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在艺术院校的实现路径
2021-01-12马向东
马向东,孙 彪
(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社会科学部,浙江 杭州 31005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艺术院校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文艺人才,以及帮助艺术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①,对“三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追溯“三进”的理论渊源,总结其历史经验,探索艺术院校“三进”的可行路径,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理论溯源与历史经验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思想理论转化为物质实践力量的媒介和转换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发端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发展于考茨基和列宁的灌输论,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根基。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历史基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渐进融合并提升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和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源泉。
1.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思维、批判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方法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唤起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和革命斗争意识,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各种所谓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来澄清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景。这种批判的思维、精神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获得教益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思维和实践哲学方法是新时代青年学生认清并批判功利主义与娱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法宝。
2.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科学性彻底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理论借鉴
理论的科学性、彻底性和严谨性是理论打动人、说服人与征服人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坚决反对搬来的、剪裁的和炮制的观点或将自己还没理解的东西狂妄地立即教给他人。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从“同时胜利论”到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东方社会问题的审慎回答,都充分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与严谨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是其被广泛接受的基理,是其实现“三进”的重要理论条件。
3.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通俗性简易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形式借鉴
通俗性、简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和实践性的内在诉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革命化取向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历史终极根源着手去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从简单的商品入手去剖析深层规律,既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又便于受众理解。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著作语言要平易近人,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德文版序言中提到要将学术性著作转换成可直接向普通民众宣传普及的内容。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强调:“还要经常照顾到通俗性,也就是要向没有知识的读者作解释。”[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这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形式前提。
(二)列宁理论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借鉴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解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为什么以及怎样对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问题”[3]。
1.灌输论解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逻辑动因
列宁认为,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觉悟的革命群众,而无产阶级只会自发地产生工联主义意识。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将科学理论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十月革命前,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看作是俄国革命的点火行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理论教育应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目的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灌输论是其逻辑动因。
2.教育的内容和主体解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首要前提
“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搞清楚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来教育无产阶级,这是理论教育首要前提。”[3]列宁首先解决了理论教育的前提之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进行理论教育。这需要理论教育者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原理。作为理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他们的文化理论基础素养也相当重要。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这些思想对于艺术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有重要启示。
3.理论教育的方法、原则和手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参照
列宁的理论教育思想解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理论教育的方法问题。列宁认为,应充分发挥鼓动员的区域、职业优势和特长,因人因地进行教育。列宁的理论教育将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结合,将革命斗争实际和工作实际相结合,将社会民主党与工人群众的运动及实际日常生活问题相结合。他追求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用“尽可能通俗的方式,用大量具体的例证”[4]“从大家公认的事实出发”[5]来开展理论教育。他还主张借助具体化形象化的图画等艺术手段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列宁的理论教育方法和原则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艺术院校的“三进”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和经验参照。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艺术院校“三进”中的问题及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进”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随着高校思政课新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的全面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进入思想政治课堂。然而,由于艺术院校教师在认知、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以及艺术专业学生具有政治敏感度低和个性自由等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与进课堂容易,但进学生头脑并内化于心和外化为自觉行动还存在诸多困难。
(一)思政课教学未与艺术涵育真正融通
