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2021-01-12贾耀忠张剑英柯珊清秦艺珈张海燕
贾耀忠,张剑英,柯珊清,秦艺珈,张海燕
(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衔接”,“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2]2。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的特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学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衔接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特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解决好大学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问题,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和高中政治课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两者能否有效衔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一)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3]。可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重要任务。高中政治课和大学思政课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阶段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层次性和一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系统且连续的进行,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要整体规划思想政治课程,以保证其连续性和一体性。探究高中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衔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是实现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是围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需要
高中生与大学生是处于不同阶段的受教育个体,其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这两个学段思政课需有效衔接,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若是超出或滞后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接受水平,就难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更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必须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阶段性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太理想,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信息化的冲击以及文化的多元化等导致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出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与大学思政课各管一段,没有做到有效衔接,也削弱了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连贯性。因此,必须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各学段的有序衔接,避免前后两个阶段教育相互割裂。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全面系统的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与所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利于从微观角度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国家颁布了许多有关高中和大学两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文件,但高中和大学思政课在衔接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原理”课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部分组成,理论性和系统性强,在高校思政课中占据特殊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进行衔接和深化,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和资源浪费。
(一)主要问题
在“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
“原理”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在衔接过程中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虽然《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各个学段的德育目标,但两者之间的目标确定和层次划分不清晰。对比高中2019年部编版教材《哲学与文化》与高校“原理”课的教学目标,高中课标指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2]6,“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2]20。高校“原理”课中哲学部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环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4]19。两者均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都是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若不深入探究,两者教学目标很容易被混同,进而影响教学任务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渐进性
“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而且内容安排欠缺连贯性和渐进性。“原理”中的“物质”“实践”和“矛盾”等哲学范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世界的物质性”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等章节也有相关阐述;“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的“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与高中必修4的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重复。“原理”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商品二重性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等经济学知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经济与文化》的第二课“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也有相同内容的重复阐述。
高中和大学的思政课程内容一脉相承,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交叉和重复的地方。虽然国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但不能只追求系统性而忽视了渐进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相较于高校“原理”课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原理”课则偏向于系统化和理论性强的“三观”教育。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逐步成熟的。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要分层次渐进地推进,不应出现分裂和断层。
3.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反馈并调节着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前“原理”课和高中政治课的评价是断裂的。高中阶段的教学评价更趋向功利化评价,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教师只讲高考要考的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塑造。考试成绩不仅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还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大学阶段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原理”课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综合考评,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又要求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深刻理解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部分大学生受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影响,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难以适应综合评价方式。
4.教师队伍交流合作欠缺
目前,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教育方式和教学阵线各自独立,缺乏交流合作。大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师和大学“原理”课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未能协调好学生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的变化。高中政治课虽在教学改革后逐渐重视生活化内容,但理论知识讲解仍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大学则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课堂互动和实践体验。而且,大多数高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而较少关心学生思想状况,他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很少考虑大学的教学内容,不注重高中与大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甚至没有意愿去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状况。
(二)形成原因
“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不贴近学生实际
高校“原理”课和高中政治课课教学目标针对性与层次性不强,主要原因是教学目标缺乏人文关怀理念,未能贴近学生实际。人文关怀理念要求尊重和理解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高校教育必须基于前一阶段的高中学习状况来进行,“原理”课的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在高中政治课所学实际内容相衔接。
2.教学内容缺乏统筹规划
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分别由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司和基础教育司负责。由于高中和高校教材的编写工作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因此,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审定上缺乏统筹规划。而且编写者之间也欠缺沟通协调,没有注意到系统性知识架构问题,导致高中政治课和高校“原理”教学内容很难做到整体规划,这是两者在教学衔接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高中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简单地将学生德行的养成分为几个阶段,没有意识到系统培养的重要性。其教学设计也常会出现不合理现象,在学生品德养成与发展方面缺乏统筹规划。
3.教学评价受应试教育影响
虽然国家一直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根深蒂固,这阻碍着高中政治课与高校“原理”课的衔接。大多数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高中政治课分数占比不大,学校对其不重视。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大多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以此来巩固知识和强化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逐渐消极,甚至产生厌恶情绪。从高中升入高校,不少学生带着这种固有的消极态度学习思政课,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4.教师队伍未能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衔接离不开两个学段教师的有效沟通与配合。长期以来,高校教师队伍与高中教师队伍各自为政,缺乏有效交流。多数高中政治课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涉及高校“原理”课的内容,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而高校“原理”课教师专注于钻研大学的教材和教学方式,缺乏对中学政治课教材的了解和学习,忽视了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过渡衔接,教学内容重叠的情况时有发生。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没有交流和沟通,即使两个学段的教师都各自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但在各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促使两者有序衔接。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对策
针对目前“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在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两者在教材及教学等方面的具体衔接建议,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制定层次化且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总体来看,高校与高中在思想政治课的总体目标一致,即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不同学段的受教育者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高中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14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判断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不仅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三观”,而且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培养实践能力。其次,要明确不同领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行,不同学生选择的学科也不同。有的学生选择以政治作为高考的科目,也有的学生选择政治作为会考科目。对此,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目标应有变化与侧重。高校“原理”课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光明未来。”[4]253基于此,高校“原理”课教师在对这部分进行教学时,应侧重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讲授,最终落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上。让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思考理论知识如何做到由浅入深和层层递进,依据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和情感道德状况等“查缺补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校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和学习基础不同,高校教师需要以此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避免“一刀切式”教学。
(二)构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教学内容
为促进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的更好衔接,教育部门要统一协调“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划清两个学段的教学范围,高中设置的内容大学就不要重复设置,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仍要重点强调。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编写优质教材是实现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原理”和哲学与文化内容的比较可知,两者相关联的知识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即“原理”的第一、二和三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应根据以上内容解决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内容上的重复与脱节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应删减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知识,增添一些具有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内容。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趋向成熟,而且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已有初步成效,这就需要“原理”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和深化教材内容。首先,深人研究教材,坚持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合理规划教材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原理”课的实效性。其次,要与时俱进,构建体现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原理”教材相对稳定,但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需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更加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又体现“原理”课的时代性特征。
(三)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有利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推进思政课程的自我完善。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要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分数论学生”的片面评价方式,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情况引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其次,要改变考核的量化方式。可分数制与等级制并行,构建科学的评价系统。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不少高校利用校园网络手段进行评教。灵活便捷的评教方式能快速收集信息,迅速反馈教学情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此外,为使教学评价具有系统性,可构建高中与高校之间相互衔接的评价机制,以保证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和客观性。在评价内容上,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等,各项考评有所侧重;应坚持多元化、开放性、公平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以及上级领导审核等多元主体评价方式。
(四)搭建教师队伍长效沟通平台
教师队伍的素质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要加强高校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两者有效衔接,就需要搭建教师队伍长效沟通平台。首先,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并组织相关教学衔接研讨会等。让两个不同学段的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及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存在的异同点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发挥交流会的作用。会后,相关部门和参会教师均可把会上讨论结果写成文字材料,汇集并上传到固定网站,搭建网络思政课经验学习平台。中学可定期邀请知名的高校专家和学者到校召开研讨会,并作相关讲座等。同样,高校也可主动邀请高中政治教师参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保持高校与高中之间的联系,通过搭建网络思政课学习平台及时了解彼此的最新情况,交流经验,提高衔接的高效性。再次,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无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是高中政治课教师都需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做人。
总之,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都发挥了思政课的主渠道功能。但随着高中新课标内容的修改完善、高校“原理”课的改革及教育对象的变化,两者的衔接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大学和中学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实现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合力育人的教学机制,以更好地推进大学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