是结缔组织机制)探讨[29]。
针刺疗法的镇痛效果显著,且与三阶梯药物止痛法相比,有不良反应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少、毒副作用小、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优点;临床实验大多数都是针刺治疗结合三阶梯止痛法的联合治疗,综合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也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一般可以认为刺激量越大,留针时间越长,镇痛效果持续时间越长。不过,针刺镇痛的穴位选择大多都是依据临床经验,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可重复性可能存在欠缺,在临床上推广针刺镇痛治疗可能会有较大困难。相关临床研究及报道样本量较少,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比较。针刺疗法虽在临床上多有应用,但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没有形成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治疗指南。疗效评价缺少统 一的标准,多为患者主观性感受,缺乏客观性的观测指标。多数研究观察时间窗较短,极少对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干预,对长期疗效并不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