思政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实际上,艺术院校思政课发挥的作用较弱,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政课教材中的理论与艺术生的理解接受力之间存在张力,导致思政教学“供给侧”与艺术生“需求侧”之间出现脱节;教材单一,只有理论性较强的统编教材,缺乏具有艺术特性的辅助教材;教学内容枯燥,吸引力不够,课堂教学缺少批判思维、批判方法和通俗性、简易性。二是思政课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和列宁灌输论的认知[6],理论自信不足,对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理论学习、教学手段与理论创新与自媒体时代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艺术专业学生个性自由,政治热情低,重专业轻思政,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难度较大。思政课教师缺乏对艺术学科专业知识和艺术生实际学习生活的了解,忽视艺术生的兴趣点、接受心理和惯性习得,难以满足艺术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使思政教学与艺术涵育相脱离,出现思政理论“填鸭式灌输”的现象。
(二)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较为薄弱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要求,发挥每一门专业和文化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因此,“课程思政”应运而生。但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困难,总体效果仍不明显。一是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平衡,接受度和执行度存在差异。不少教师认为专业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好专业知识,思政教育应由思政工作者承担,从而被动应付,课程思政覆盖率不高。二是专业和文化课教师缺少课程思政专业能力,即使按学校要求统一参与课程思政教案设计,但因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涵盖的精神和内容不甚了解,未能找到专业与思政的融合点,在专业教学中不能有效将专业与思政元素结合,存在生硬套用与牵强附会的现象。三是艺术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教学轻思政育人现象,专业学习强度大且教学任务重,专业教师的价值观念、学科背景、理论基础和从业习得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
(三)实践教学未实现思政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有效衔接
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处于脱节状态,阻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艺术院校的“三进”。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未能将理论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没有艺术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主题和程式缺乏艺术性,学生不感兴趣,实践教学的目标效果受到影响。二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前期理论讲授、中期专业训练和后期顶岗实习3个阶段脱节分离的现象,课程思政未能一以贯之实施,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的培育和考评衔接不够系统和顺畅,思政课教师未参与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评价。三是毕业班学生在离校实习和居家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未能接受学校系统性的思政教育,实习单位一般也未对他们开展思政教育,这使毕业生处于思政教育“真空”状态。在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之际,思政教育缺位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并有可能使原来打下的良好基础受到影响。
三、艺术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实现路径
艺术院校思政教学、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隔离的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存在困难的症结所在,处理好3者间的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突破口和实现路径。应打破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分野,使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一)艺术思政:思政课教学艺术化
思政课程要将思政理论与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思政教学艺术化。一是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理解和深刻把握,增强理论自信,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原理和话语体系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教会艺术生科学地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二是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艺术人文素养,学习并掌握艺术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常识,成为兼有政治理论素养和艺术人文情怀的思政教师,做到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6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7]。三是思政课教学应将艺术生熟悉的与思政课程有关联的艺术专业元素作为教案教材的结合点和话题,将思政理论融入受教育者熟悉的语境和情境,挖掘艺术思政资源,建立艺术思政资源库,将艺术作品和专业知识纳入思政课堂教学中,编写适合艺术院校的校本思政教材,充分发挥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作用,激发艺术生学习思政理论的兴趣。
(二)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思政化
艺术专业教学要嵌入思政元素及其精神内核,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艺术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艺术专业教学思政化。一是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培训,使专业教师学习、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二是专业教师要积极主动并善于在专业教学课堂、教学排练和赛事指导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等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教案,用中国故事、典型案例和生动史料充实专业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职业精神。三是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正面影响和正向带动。专业教师不仅要开展思政育人,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正面的表率引导作用。
(三)实践思政: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创新化
应打通思政课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分野,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内外互通并协作共享,不断创新实践课教学模式,实现思政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融通。一是思政教师应积极主动介入专业教学领域,参与每年的综合展演季,观摩艺术生校内外专业演出,观看艺术生专业设计作品展,了解艺术生艺术实践的作品内容。并配合专业教师开展文艺评论和艺术沙龙活动,提升专业活动的政治性与思想性,获取思政课程艺术化的养分。二是艺术专业教师应积极主动介入思政教学领域,在思政教师的帮助下,了解思政课堂和思政教材的相关内容和精神实质,获取专业教学思政化的养分。三是艺术院校应将思政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整合设计和统筹运作,将校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让思政教师走出课堂,走进艺术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思政实践教学,让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思政实践教学,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专业吸引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艺术院校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互相融合,可以凸显其具有艺术特色的育人成效。综上所述,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艺术院校“三进”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在坚持理论自信的前提下,推进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艺术化、专业课教学思政化和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创新化,纠正艺术院校重专业轻思政的思想偏差,整合各种资源,更好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融合共生的育人作用。
注 释:
① 详见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