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1-01-12罗翠梅田颖莉常胜利
张 飚,罗翠梅,田颖莉,常胜利
(河北北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中国有5 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课程思政则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任务。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应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该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5 000年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念,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绩效管理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工具。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偏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和实践技能的操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精神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存在不足。首先,现代绩效管理理论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教师也以西方绩效管理理论与工具为主要授课内容,授课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经常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形成言绩效管理必称西方的错误思维,不利于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其次,绩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如目标管理、标杆管理、KPI、360度绩效考核以及平衡计分卡等背后的管理哲学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然而,管理具有社会属性,以文化为转移,受社会价值、传统和风俗的支配[2]。如果学生忽视管理的文化特征,在不考虑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国情的情况下照搬这些绩效管理工具和方法,难免会产生“淮橘为枳”的现象。
因此,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绩效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绩效管理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绩效管理工具和方法应用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以致用奠定扎实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即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个环节,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而不是在课程中专门开设思政教学,其突出特点就是“融合性”[3]。因此,在绩效管理课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绩效管理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
(一)追溯中国传统的绩效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现代绩效管理理论源于西方,但绩效管理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称为“考课”,是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的一种手段。“考课”制度规定考核时限依计划制定,考核内容包括品德和才能等,并且必须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4]。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与现代绩效管理所包含的绩效计划、绩效指标、绩效评价和绩效结果应用等内容极为相似。通过介绍中国传统的绩效文化及其发展脉络,可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将中国传统的绩效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挖掘中国传统绩效观念的精髓,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绩效观念即对绩效的认识和看法。由于文化存在差异,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绩效的看法并不相同。西方文化倡导个人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突出个人的作用,因此在个人绩效和组织整体绩效的关系中更加强调个人绩效,认为组织绩效是个人贡献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则倡导群体本位的集体主义,讲究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上,推崇爱岗敬业与忘我奉献的职业精神,在个人绩效和组织整体绩效的关系中更强调组织绩效,主张在组织整体绩效中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中,应从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敬业精神入手,实现对学生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价值引领。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课程思政的路径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课程思政建设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实施绩效管理课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以下4方面着手。
(一)融入育人理念
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塑造人与培育人的作用,需要修订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在绩效管理课程目标中有意识地加入育人目标,强化课程的思政功能,使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育人目标三位一体,将课程思政落在实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处世,可以通过影响道德观念的方式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应以绩效管理课程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找准学科知识的融入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绩效管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优化课程内容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绩效管理课程,优化部分章节的授课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讲授整体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关系时,应融入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个人要在整体绩效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讲授绩效计划的内容时,可以将传统文化思政元素注重承诺融合在绩效计划的重要性中,且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言必信,行必果”的表述,注重承诺有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在讲授绩效信息收集的内容时,可以将传统文化倡导的实事求是和诚信立身的观念与收集绩效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相融合,强调收集的绩效信息只有客观公正才能发挥作用;在讲授绩效沟通的内容时,应融入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改进绩效;在讲授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内容时,可将中国传统绩效文化中“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5]的表述融入其中,强调绩效评价必须和奖惩相结合,这样的绩效评价才有实际意义。
(三)丰富教学手段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生硬灌输和简单说教等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课程思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BL教学和翻转课堂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保证课程思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加深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思考和理解,确保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入心入脑。同时,授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将符合绩效管理课程特征的传统文化思政案例、名人讲座以及纪录片等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线上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进一步提高绩效管理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四)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重在效果。绩效管理课程目标中包含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育人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均能通过一定的练习或操作测试其效果,而反映课程思政效果的育人目标则较难评价。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来保证绩效管理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该评价体系中应包括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终结性评价中可结合专业知识设置论述题,将思政目标与知识目标相结合,强化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学习与掌握。在形成性评价中可通过课堂交流、专题讨论或主题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使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各个章节传统文化思政元素的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反馈,保证课程思政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应立足绩效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合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融入育人理念、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途径,实现绩效管理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